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ERTAINMENTmc愛追劇

《八尺門的辯護人》挑戰各種敏感議題!省思捍衛人性的道德善惡、罪與罰

鏡文學出品的熱門影集《八尺門的辯護人》以法庭攻防探討許多議題,不僅在今年台北電影節獲得好口碑,正式播出後更穩坐 Netflix 熱門排行榜第一名,是什麼內容獲得如此高人氣?作品中又有哪些意涵?

Text/黃苡捷 Photo/鏡文學、《八尺門的辯護人》官方FB

《八尺門的辯護人》挑戰各種敏感議題!省思捍衛人性的道德善惡、罪與罰

改編自導演唐福睿自編自導自己的同名小說《八尺門的辯護人》,劇情從一樁命案切入,帶出死刑、種族、移工等諸多議題。編導唐福睿曾是位律師,在撰寫原作、劇本時,他也如鑽研法條一般嚴謹,不僅會翻閱論文查找資料、盡力了解法院運作、公設辯護人的生活,在阿美族文化、移工社群、遠洋漁業,同樣花了許多心力做田調,確保作品的合理性。

編導唐福睿「細節控」處理,耐人尋味的影視震憾

《八尺門的辯護人》原小說中,透過文字能表達的空間有限,但到了影集就能將文化與情感利用影像、聲音的語言轉化到作品中,導演唐福睿在這方面下足了工夫,除了追求實地拍攝帶來的真實感,為了畫面張力增加劇本情節的衝突,對於收錄的海浪聲及人聲等等處理都細心的雕塑、語言上也特別講究。

另外,劇中配樂更使用了印尼歷史最悠久的民族音樂,將《八尺門》所聚焦的種族文化以音樂強調,在影視化的用心著墨下,得以讓這部作品更耐人尋味。

劇情編排節奏恰到好處,不斷給予適量線索拼湊

《八尺門的辯護人》劇情從命案發生當天揭開序幕,外籍移工阿布杜爾當晚就在現場,倒在血泊中的夫妻、小女孩逐漸消失的哭聲,一樁無法挽回的滅門慘案,新聞報導中的一切看起來罪證確鑿,但在故事的推進下,漸漸發現看起來清晰的案件其實疑點重重,背後更有好幾座龐大的冰山,企業利益、政策的推動都讓翻案更加艱難。

影集的劇情編排恰到好處,不斷給予觀眾適量的線索拼湊,整體節奏也抓得非常到位,有迫在眉睫的緊張感,法庭攻防卻邏輯清晰也不會無趣。觀影過程雖然能明白阿布杜爾的難處,但心中仍會不斷拋出道德上的質疑,令人想試圖堅定的鞏固無法合理化殺人的立場「殺人難道就可以被原諒嗎?何況他還殺了一個孩子!」然而隨著真相層層撥開,最後的真相卻令人窒息,並省思起曾捍衛的對與錯、罪與罰。

李銘順完美飾演原住民內心糾結,處於弱勢仍試圖反抗強硬世界

《八尺門的辯護人》由李銘順飾演的佟寶居為公設辯護人,以其為首的辯方團隊拚命地尋找證據與真相,卻依舊有人藉著權力試圖銷毀;即便知曉了一切,也難以在法庭提出證明翻轉判決。

李銘順在戲裡完美飾演了一個內心糾結的角色,背負著背叛部落與家人的罵名追求正義,雖然過程中他曾數次想放棄,但阿美族的身分、內心的正義感、身邊的人始終牽絆著他,看似看淡一切最後展現了他執著與脆弱的一面,如同脫口而出的一句句族語,處於弱勢仍試圖對強硬的世界作出反抗。

結局拋出殺戮全部都是一樣的,生死豈能因誰的希望而妄下結論

戲劇最後的結果,不僅單純指向殺人案件中的孰是孰非,而是對殺戮本身拋下一個質問「殺戮全部都是一樣的」,因無知而起的殺戮、因仇恨激起的殺戮,到頭來全部都是一個結果,生死豈能因誰的希望而妄下結論。

潘儀君為追求心中的正義,不擇手段實行必要的惡

本劇中的一大亮點是由潘儀君飾演的法務部長陳令秋——是個為了達成目的不擇手段的女人,她的行動可以很大的左右劇情方向。但為了追求心中的正義而實行必要的惡,讓我們看見了政治棋局中最真實、黑暗的一面。

不過,嚮往光明理想的她曾說「唯有坐在被告席的位置上,才能體會死亡的意義」,也許就是社會過於缺乏理解才使殺戮不斷重演,形成故事中一再被提起的關於死刑的「笑話」。

種族/移工議題拋出法律保護、社會公平、自我認同、大眾眼光探討

本作中很大篇幅探討了在台灣的種族/移工議題,從基本的正名、工資到藉由劇情拋出的種種疑問「法律是為了保護誰而存在?」「社會試圖給予的公平是站在什麼基礎上?」「自我認同又是從何而來?」「大眾站在什麼樣的眼光看待與自己不同的人?」這些問題都很值得觀眾觀影後自行思考。

看完《八尺門的辯護人》能思考、得到的範圍遠遠超過社會議題,也許會開始質疑許多既定的事物、也許能讓浮躁的心沉靜下來。無論如何,這部絕對是今年最精彩的本土影視作品之一,非常值得反覆觀看、細細品味。導演唐福睿曾透露,如果反應良好也許會有續作,讓我們期待《八尺門》能順利精彩回歸!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