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ERTAINMENTmc愛電影

金馬54| 金馬影展名導鉤沉

從焦點導演郭利斯馬基到歐陸各個大師,聞天祥老師這回替我們代筆,向你介紹本屆金馬影展大師名導帶來的最新作品。

撰文/聞天祥 圖片提供/金馬影展 編輯/李昭融

金馬54| 金馬影展名導鉤沉

焦點導演:郭利斯馬基

2017金馬影展選擇甫以《希望在世界另一端》(The Other Side of Hope)獲得柏林影展最佳導演的阿基郭利斯馬基(Aki Kaurismaki)作為焦點人物。這部片也剛被國際影評人協會選為年度最佳影片,足見其優秀。影片很長一段時間是採取雙線平行的敘事,一邊是尋求政治庇護的敘利亞難民,一邊是離開老婆用賭贏來的錢頂下一家餐廳的男人;直到影片進行一半之後,這兩方才交集在一塊。片中有很多不苟言笑但心地很好的人,用自己的方式和信念(而非國家機器與法律)去善待他人,就像也會有那種不分青紅皂白、拿偏見去傷害非我族類者。整個故事看起來好像很簡單,其實不然。正因理解現實有諸多困難,才讓這部電影對於溫柔與善意做出極為動人的致意。連把一張床墊捲好這種小細節,都能拍到讓人感動,這就是大師的能耐。

金馬影展因為順利邀到郭利斯馬基的《希望在世界另一端》而動了為他做專題的念頭。但在數量限制之下,取捨就成為難題。金馬影展自1990年引進《列寧格勒牛仔征美記》起,幾乎就沒錯過他的作品。因此影展部決定往更前面挖寶,好不容易才邀得他難得一見的處女作《罪與罰》(Crime and Punishment, 1983)。另外,《天堂孤影》(Shadows in Paradise, 1986)與《亞利爾號》(Ariel, 1988)這兩部也是首度登上台灣大銀幕的作品再加上《火柴廠的女孩》(The Match Factory Girl , 1990),也完整補齊了郭利斯馬基著名的「勞工階級三部曲」。

 

改編自杜斯妥也夫斯基同名小說的《罪與罰》,將場景從俄國移至1980年代的芬蘭首都赫爾辛基,描述潛入宅邸殺害屋主的青年,與目擊的打掃女孩命運糾纏的故事。贏得芬蘭最佳影片的《天堂陰影》則是一名清潔隊員與超市女收銀員意外成了亡命鴛鴦。《亞利爾號》講述一名倒楣入獄的男子,為了和一個單親媽媽的幸福和承諾而不惜逃獄。「勞工階級三部曲」終章的《火柴廠的女孩》(1990),則用生活苦悶的女孩與社會的革命做,巧妙對比,展露強悍的批判精神,呈現大眾內心的壓抑與夢想。

 

郭式傑作

在名額有限的情況下,最後兩個心水之選:一部給了讓許多影癡念念不忘、讚為神作的《流雲世事》(Drifting Clouds, 1996);一部是勇奪坎城評審團大獎及最佳女主角(凱蒂奧提南Kati Outinen)的《沒有過去的男人》(The Man Without a Past, 2002)。

《流雲世事》是我最喜歡的郭氏傑作。劇情描述一個電車司機因經濟不景氣而遭裁員,不久妻子工作的餐廳也被迫關門,一時之間,倒楣事接踵而來。一部可以演變成社會問題劇的故事,因為導演巧思,包括鮮豔的色調與出色的長鏡頭運用,讓每個場面調度都變得幽默十足。尤其他獨特的「慢半拍」喜感,往往讓觀者在看到下個鏡頭才突然明瞭前面事件的端倪而不禁啞然失笑。例如有場戲是夫妻倆相偕去看電影,看到一半走出來到販賣部要回寄放的愛犬,並聲稱難看要求退票,販賣部小姐只回了一句:「你又沒買票看!」當夫妻倆散步走了一段路,妻子才責怪丈夫:「你怎麼這樣對你妹妹。」才解釋了之前他們何以可以不買票看霸王戲、還把狗寄放在販賣部的原委。再者,原本在高級餐廳擔任外場經理的妻子,迫於無奈只能在快餐店工作,雖然整家店面只有她一個服務人員,她卻堅持在接受客人點餐後,對空無一人的廚房喊出菜單,然後自己圍上圍裙,以廚師的身份進入廚房,做好菜後再按鈴通知外場上菜,然後解下圍裙,改以外場姿態送餐,一人分飾收銀、廚師、跑堂三角,一絲不苟到令人好笑,又明顯教人感受到角色的不堪。

 

《沒有過去的男人》是郭利斯馬基帶領從《浮雲世事》一路合作的班底創造的傑作。一個來到赫爾辛基的男人,倒楣地在車站外遭人痛歐,一群流浪漢救走了他,但是當他醒來時,卻喪失了記憶,忘了自己的名字也忘了過去,因此找不到工作也租不成公寓,他只能一面試圖挽回記憶,也和流浪漢們一塊生活,並教大家他還記得的音樂。女主角是個宛如救世軍打扮的社福人員,她定期來照顧這群流浪漢,也和失憶的男主角擦出愛的火花。但是某天當主角的記憶恢復了,卻要面對過去的責任。人是否要懂得忘記,才有辦法找到想要的人生?

過去對於郭利斯馬基的讚譽,大多集中在他獨樹一格的形式、調性與氛圍。精準的程度,甚至連演員的表演,都能成為他場面調度的亮點。那種喜怒不形於色的節制,成了一種簡約與懸疑的綜合體,當劇情隨著他們鬆綁的臉部肌肉出現起伏時,引發的震盪足以通透最人情與世故。但也愈來愈多影迷發覺,他的幽默其實是暗藏鋒利的,從階級、族群衝突到失業、犯罪問題,總能言之有物。近年席捲歐洲的難民議題,更成為他新作的華采所在。作品外觀的冷冽,並無礙其內在的溫暖。就像他不帶一句髒話,就能讓那些官僚與排外者,無所遁形。悲劇也是可以帶著笑容的,就像喜劇足以令人落淚,郭利斯馬基讓我相信電影有此能耐。

 

大師名導新作雲集

除了郭利斯馬基,本屆金馬影展還有多位大師名導帶來最新作品。最引人注目的是剛公布獲頒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法國新浪潮之母安妮華達的新作《Faces Places》。將近90歲的華達連同攝影師JR,兩人一同走訪法國各個小鎮,表面上只是幫村民拍照、輸出成大幅的影像,但兩位創作者的忘年之交,以及華達充滿哲學性與趣味性的想像、思考,讓本片顯得無比動人。在坎城好評如潮,也獲得了最佳紀錄片。

而三位坎城金棕櫚得主羅曼波蘭斯基、羅宏康特、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這回也都有作品參展。其中,波蘭斯基的新作《真實遊戲》(Based on a True Story)邀來上屆坎城最佳導演阿薩亞斯操刀劇本,讓妻子艾曼紐辛葛娜與伊娃葛林兩大女星同台飆戲,分飾以自身經驗為藍本創作的知名女作家,和闖進她生活的神秘女子,從相談甚歡到形影不離,再到恐怖威脅,看似合乎一般驚悚片的套路,最後卻又翻出不一樣的新意。

羅宏康特曾以《我和我的小鬼們》榮獲坎城金棕櫚獎,他把部分做法延續到新作《小鬼作家養成班》(The Workshop),藉由一位女作家來到曾因造船業而繁榮的工業城市,帶領青年寫作坊,共同創作一部跟他們息息相關的作品,但不同族裔背景的碰撞,讓藝術創作與政治正確開始產生衝突,而一個刺蝟般的男生,更引發了女主角的興趣。片中的學生皆由素人擔任,演出極佳的效果。而影片對偏見與苦悶的深刻挖掘,也讓人看到極少被挖掘的那一面。

去年金馬影展曾為因病辭世的阿巴斯做了一個回顧專題,今年則引進他兩部遺作《24格》(24 Frames)與《帶我回家》(Take Me Home),此外還有紀錄片《與阿巴斯的76分15秒》(76 Minutes and 15 Seconds With Abbas Kiarostami)都會參展,可以看見大師鏡頭外真誠可愛的一面。

 

類型強片盡出

曾以《纏繞之蛇》入圍奧斯卡外語片並於坎城獲獎的俄國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Andrey Zvyagintsev),新作《當愛不見了》描述一對怨偶,丈夫在外面已有懷孕的年輕女友,老婆也在富翁身上預約第二春,當他們撕破臉的同時,12歲的獨子卻突然失蹤。除了攝製技術極為卓越,毫無破綻,最大膽的是完全不讓你掉入煽情與同情的陷阱。這對父母坦白自私的程度,和全片籠罩在白雪紛飛的冷冽場面有得拼,即使他們最後都得到開頭想要的生活,也不可能快樂得起來。能把家庭通俗劇的題目,拍成如此重磅作品,實非易事。

美國名導陶德海恩斯改編同名暢銷書的《奇光下的秘密》(Wonderstruck),改編自《雨果的冒險》原著作者布萊恩賽茲尼克的同名暢銷書。故事包含兩個年代,1977年的男孩遭遇喪母之痛,一心想找出自己的生父之謎,卻在一次暴風雨的閃電意外中,失去聽力;另一個是1927年,主角則是天生聽障的女孩,她著迷收集一位女明星的所有剪報,並為她離家出走。兩個孩子在半世紀後有了奇妙的交集。片中兩個年代的差異足以大展身手,他用黑白默片來表現1927年,以豐富的環境聲音來呈現1977年,不僅凸顯出兩個不同原因失聰的孩子的差異,也和電影發展息息相關,而另有一番趣味。

近年拍片速度超快的韓國名導洪常秀,年初才讓緋聞女星、也是他的繆思女神金珉禧榮登柏林影后,馬上又有新作《克萊兒的相機》,這回金珉禧遇上法國影后伊莎貝雨蓓,而背景正是坎城影展。影片一面揭露了電影這個行業的多變,也辯證了影展與小鎮的表象與內涵。

而作品幾乎永遠只能在影展被推介的法國「電影詩人」菲利普卡瑞,繼捧紅了自己的兒子路易卡瑞成為明星兼新銳導演,新作《是日戀人》則找來女兒艾絲黛卡瑞擔綱演出,描述愛上哲學教授的女孩與教授同齡的女兒住在同一屋簷下,各自分享相異又相似的少女情懷,卻犀利解剖了男性們。

經典名片的新生命

除了上述這些大師新作,金馬影展也會推出數部夢幻級的修復經典以饕影迷。例如希區考克膾炙人口的《驚魂記》,片中那場浴室殺人的經典戲,無論剪接或場面調度,早已是電影技術的上乘教材。今年還有一部別開生面的紀錄片《驚魂記中計》(78/52)則以各種角度、眾家說法來為影迷揭開這短短一場戲背後的無窮傳說與學問。

史丹利庫柏力克的《亂世兒女》(Barry Lyndon, 1975)則是他野心勃勃的古裝片,描述一個英俊男子從參軍、擠進上流社會、看似贏得一切卻又失去所有的遭逢,更重要的是他無可比擬的光影捕捉,也改寫了整個電影技術史。而《我曾侍候過庫柏力克》(Filmworker)則是一部難以思議的紀錄片,揭開了《亂世兒女》演員李昂維塔利與史丹利庫柏力克長達二十多年的關係,感人程度足令影癡熱淚盈眶。這兩套經典電影加上紀錄片並觀,真的勝讀十年電影書。

王家衛的《春光乍洩》是今年「金馬54」主視覺的靈感來源,因此影展也將重映這部由張國榮、梁朝偉主演的同志經典。另一部常被搞混的《春光乍現》,也將在金馬影展重現。《春光乍現》是義大利大師安東尼奧尼贏得坎城影展金棕櫚獎的代表作,透過一名攝影師無意間拍到的疑似謀殺畫面,和緊接著的桃色誘惑、詭異經歷,辯證了視覺與理智的真偽,影響了包括楊德昌在內無數後來的導演。另外,達斯汀霍夫曼的成名作《畢業生》(The Graduate, 1967)、以及史蒂芬史匹柏劃時代的科幻鉅作《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1977),也將以五十週年、四十週年紀念修復版,於金馬影展再現經典光芒。前者在好萊塢率先揭露年青知識份子的徬徨,也碰觸了性愛與亂倫的禁忌,麥克尼可斯還以本片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後者則推翻了外星來客的恐怖形象,而賦予科幻片全新的面貌,揭開了史匹柏稱霸科幻類型的序幕。

最後要介紹的是被大導演奧森威爾斯譽為「全世界最偉大女演員」的法國影后珍妮摩露。她在今年七月逝世。雖然他不是導演(其實在她漫長且輝煌的電影生涯裡,也導過三部作品,只是無法和她的演技成就相提並論)。重要的是這位銀幕女神吸引了無數名導爭相與他合作,金馬影展特別規劃專題並選映了其中五部。包括她與新浪潮大師楚浮合作的《夏日之戀》(Jules and Jim, 1962)與《黑衣新娘》(The Bride Wore Black, 1967),路易馬盧把她推上威尼斯影后寶座的《孽戀》(The Lovers, 1958),莒哈絲根據自己原著改編、讓她成為坎城影后的《如歌的中版》(Moderato Cantabile, 1960),以及和馬斯楚安尼、莫妮卡維蒂三大巨星同台飆戲的柏林金熊獎得主《夜》(The Night, 1961)等代表作。這位特立獨行的女演員,以他不可思議的能力,讓不同大師名導形塑她,進而成為足以用偉大來形容的女演員,化成銀幕上永恆的身影。

大師名導,當然只是金馬影展的部分菜色而已。光這部分就已如此豐盛,身為影迷的你,怎能錯過這每年一度的電影饗宴呢!

 

11/25(六)金馬獎獨家線上直播   >>   https://tgh.marieclaire.com.tw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