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ERTAINMENT名人故事

台北電影節主席李屏賓:我想打造一個「更像電影人的電影節」

台北電影節的主要精神之一,便是鼓勵台灣電影。「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把平台鋪好,讓它很公平,同時也要有好電影,如果台灣電影不好,那麼平台再好也不亮麗。」
台北電影節主席李屏賓:我想打造一個「更像電影人的電影節」

採訪撰文/Faityh Su  攝影/Cheng Chen

「光影詩人」李屏賓在2015年底,因為一通老友倪重華的電話急奔回台,倉促之下,接下台北電影節主席的重責。從一開始穩定軍心,籌組諮詢委員會,帶領幾乎停辦的台北電影節持續運轉,「當時有意見是說要不要停辦一年,我當時就說,人世間的事是這樣,沒有什麼停一年停兩年這種事,這一停辦就不會繼續下去了。無論如何不能停,大家把它撐過去,咬著牙都必須做,結果還算順利平安,今年都辦到第二年了。」

身為七屆金馬獎及柏林影展銀熊獎得主,李屏賓早已享譽國際電影圈,但為了每年六月的台北電影節,他四處奔走,推掉許多撞期的工作,只為了專心在電影節的各項溝通及宣傳工作。李屏賓打趣到,從1988年開始,因為工作需要「流落」香港十多年,之後舉家移民美國。30年來除了拍片工作,經過台北看看母親,和朋友相聚之外,他待在台灣的時間所剩無幾。接下台北電影節主席,反而成為他在台灣停留最久的機會。

「我以前沒參加過台北電影節,但接下台北電影節主席,就希望能夠讓更多的電影工作人員一同參與。一般電影節主席都是製片人,導演或者明星來擔任,以我身為攝影師的技術人員身分,能當到電影節主席,有點打破行規,本來就是稀有的事。壓力極大,也讓我覺得更應該把電影節辦好。」李屏賓說,他想打造一個「更像電影人的電影節。」不只讓入圍者參與,許多電影工作者如燈光、場務等等因為不會被提名,可能一輩子都沒機會走進電影節現場,「我希望讓這些電影從業人員參與,老朋友和新朋友都歡迎,不只是一個表示,是真的歡迎他們來。」

接任之後,李屏賓取消已經出現瓶頸的主題城市單元,把重點轉向國際新導演競賽,「這個競賽讓全球的新導演帶著他們的作品來,站在台北的舞台上,讓台灣民眾及電影人看到全球各地的年輕人,這一年在想什麼。」在資源有限的狀態下,李屏賓也動用自己的好人緣,邀來明星及大師們替電影節助陣,去年請來是枝裕和帶著《比海還深》來台,今年更大力更邀來金馬影后舒淇擔任頒獎人。

台北電影節的主要精神之一,便是鼓勵台灣電影。「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把平台鋪好,讓它很公平,同時也要有好電影,如果台灣電影不好,那麼平台再好也不亮麗。」近年國片創作力時有消長,李屏賓也說,儘管與華人地區的作品相比,受限於市場環境及資金,台灣電影的條件相對較弱,但文化及創作自由度仍然是台灣電影的強項,他期許台灣的電影人更有信心及創作力,拍出更有台灣風格的作品,「大家都想談商業,一部電影賣了幾十億,你看過忘了就忘了。但一部片在市場上的表現沒那麼好,卻拍得很動人,有人看了這部片,一生可能就此改變,只要一個人就夠了。不一定拍大片才代表成功,我聽過也遇過很多這樣的故事,這是不斷在發生的,不是一個夢。你的作品無形中改變了一個人的生命,這對拍電影的人來說,不是很棒的事嗎?」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