LIFESTYLE深度聚焦

夜生活聖殿、24小時美夢不停歇——巴黎「紅磨坊」揭秘

攝影師 Géraldine Aresteanu 花了24小時沉浸在紅磨坊的五光十色中,捕捉這巴黎夜生活聖殿其中不為人知的的精髓與情感。
夜生活聖殿、24小時美夢不停歇——巴黎「紅磨坊」揭秘

採訪撰文/Lisa Charbonneaux  攝影/Géraldine Aresteanu  翻譯/Chino Lee

兩位女舞者最後一次練習抬腿,這也是整場秀最著名的法國康康舞中的招牌動作。 

攝影師 Géraldine 走進這童話般的會所,隨即收到親切友善的歡迎。一個暱稱叫 Mémèd 的男子,第一個向她打招呼 。他以前是燈光師,現在是這裡的管理員,剛結束晚班準備回家。接著,Géraldine 認識了工程組,她尤其為其中一位女性工作人員的巧妙佈置手藝而著迷不已。她再往會所內部走去,她越了解這空間,內心的驚嘆也越來越強烈,卻也越來越喪失方向感。這地方其實不大,後台卻像個複雜的迷宮。

她轉個彎,來到了 「Petite Mains」區,法文是「小手」的意思,指的是裁縫、服裝設計與刺繡師,原來他們以後台為家了。這裡的氣氛歡愉卻安靜,每人埋頭苦幹,每個細節都不馬虎。需要修補的服裝掛在衣架上,附上一張詳細說明的紙條(例如「加上亮片」或「縫補網襪」),末了還加一句「謝謝」或其他愛的小語。有兩位女士負責管理整個團隊,每天早上她們用手寫下工作細項,確保團隊成員的角色井井有條。

這是我夢想的工作

Céline在上秀前把羽毛安置好。

Céline 是「小手」群之一,負責縫補羽毛。打從她小時候在電視上看到這個地方開始,就夢想著長大要來這裡工作。她連續花了五年寫信給紅磨坊,希望在此謀得一職。皇天不負苦心人,她應徵到服裝組的工作。如今,她在 Maison Février 工作,Maison Février 成立於1929年,是當今碩果僅存的羽毛藝術工坊,已被收編為紅磨坊旗下。這小團隊其他成員還包括 Sylvie,打扮古怪前衛的她,是法國搖滾明星 Florent Pangy 的粉絲,也是這世上唯一知道如何製作羽毛圍巾的人。她向 Géraldine 透漏,在離開紅磨坊以前希望能順利找到這項手藝的傳人。

裁縫仔細縫補好每個亮片,雖然這樣的小地方不是人人會注意到,但保持每個環節的完美,正是紅磨坊遠近馳名的原因。

離鄉背井的辛苦

大約下午一點,排舞時間到了。許多舞者可是不辭千里來這工作的,光這就令 Géraldine 無比訝異:「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跑來紅磨坊看秀,但舞台上就有來自14個國家的舞者,你要知道,這可是法國。」最驚人的是,儘管他們對舞者的身高(175公分)與體態有基本要求,這裡並沒有統一標準。傳統的康康舞隨著時間演進,成為一種舞蹈技藝,靠的是良好的身體控制與密集訓練。舞群裡有很多人來自澳洲,因為紅磨坊團隊一年畢竟會去當地舞蹈學校參訪一次以遴選舞者。身為兩名獨舞者之一的 Amanda,就是被選上而來巴黎的。她坦承每天晚上都會花一個小時和家鄉的媽媽講電話,雖然她在這裡找到工作上的家人,但離鄉背井的苦還是很難適應。

舞者永遠不能亂了步調,每天的訓練就是端出最完美的秀。

在這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境,另一位獨舞者 Nora 來自德國,剛讀完醫科。今年底她必須做出艱難的決定:留下來繼續跳舞,或回去實習。她們的堅持令 Géraldine 留下深刻印象,因為這種快節奏的生活非常辛苦,每天不到凌晨兩點不能下班。

緊湊後台生活

Nora 準備要上台,正在整理衣服上的羽毛。雖然舞者要自己做髮型,但也要靠著裝師把假髮與頭飾預先擺好,因為這些東西重量很可觀。

在忙碌一天過後,真正好戲才要上場。秀前的準備包括舞者暖身,每天至少一個小時,這是舞者在正式表演之外,最主要的工作。Adonis 也是獨舞者,負責在康康舞最後上台表演壓軸,一跳就是三分鐘。在所有男孩中他的身段最柔軟,這完全唬不了人。秀前準備的另一部分,則是化妝了。舞者在入團時都會受到專業訓練,每人要會自己化妝。等舞台揭開序幕後,好戲就要上場了。Géraldine 感到頭暈目眩,只好趕緊從前台衝到後台。在這跳了20年獨舞的 Nicolas,正在後台努力確保秀台運作順暢。如今他的工作是著裝師。全團共有23個著裝師,他們的工作是協助舞群更衣更順暢,必須保持動作敏捷有序,所以東西擺放要各安其位:這個籃子放絲襪,另外一個放圍巾,一點錯都不能出。

不過「後勤工作」並不只限於後台,外場與廚房人員重要性同樣不可小覷。Geraldine 說,她對於外場共120人服務員團隊的餐前準備工作深感佩服:每人要負責好幾桌的餐點服務,而且餐色也必須無懈可擊。在這裡凡是講究的是品質,每個人對於每日餐食所負的責任與工作流程的協調,就和舞台上的表演一樣完美。

舞者在秀前必須先自己化好妝,Amanda每天花上30分鐘搞定。

向奇幻告別

等表演結束,觀眾人去樓空後,Géraldine 回到後台,遇到恰好回準備上晚班的 Mémèd,兩人一起吃了 Mémèd 太太準備的晚餐便當。等這地方空了以後,Mémèd 就要關上大門和燈光,整夜巡邏所有出入口和聊天。黎明來臨時,Géraldine 眼裡冒著星光,告別了這奇幻的地方,並用照片訴說著過去20小時內她與紅磨坊的親密紀事。

後台的氣氛很輕鬆,著裝師正幫舞者準備舞台裝。

關於攝影師

Géraldine Aresteanu 以熱情看待攝影,不論是時尚或報導攝影,她永遠力求推陳出新。生於羅馬尼亞,如今在法國奧爾良與美國紐約兩地遊走,前者是家,後者是愛。2014年11月,她創立了「24小時」拍攝計畫,分享人們的日常生活。第一個拍攝對象是多瑙河三角洲的漁夫 Mihai。之後,她又拍攝了93歲的退休農夫 Odette、作家 Jean-Christophe Rufin,和如今106歲仍和80歲的兒子一起住的知名反抗者 Georges。她前後拍了20個身分迥異、名氣高低的對象。Géraldine 拍攝路上結識的陌生人,藉此記錄他們的生活、讚頌他們的美。「我用攝影瞬間來看世界。」她說自己永遠在平凡中見到不凡。離開這些拍攝對象後,她出版了一本百頁的攝影書,送給他們當禮物。Odette 的孫子買一本塞在她行李箱,作為她搬去養老院的行前禮,Goerge 和兒子也時常翻看。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