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ERTAINMENTmc愛追劇
宮崎駿電影《紅豬》的人生寓言!帶你看中年後的體悟與自處哲學
by 迷誠品-更新
撰文:迷誠品內容中心 圖片:迷誠品內容中心

這是一部屬於「人生下半場」的作品——溫柔、蒼涼、又極度體面。或許它不會取代多數人心中最愛的吉卜力動畫,但絕對值得被珍藏,它將是每個人都值得贈與自己、細細品味的成年禮。
《紅豬》映照成年後的遺憾與夢想
《紅豬》動畫改編自宮崎駿在《宮崎駿的雜想筆記》中一個短篇,就像漫畫番外篇那樣短短章節,沒有太多起伏或轉折,淺淺地記錄一名戰爭飛行員進入「不惑之年」的故事。主角波魯克是個自我厭惡的戰場英雄,安定不了的內心選擇漂泊,然而它的紅色飛行艇彷彿一座空中牢籠,關住所有年少輕狂的遺憾和迷路的夢。
這是一部屬於成年人的動畫,裝滿多數人年少時的血氣方剛,有十幾歲時的盛氣凌人、奔三時的慌張,以及不惑之年的滄桑,電影沒說完的故事,全是長大後才懂的意猶未盡。
宮崎駿先生曾說:「動畫也許是描繪一個虛構的世界,不過我仍然堅信,其核心必定要包含著部分的真實,讓人相信也有那樣的世界才行。 」每個人都很努力在這成長的湍流當中找尋一處慰藉和自處之姿,有了動畫為我們展現先驅者的領悟,前進便感到更加有動力。
沒有成為理想的大人,沒關係
即使是在混亂的時代,也有很好的東西,也有激勵我們的東西。
尚在法西斯底下的義大利,是主角波魯克最熱愛也最不願融入的社會,看著牆上掛著自己還是「人形」的帥氣風發,塗抹的痕跡顯示那是他極力排斥的過去,失去了目標、失去了動力,如今的他已無法面對最初的模樣。
目睹太多戰爭醜態與弟兄犧牲,使他逐漸厭惡無法改變世界的自己,甚至向昔日戰友表明:「要我加入法西斯,我寧願變成一頭豬」。身上放不下的包袱,使他開始逃避、變得麻木寡言,甚至否定理想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那都是你們人類的事。」
《一把青》裡有句台詞是這樣:「沒有了天空的飛行員,地上的日子,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折磨。」就算百般不情願,也得為了活下去的找到精神上的堅持。於是他努力在行動上維持自由,像是擁有自己的秘密基地、不時回到空中與好戰士兵戰鬥賺賞金,心有餘力也去會會老朋友、寒暄幾句。
對忙碌的現代人來說,解決不了的人和事成為生活的一部份,經常伴隨時間流逝成為無法彌補的遺憾,我們帶著倔強和失落來到離童年很遠的地方,裝作童心腐蝕,其實是被保護在連自己都無法觸碰的深淵裡。幸好墮落的中途,波魯克遇見為他修飛艇的設計師菲兒。年輕是她最好的資本,使她熱情奔放,敢愛敢恨。
隱約看見自己的波魯克不禁感嘆:「看到妳就覺得,人類還是有希望的。」她成為他捍衛理想的人質,而他是她所嚮往的勇士。傍晚睡前,菲兒在一瞬間看見波魯克的人形,一喊他又消逝蹤影,後來的《霍爾的移動城堡》也用了類似手法在蘇菲身上——當夜裡的魔法跟著喧鬧的城市入眠,本該姣好的樣貌才得以露出喘息。
說不定這世界從來都沒有改變任何人,人們只是太習慣用同一個角度衡量自己,而未發掘近在咫尺的出路。看見波魯克為了保護菲兒的純真與未來時,不也代表著同時拉了自己一把嗎?
接受長大的無奈,理解他人的苦衷
不與世俗為伍。哪怕這是自己許給自己的詛咒。
作為故事主角,波魯克有一項英雄原則——他不殺人。
波魯克想起當年自己是戰空中唯一的倖存者,可是作為飛行員,他們的墓地在天空,因此他明白戰爭裡人有自己的不由衷,所以自己不做的事情,沒道理要求別人也不做。
小時候聽見波魯克對昔日戰友說:「不能飛的豬,就只是豬」時,也許難以立即理解這層訊息的意義。長大之後才明白,成長的本質不是提高,而是變得複雜。波魯克珍惜內心僅存的那塊淨土,為了不失去自己,以旁人難以理解的方式去交換——畢竟,一個人能夠知道自己是誰,比起扮演他人眼中的完美角色,更為幸福且重要。
吵鬧的酒吧與獨來獨往的波魯克形成強烈對比,除了飛行艇在空中遨遊與女人們的獨白鏡頭,其餘畫面多是陰暗而緩慢,像是不斷重複的枯燥生活;有人沮喪,也有人樂於安於其中。
墨鏡遮掩了波魯克的黯然雙眸,卻掩不住那份交集百感的呼救。步入中年的他,或許仍在摸索成長的意義——在這過程中,人們難免丟失一些曾經的自己,甚至開始接納過去討厭的成分,但也因此更懂得珍惜,看得清成敗僅是滾滾紅塵中的一粒細沙。
終有一日,人將不再計較結局的完美與否,只要過好當下,便是對年少時錯過的一種溫柔償還。
願我們到老能保持自尊,活得認真
生命中最艱難的那段路是要自己一個人走過來的,這樣,學到更多的是堅強,而不是感動。
對喜歡的事情,我們都有過一展抱負、奮不顧身想證明的時期,如果被嘲笑了,會覺得氣餒或憤怒,反而是成為大人後,變得不再費心解釋,也不再有時間任性,哪怕慘不忍睹都要硬著頭皮站起來,笑一笑就當作沒事。
對菲兒來說,這種考驗是身分阻礙;對波魯克來說,是自認不夠格。因此當波魯克看著目光炯炯的菲兒,他無法理解她在男權至上的環境,需承受多少不信任,僅僅覺得這樣的行為是因為涉世未深,但除了他以外,在人人懷抱信仰的餐桌上,他卻顯得如此格格不入。
人們常用「自己被社會化」來解釋自主放棄的單純,然而長大應該是令人更懂得用理性去應付現實,而非像年輕時莽莽撞撞不顧後果。雖然波魯克和菲兒在此有了年紀和閱歷上的強烈對比,但他們都很盡力扮演屬於自己年華該有的樣子,人的想法本就會隨著年齡漸長而變化,無論年少或年老,我們都不可遺忘這個本分。
至於美麗的吉娜,她做足了百分之九十九的靠近,把自己活得迷人又精彩,剩下的那一分,留給對波魯克的期待。
活在現代,多數人都認為一切情情愛愛是自由,覺得只要相愛就能走到白頭,但是愛與不愛、能不能在一起、會不會結婚,是三件事情;吉娜對著天空打賭,只要那個人降落在這花園,她便自許終生,但失去過摯友的波魯克沒再敢大意,他從來都只遠遠向愛人招呼,卻不肯走到她身邊。
倒不完全是害怕去愛,而是過了轟轟烈烈的年紀,會更傾向適合的對象才能讓關係走得長久。
這件事給許多仍懷抱追求的人打下預防針,在受傷害前停止痛覺,但感情不是病毒,不怕一次次結束,怕的是什麼也沒發生。很多過去猶豫很久的事早就該去做了,雖然內心有些惋惜,但波魯克的故事提醒著人們,只要抓緊機會就永不嫌晚,尤其中年後,更顯其韻味之醇。
相較其他吉卜力的動畫作品,《紅豬》從未強調保持初衷、好好活下去這樣的勵志雞湯,更像是把所有吉卜力電影的精華濃縮成一顆定心丸,傳達既來之,則安之的道理,總有天一定能全心全意地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