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視野觀察

【貝爾達日韓范特西】台灣不如韓國人的自省破表魅力-《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

韓國電影《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택시운전사)》有多好看,相信已經有許多劇評論述。但韓國人為什麼優秀?我覺得是因為破表的自省自嘲能力。
【貝爾達日韓范特西】台灣不如韓國人的自省破表魅力-《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

Text/貝爾達 Edit/Chiao Photo/車庫娛樂

韓國人的文化作品,不管是紙本還是影片,戲劇亦或電影,近年來「揭露自家醜事」的比例愈來愈高。甚至是新聞,最近MBC和KBS宣布的罷工事件,也讓我們既震撼又羨慕,「他們能,我們為什麼不能?」

寫久了日韓文化和娛樂作品,總有人不斷地問,為什麼台灣落後的幅度只有增加沒有減少?很簡單,我們不敢面對真相,也沒有這個打算。所謂外鬥外行、內鬥內行這句話用於台灣這塊「寶島」,我打從心裡認同。

這一點,韓國人完全相反。

 

談到外鬥,他們更噬血地要擊敗所有其他國家的人,所以國際賽我們常常恨得牙癢癢,因為韓國人對外、比誰都要團結。要拍歷史作品、要諷刺政治人物、要揭發社會不公不義時,韓國人沒有在怕、至少談起社會活動,「奴性」程度比台灣人低了不少,對內,他們不惜自我嘲諷、為了警惕。我們連一個228事件都搞不定自己人的定論,拍個戒嚴時代的電影都要躲躲藏藏,何來有競爭能力的想像?

 

《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講述的光州事件,並不是第一部談論光州民主運動的真人真事電影,更不要說在偶像風當道的韓劇中,其實也不乏反映社會的案例;像是近期結束的《秘密森林》點出高位權謀,隱喻朴槿惠下台後人民的期許。或是偵探劇《WANTED》描寫韓國加濕機害死人命的惡質行為,又或是《Signal》中用懸案來講出「追查時效」的不合理等制度反省,都是韓國娛樂業近來吸引人的原因。

「共鳴」是文化作品中最重要的一環。電影中由主角計程車司機(宋康昊飾)的視角來看光州事件,是非常令人喜愛也正確的設計。他一路從無知且奴性的角度,一直到堅持己見、狐疑探究,最後終於親眼證實和不願再放下,歷史的形成不就是如此軌跡?

我們可能不懂為什麼學生要進行「太陽花學運」;我們可能不懂華航員工為什麼要罷工;我們可能誤解了長榮航空請颱風假的前因後果,我們任何一個人,都可能是不公不義社會事件中的「計程車司機」。那種「何不食肉糜」的毫無同理心態度作祟,那種「你沒事幹嘛找事做、你應該好好生活知足」的奴性誘惑,讓我們錯過了打造更好世界的機會。

我想這是《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或是「光州事件」透露出最重要也最簡單的啟示;當你不明究理的力挺現狀時,或許受苦的他人正在用先見之明替你鋪上未來安全自主的道路。我們隨時要心有所念,「那一份冤屈遲早也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屆時,會不會有人伸出手幫你一把,還是跟昔日的你一樣,冷漠又自以為是的「安分守己」就好。

 

就像我們常常因媒體輿論啟用了「有罪推定」的邏輯,卻忘了無辜的人真的有可能什麼也沒做就已經被綁進大牢。世界上真的有太多黑暗的角落,我們都希望自己可以有權利接受「無罪推定」的待遇。

如果有人只是走在路上就被槍殺了,如果軍隊連老弱婦孺都殺無赦了,你也要想起,那彷彿可能就是你的未來。

《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的細節並不符合史實,最後一段計程車車隊「護駕」的過程我也感覺太過浮誇,但這些都不能阻擋這部電影傳遞的精神、不能抹滅那份從無知到具有同理心的蛻變警世作用,更叫人牢牢記住,韓國人自嘲自省的爆棚guts。

計程車司機轉過身去、面對同胞群所處的困境。他不再用逃避心態逗留於開車會經過的安詳區域,他願意重新面對那殘忍的地獄。

韓國轉過身來,面對自己人種下的血腥,那才是邁向進步的唯一途徑。台灣,望塵莫及。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