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時尚放大鏡

時裝傳奇安特衛普六君子有誰?除了是Raf Simons前輩,Gucci新任創意總監Demna Gvasalia也是他們挖掘?

你聽過或還記得安特衛普六君子(Antwerp Six)?比利時安特衛普時尚博物館(MOMA)目前正緊鑼密鼓準備中的大展「The Antwerp Six」將於明年三月揭幕,同名紀錄片也同步籌畫開拍,以慶祝這上個世紀後半最前衛的設計師團體進軍時裝界40周年。

Text / Wayne Wu Photo / IG@momuantwerp、MoMu - Fashion Museum Antwerp、MoMu-Geert Bruloot Archives、mmm-maisonmartinmargiela

時裝傳奇安特衛普六君子有誰?除了是Raf Simons前輩,Gucci新任創意總監Demna Gvasalia也是他們挖掘?

「安特衛普六君子形塑了當代時尚史。我們很榮幸能將這六位極具代表性的設計師作品匯集在一起,以獨特而深入的展覽,凸顯他們的傳奇和影響力。」MOMA總監Kaat Debo用最簡單的話語,總結了Dirk Bikkembergs、Ann Demeulemeester、Walter Van Beirendonck、Dries Van Noten、Dirk Van Saene、Marina Yee在時裝圈的地位。他們不是上個世紀唯一的傳奇設計師,卻是唯一一個非正式結盟的設計師團體,從以W<崛起因此成為五、六級生記憶的Walter Van Beirendonck,六君子摯友Martin Margiela(人們通稱6+1)、開創當代運動時尚的Dirk Bikkembergs,以及去年夏天退休的Dries Van Noten,六君子以接力形式活躍並影響時裝界40個年頭,可說是當代時尚圈最獨特的存在,而這得從他們的母校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說起。

橫跨時代的時裝傳奇「安特衛普六人組」:包含Marina Yee(左起)、Dries van Noten、Ann Demeulemeester、Walter Van Beirendonck、Dirk Bikkembergs、Dirk Van Saene等六位設計師。
橫跨時代的時裝傳奇「安特衛普六人組」:包含Marina Yee(左起)、Dries van Noten、Ann Demeulemeester、Walter Van Beirendonck、Dirk Bikkembergs、Dirk Van Saene等六位設計師。

「為什麼像安特衛普這樣一座小城市,卻能孕育出這麼多才華洋溢的設計師?我們能否談論所謂的『安特衛普風格』或『安特衛普身份』?過去25年來,這樣的問題一直是國際記者們不斷提出的疑問。」
——卡特.德波(Kaat Debo),安特衛普時尚博物館(MoMu)館長

最具時尚權威的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

Mary Prijot於60年代在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創立時尚與戲服設計學系,接著由 Linda Loppa接手,這兩位作風嚴格、著重現代藝術而非街頭次文化、思想前衛的老師,給學生們沒有邊界的創作空間。1980年,Margiela和Van Beirendonck最先畢業,最後則是1982年畢業的Bikkembergs。離開校園後,他們在 Linda Loppa結合學院和政府資源的挹注下紛紛獨立創作,並一起參加比利時最具代表性的服裝設計獎項 Gouden Spoel,一起拿獎。

1985年,安特衛普六人幫於 Scheldekaaien(謝爾德河堤岸)曾舉辦過一場別具歷史意義的時裝秀,此為邀請卡。
1985年,安特衛普六人幫於 Scheldekaaien(謝爾德河堤岸)曾舉辦過一場別具歷史意義的時裝秀,此為邀請卡。

先重述一下The Antwerp Six

當時的比利時設計實力尚未進入大眾視野,1986年,亟欲想被看見的六個年輕設計師於是向比利時政府申請經費補助,租了台小巴開往倫敦參加倫敦時裝周發表作品。80年代的時裝圈,巴黎仍是高訂大師們優雅精緻風格的天下,米蘭則以Armani先生的Power Suit和性感奢華的Gianni Versace稱霸,六位設計師們以解構、來自舊衣物的面料和五金、拆解重組的概念,大大衝擊當時的時裝圈想像,瞬間廣受媒體和買家們注意與討論。因為他們的名字實在有些難念,媒體乾脆稱他們為「The Antwerp Six」,安特衛普六君子之名自此誕生。即便幾年後Helmut Lang聲名大噪,但他的解構性仍建立在極簡主義的剪裁上而有其制約性與限度,不像六君子富含藝術感與實驗性,毫無邊界地將解構做為自我設計想像的實踐,不在乎世俗的美/醜規範,將邊緣美學帶進主流伸展台,2000年後全球時裝圈的解構設計,可說都是站在六君子的肩膀上。

《Happy Birthday Dear Academie》展覽影像出自MoMu安特衛普時尚博物館,博物館於2014年以裝置藝術的方式回顧與致敬皇家藝術學院時裝系的歷史與影響力。透過場景設計營造學院在國際時尚舞台上獨特而深遠的地位。
《Happy Birthday Dear Academie》展覽影像出自MoMu安特衛普時尚博物館,博物館於2014年以裝置藝術的方式回顧與致敬皇家藝術學院時裝系的歷史與影響力。透過場景設計營造學院在國際時尚舞台上獨特而深遠的地位。

設計師Walter Van Beirendonck

不過六君子並非正式結盟,而是兄弟登山各自努力。一戰成名後,最先火力全開的是Walter Van Beirendonck,他的設計以誇張比例的剪裁搭配強烈用色著稱,創立的W<(Wild and Lethal Trash)更以幽默和遊走尺度邊緣的圖案組成的荒誕風格,備受90年代青年追捧,也為2000年後的街頭怪異/解構美學(例如Vetements、Y/Project、Glenn Martens)開啟前奏。

Walter Van Beirendonck S20系列。
Walter Van Beirendonck S20系列。
Walter Van Beirendonck S20系列。
Walter Van Beirendonck S20系列。

除了設計,Van Beirendonck也樂於提攜後進,Raf Simons和Kris Van Assche都曾在他工作室實習多時,2007年他更接下母校系主任教職,延續 Linda Loppa的交付為安特衛普創造前衛叛逆的學習環境,而他也是第一個發掘Gucci新任創意總監 Demna Gvasalia設計天分的人(Demna就讀安特衛普設計學院大三期間,曾獲Van Beirendonck發掘並安排工作機會),如今即使已經淡出第一線,影響力依然不減。

Dirk Bikkembergs S18男裝系列。
Dirk Bikkembergs S18男裝系列。
Dirk Bikkembergs S18男裝系列。
Dirk Bikkembergs S18男裝系列。

Dirk Bikkembergs Campaign:Dirk Bikkembergs for Dirk Bikkembergs S.R.L.1986/1987。
Dirk Bikkembergs Campaign:Dirk Bikkembergs for Dirk Bikkembergs S.R.L.1986/1987。

設計師Dirk Bikkembergs

如今隨處可見的運動時尚,都得感謝Dirk Bikkembergs在上個世紀的創意先行。六君子成名後,他赴巴黎發表首個男裝系列,在解構大主題下結合工裝、運動和機能布料,刷新當時男裝主流態勢。90年代末期,深愛足球運動的Bikkembergs接連好幾季請來足球隊員擔任模特兒展演他以足球/足球運動為設計靈感的男裝系列,開啟當代運動風時裝的先例;2005年他更買下義大利小型足球隊FC FOSSOMBRONE,以隊員和球場做為他運動時尚的實驗場,而Bikkembergs以此為基地在面料、機能感、設計細節和配件特別是鞋款上的嘗試,都對當代的運動時尚抑或是時裝品牌與運動品牌聯名,或是運動品牌的時裝化轉型,帶來莫大的啟發與示範作用。

Ann Demeulemeester的作品融合了每個人內心深處的力量與脆弱之間的張力。羽毛的概念在他的作品中反覆出現,象徵這種敏感。2014年的「天堂鳥」展覽中,MoMu 展出了他許多標誌性的羽毛造型作品。
Ann Demeulemeester的作品融合了每個人內心深處的力量與脆弱之間的張力。羽毛的概念在他的作品中反覆出現,象徵這種敏感。2014年的「天堂鳥」展覽中,MoMu 展出了他許多標誌性的羽毛造型作品。

設計師Ann Demeulemeester

以純粹的黑和白做為設計主調,雖然不是時裝圈主流,卻仍是長期以來不可忽視的存在,那象徵時裝做為一種靜謐詩意或暗黑美學的可能性,而Ann Demeulemeester是這個潮流的一大推手。

Ann Demeulemeester2020秋冬系列。
Ann Demeulemeester2020秋冬系列。

「看到女人只能穿著曲線貼身的服裝讓我很厭倦,我想創造一個全新的輪廓。」——Ann Demeulemeester。

1992年在巴黎的個人首場大秀上,Demeulemeester以單一黑色但不同面料的解構和不對稱剪裁單品層次疊搭,並捨棄當時盛行的巴黎高訂大師們和米蘭三G(Giorgio Armani、Gianfranco Ferre、Giannie Versace )細心雕琢的曲線,換上頎長垂墜的直筒中性剪裁,edgy & raw的風格上卻又點綴大量同色羽毛,在女性、搖滾和哥德風之間流動拉扯;後期她又加入白色以創造視覺的二元對立,同時在落拓解構之下強化面料細緻工藝,但又堅守他純色無印花和配色的本格,形成具哥德浪漫色彩的詩意美學。Rick Owens就曾說Demeulemeester給她非常巨大且長遠的啟發,而Riccardo Tisci、熱門影集《Wednesday》服裝設計師/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四屆得主Colleen Atwood、 Christopher Kane也都深受Demeulemeester影響,90年代末期開始的哥德式美學,Demeulemeester絕對是一大推手。

Martin Margiela 1996 年秋冬女裝秀。
Martin Margiela 1996 年秋冬女裝秀。

設計師Martin Margiela

Martin Margiela雖然不在六君子之列,卻因為和六人是同學與同期出道的關係,而常被人們稱為「The Antwerp 6+1」――他和Dries Van Noten與Van Beirendonck從學生時期就交情匪淺;曾和Marina Yee交往多年,初期設計深受Yee影響;1988年發表首個系列的他也是七人中最早創業的,六君子踏上品牌之路因此深受鼓舞。

Margiela S11系列作品。
Margiela S11系列作品。
Margiela S11系列作品。
Margiela S11系列作品。

相較於六君子,Margiela更加大膽前衛,他打破當時服裝版型的既定結構和剪裁,同時拆解各種舊衣物作為新系列的素材,從結構、版型到面料,完全跳脫時裝圈近一世紀來的規則,和六君子之間可說是協同作戰般地將解構主義推向時裝界中心,而他不以名模走秀、明星代言和廣告,甚至不輕易接受媒體採訪和個人曝光的品牌經營手法,徹底展現前所未見的前衛姿態。即使Margiela以經於2008年完全退出時裝界,但他的解構概念依然影響無數設計師,他的名字更是未曾被遺忘的傳奇。

2024年6月22日,Dries Van Noten在Courneuve舉辦了最後一場服裝秀,正式退休。
2024年6月22日,Dries Van Noten在Courneuve舉辦了最後一場服裝秀,正式退休。

設計師Dries Van Noten

如果說Demeulemeester是六君子中掌管暗黑哥德式界的女王,那Dries Van Noten便是光明世界的詩人。倫敦一戰雖然讓以男裝起家的Dries拿到Barneys的訂單,但後續為了籌措創業資金,他一度為其他品牌作嫁設計,1991年才在巴黎發表首個男裝系列,1993年發表首個女裝系列。六君子中Dries的前衛自成一格,他喜歡用遍各種色彩大膽撞色,並加入鮮豔的花草、平面刺繡與立體的水晶串珠等裝飾,再將所有的繁複元素制約在解構剪裁的框架內,迥異於當時印花設計的古典和鄉村風格。他同時將著迷的繪畫、傳統工藝和布料實驗置入其中,例如用水洗、褪色、suminagashi(墨流,一種流傳九百多年的日本古老染色技法)處理印花,例如取材馬列維奇、David Hockney畫作的用色和光影處理,例如以科技布料和法國傳統鉤織拼接,以上種種設計手法的匯聚,讓Dries的時裝浪漫而不濫情並具理性,帶有明亮繽紛但又不喧鬧的靜謐感,也帶有前衛調性。

Dries Van Noten S2015春夏系列作品。
Dries Van Noten S2015春夏系列作品。

從1989年首個系列一直到去年6月最後一場大秀宣布退休,38年的設計生涯中,Dries的風格始終不受主流趨勢與市場變動影響,並堅持獨立經營運作直到2018年才將多數股權售予Puig集團。無論世界如何變動,Dries Van Noten一直是時裝圈永恆一般的詩意,也是安特衛普六君子中最後退休的一人。

Dries Van Noten S2015春夏系列作品。
Dries Van Noten S2015春夏系列作品。

在Dries退休大秀前幾周,六君子在他號召下再度聚首,「我們聊起安特衛普的傳承,時裝圈這幾十年來的變化,學院的過去與現在,也回憶了安特衛普六君子是如何出現在世人眼前。」1986年,六君子開著小巴士往倫敦的路上,除了作品,也帶著上面寫著「來看看這 6 位比利時設計師,來自安特衛普的那 6 位。」的傳單,當時他們一定沒有想見,他們的名字不僅成為時裝圈的傳奇,也深深影響當時以及這個世紀的時裝圈與後輩設計師們。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