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視野觀察

【鄧惠文】最兇悍的,內心往往是最無助的

伴侶關係的張力和距離常常肇因於此。身不由己地想把自己所受的家教送給另一半,好壞都不准對方拒收

Text / 鄧惠文 Photo/ 電影劇照

【鄧惠文】最兇悍的,內心往往是最無助的
人有家教,寬嚴不同。有人藉戀愛擺脫家教,有人在戀愛中宣揚家教。
 
餐廳,一對年輕男女。
熱騰騰的炒菜上桌,男人把筷子伸進盤裡東撈西撈,夾起兩片送入口中。撈第二次的時候,女人急促地說:「要吃什麼直接夾起來就好,不要撈!」
 
男:「好啦好啦!」,一邊繼續夾菜。
女:「你還是在撈啊!」
男:「就我們兩個吃,有什麼關係嗎?」
女:「你沒有必要撈啊,你就看準了再夾啊!」
 
小時候吃東西,長輩最常講的就是這句。從如此年輕的女子口中說出,感覺有點錯置。分明是在鬧區約會,還買了大包小包,女人的眼神卻十足老媽樣。
男人嘻皮笑臉:「撈一下會怎樣?我的口水妳沒吃過喔?」
女人咬牙切齒:「這要是在我家,會被我爸打死!」
 
她曾經因為撈菜被爸爸打過?或是看過家人、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被打?無論如何都是不愉快的經驗,於是她學會了夾菜必須精準。長大離家,有了新的生活和伴侶,原可擺脫嚴厲的規範,輕鬆地吃飯,但她扮演起父親的角色,把從小厭惡的事情帶入新生活。撈菜的習慣為什麼不好,可以有多種理由,但她給男友的只有一個——「會被我爸打」。眼前男人頓時變成一個吃飯規矩不好、不懂事的、會被爸爸指責的小孩。
 
伴侶關係的張力和距離常常肇因於此。身不由己地想把自己所受的家教送給另一半,好壞都不准對方拒收,有人要伴侶接受自家的照顧方式,「飯後要吃水果!我家都是這樣」,有人要伴侶遵守自家的律法,「不這樣會被打」。最單純的理解是人們內化了父母的教誨,變成自己也信守的觀念。但深層的運作不只如此,情感上對於父母的認同與抗拒,存在著矛盾,矛盾在親密關係中活化。

從孩子變成妻子,女人莫名其妙地演起記憶中的父母,一方面期待男人像自己對父親那樣的順從,一方面卻也期待男人演出自己從小不敢演出的反抗。
 
如果彼此都無法跳脫無意識架設的局面,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他們的關係中就建立了父母與小孩的某種對應。
 
如果男人內心也有一個嚴厲的母親或父親,他可能慣性地接受女友的指正,說著「對不起!」,立刻改進。但也可能本著「受夠了我媽,現在又來一個」的心情,對女友的建議反應過度,從此不喜歡在女友面前吃飯,或是頑強地反擊,例如「妳已經買那麼多還買!這在我家會被我阿媽罵翻!」。避免不了的話,或許需要換個伴侶。抵抗太強的話,爭執不休,逐漸對彼此失望、不滿。而我們的男主角特別有趣,不逃避繼續吃那盤菜,也不罵人,從頭到尾都嘻皮笑臉,在女友呲牙咧嘴時還有興致說出「我的口水妳又不是沒吃過」這種親密的話。女友無計可施,只好搬出會打人的爸爸。
 
其實,這樣說的時候,倆人也有機會從無意識的互動中驚醒——那是她父母家中的生活方式,不贊同此行為的是她的父親。而現在,他們應該重新決定倆人要如何生活。
 
我們需要複製妳家的氣氛嗎?妳真的認為這件事很要緊嗎?曾經因為父親的嚴厲感到受傷或不被重視,可是現在卻用這樣的方式對待我呢!
 
女人心中有一個常被指責驚嚇的受傷小孩,覺得自己不夠好。在親密關係中,她努力地想貢獻一些好東西,搬出的便是她長年習得的好家教。但她卻無法察覺,藉由這樣的輸出,她也在嘗試把「不好的小孩」的角色送給對方,於是,你才是不乖的小孩,我是懂事的那個。我應該會被愛,再也不會被打了吧。
 
最兇悍的婆娘,內心往往是最無助的。這句話很多人說過,但男人聽了多半是搖頭而不是同情。有幾人能不被尖銳的言語刺傷,而能擁抱嚷嚷著該打的女人?
 
再一次,不只是愛或不愛的問題了。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