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熱門話題

第一次養貓就上手:10個你不能不知道的貓咪飲食、環境、互動全攻略

大家還記得自己第一次養貓的模樣嗎?在寵物店逛得眼花撩亂,新手養貓不確定該買哪些東西?一覺得貓咪不對勁就立刻上網Google,但還是不知道網路上的資訊是否正確?

撰文:貓談社 圖片:網路

第一次養貓就上手:10個你不能不知道的貓咪飲食、環境、互動全攻略

本篇蒐集了很多養貓新手可能會有的迷思,並且從貓行為學的角度幫大家一一破解,希望能幫助剛養貓的朋友避開常見的十大誤區。

養貓新手最容易誤會的10件事

貓咪環境佈置常犯的3大錯誤!新手貓奴一定要避開

盲點1:貓咪適合觀籠飼養嗎?

其實,並不建議將貓咪長期關籠飼養。

籠子的空間過於狹小,無法滿足貓咪天生需要的活動量與探索需求。貓咪在自然界中不只是獵人,同時也可能成為獵物,因此牠們的安全感,往往來自「能夠隨時逃離威脅」的選擇權。當貓咪被限制在籠中,失去這份自由,就容易產生焦慮與壓力。

尤其是單層籠或狗籠,空間不足,讓食物、水和貓砂盆無法分區擺放,也缺乏可供躲藏的角落與遊戲活動的空間。不但無法提供基本的生活品質,也與貓咪喜愛垂直跳躍、自由探索的天性完全背道而馳。

即使是看起來「高級」的三層籠或漂亮貓櫃,也無法真正滿足貓咪的活動需求。空間有限,不利於佈置跳台、躲藏處或提供追逐、玩耍的空間。除非貓咪因生病或需要密集醫療照護,才可考慮短期使用籠子安置,一旦恢復健康,就應立即讓牠們回歸開放、自由的生活環境。

有些新手飼主會擔心剛帶回家的幼貓發生意外,選擇在外出或睡覺時將貓咪關起來。但關籠帶來的壓力常被低估。與其限制活動,不如採取「防護優先」的做法:檢查並排除家中可能對幼貓造成危險的物品與區域,例如電線、縫隙、危險物品等,打造一個安全又自由的活動空間。

也有飼主因為幼貓或年輕貓夜間吵鬧,選擇睡覺時將牠們關籠。這樣的方式雖短期有效,卻可能導致反效果:貓咪因無聊與壓力開始抓籠子、嚎叫,甚至產生更強烈的焦躁、遊戲攻擊等行為。長期下來,不僅無法解決問題,還可能讓貓咪的情緒變得更難掌控。

此外,有些人誤以為,把怕人的貓關在籠子裡可以加速親人訓練,但這種做法往往適得其反。貓咪在沒有適當躲藏處的狀況下會感到更害怕與不安,即使乍看之下不再躲避人,其實只是因為「無處可逃」,而不是因為真的放下戒心。這種「假進度」會讓貓咪持續處在高度緊繃與壓力中,對牠們的身心健康造成長遠傷害。

盲點2:貓砂盆尺寸過小

市面上販售的貓砂盆,尺寸往往偏小,不僅無法提供足夠的活動空間,也容易讓貓咪在如廁時感到不適。當貓咪使用空間不足的砂盆時,常會因為轉身困難、掩埋不便,導致排泄行為受到干擾,甚至影響上廁所的意願。

過小的砂盆也會讓貓咪在撥砂時頻繁將貓砂撥到外面,引發落砂問題。許多飼主因此選擇改用封閉式或上開式貓砂盆,但這些設計雖然方便人類清理,卻往往不符合貓咪的使用習慣——狹窄、密閉的空間容易讓牠們感到壓迫與焦慮。

建議貓砂盆的長邊至少需達 60 公分以上,這樣才能讓大多數貓咪自在地轉身與如廁。若飼養的是體型較大的品種貓,例如緬因貓或布偶貓,則建議選擇70~80 公分以上的大型砂盆,提供充足的空間使用。

對於幼貓飼主而言,也需特別注意砂盆的進出口設計。邊緣過高會讓幼貓難以進出,建議可搭配小階梯或斜坡板,協助幼貓輕鬆使用,避免影響牠們對砂盆的接受度。

盲點3:外觀討喜卻不實用的貓跳台、貓抓產品

市面上有販售許多造型可愛但不實用的貓跳台或貓抓產品。這類型貓跳台最大的問題通常是高度不足,無法滿足貓咪想在高處觀察或休息的需求;也有很多貓跳台在設計上不符合貓體工學,使貓咪不容易在上面活動。挑選貓跳台時,建議要挑選夠高、夠穩的產品,踏板尺寸要夠大,作為動線至少要有20公分,作為休息處要能讓貓咪舒服的側躺,尺寸會建議至少為30 x 40公分。

在挑選貓跳台時,建議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高度夠高:讓貓咪能上到一定高度觀察、躲藏,才有安全感

結構穩固:避免搖晃或傾倒,貓咪才敢放心跳上去

踏板大小合理:

作為跳躍動線的踏板,建議寬度至少 20 公分以上

作為休息平台的空間,則建議至少30 × 40 公分,才能讓貓咪舒服地側躺休息

貓咪飲食照顧該注意什麼

盲點4:濕食 vs. 乾食怎麼選?

現在較主流的觀點認為,全濕食飲食對貓咪比較健康。也許你曾聽說:「貓咪若長期只吃乾糧,容易導致慢性腎臟疾病」;但其實,這個說法並不完全正確。相反地,也有人認為濕食容易造成牙結石,甚至有「無法幫貓刷牙就不要餵罐頭」這類說法,鼓勵只給乾飼料,但這樣的觀點同樣缺乏科學根據。

事實上,這兩種觀念本身就彼此矛盾。從貓咪行為與壓力管理的角度來看,我們更建議依照貓咪的偏好提供主食。如果貓咪對某種質地或口味接受度高,不妨讓他們在濕食、乾食、不同質地間做選擇與搭配。

有些飼主為了追求「對貓咪最好」的飲食型態,會強迫貓咪只吃特定食物,即使貓咪不愛吃,也不願妥協。但這種做法可能讓貓咪長期處於飢餓、壓力與挫折中,進而影響整體健康與情緒穩定。與其糾結某一種飲食形式是否最完美,不如找到貓咪願意吃、營養均衡、主人也能長期執行的飲食方式,才是對貓咪最實際且溫和的照顧。

盲點5:雙格碗不等於便利!正確飲食擺放才是關鍵

對養貓新手而言,如果可以同時解決吃飯和喝水確實相對方便,但是把食物和水擺在一起,並不符合貓咪的天性。貓咪天生不會使用在狩獵區域的水源,為了避免喝到遭受污染的水。會建議將食物&水碗分開擺放(至少間隔50公分),貓咪也會較有可能增加喝水的意願。

另外,雙格碗的材質很常是塑膠製的,塑膠製的碗容易有刮痕、藏污納垢,所以不建議使用,建議可以挑選陶磁碗、玻璃碗來裝食物和水。

如果家中有兩隻以上的貓,也不建議使用一整排的碗架讓所有貓咪並排吃飯。即使是感情良好的貓群,一起吃飯仍可能產生壓力,因為貓咪天性謹慎,進食時若感受到其他貓接近,很可能會吃得很快、甚至吃不下。

建議為每隻貓咪安排獨立且分散的用餐空間,讓牠們能安心、不受干擾地進食,有助維持良好的食慾與彼此的關係。

同時飼養多隻不同品種及花色的貓咪

 盲點6:寵物不是收藏品,飼養貓咪不是在蒐集花色與品種

貓咪真的是很有魅力的動物,通常養了一隻貓後,就會想再養更多隻,有人想要搜集各種花色的貓咪,有人偏好飼養不同品種的貓咪。許多飼主因為養了太多貓,導致家裡的貓咪們衝突不斷,使主人和貓都面臨很大的壓力;貓間壓力會導致貓咪們有大大小小的問題行為,需要花非常多時間和心力處理!

另外,因為每個品種都有特定的活力程度、體型和個性,所以飼養不同品種的貓咪可能因為活力程度、體型差異過大,造成貓間相處有衝突。例如活力程度低的英短配上精力旺盛的豹貓,那英短可能會時常被豹貓騷擾;如果是短腿的曼赤肯配上體型很大的緬因貓,他們在玩耍時則有可能會因為體型差異而導致受傷。

因此,在考慮多貓共養時,除了外型喜好,更建議飼主優先評估貓咪之間在活力、個性與體型上的匹配程度,為寵物們打造更和諧的共處環境。考量到貓咪是有領域性的動物,會建議一個家庭最多就養2~3隻貓咪就好,這樣人類和貓咪都比較容易維持有品質的生活。

如何正確地和貓咪互動、陪玩

盲點7:陪幼貓玩會有野性?以後會咬人?

可愛的幼貓應該是所有新手的第一選擇,但我們到底該不該陪幼貓玩呢?有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不要陪幼貓玩,否則長大會有野性、會咬人。」事實上,這個觀念完全錯誤。如果幼貓沒有玩夠,他們反而會抓咬人的手腳,出現遊戲攻擊。

實際上幼貓會需要大量的陪玩,因為他們除了身體在迅速成長外,也在快速的發展貓咪的正常行為,而「狩獵」就是貓咪的天性之一,因此大量的陪玩可以協助幼貓有好的身心發展。陪玩的重點在於:使用玩具陪玩,例如逗貓棒、羽毛棒、小球等,不要用手或腳直接與貓互動,讓小貓玩到滿足,也能有效減少貓咪對人發動「攻擊遊戲」的需求。

盲點8:貓咪需要主人陪伴嗎?瘋狂擼貓、吸貓、抱貓?

貓咪需要人類的陪伴嗎?這個問題一直都有爭議。有人認為貓天性孤僻、獨來獨往,只要有食物、水和乾淨的貓砂盆就夠了,根本不需要花時間陪伴;也有人則是把貓咪當作情感寄託,想要擼貓、吸貓、抱緊處理,給予120%的關注與愛。這兩種觀點看似極端,事實上也都不完全正確。

貓咪對人類的依附與互動需求,有很大的個體差異:

有些貓喜歡主動親近人類,撒嬌、打呼嚕樣樣來;有些貓則偏好靜靜地待在同個空間裡,不打擾彼此,但仍感受到安全與連結。

在與貓咪互動的過程中,可以把握兩個關鍵原則:

1.過猶不及

建立好的人貓關係,不在於「陪很多」或「完全放養」,而是拿捏出剛剛好的距離。可以把貓咪比喻成一種不耐澆的植物:

澆太多水(=過度打擾)會爛根,但完全不澆水(=忽略牠的存在)也會枯萎。找到平衡,貓咪才能自在地與你共處。

2. 尊重牠的節奏與意願

互動應該建立在貓咪願意的時候,例如牠主動靠近你、蹭你,或看起來放鬆自在時。

當牠正在吃飯、理毛、睡覺、休息,或表現出抗拒訊號(如甩尾、閃避)時,就應該給牠保有自己的時間與空間(me time)。這份尊重,才是真正長久且良好的關係基礎。

盲點9:害怕剪指甲、怕洗澡?貓咪需要的是溫柔與替代方案

許多飼主都知道,幫貓咪剪指甲、刷牙、洗澡是基本照護的一部分,但如果在貓咪無法接受的情況下強硬執行,這其實是一件非常 NG 的行為。

這些清潔照護雖然是出於好意,但對貓咪來說,往往是高壓又令人害怕的經驗。若反覆使用強迫的方式,不只可能造成牠們的情緒創傷,也會嚴重破壞你與貓咪之間的信任關係。原本是為牠好,卻變成互動的破口,真的得不償失。

如果你評估家中貓咪的身心狀態穩定、健康狀況良好,那麼就可以開始進行「減敏與反制約訓練」來協助牠慢慢習慣剪指甲這件事。關鍵原則是:每個步驟都拆小一點,搭配大量獎勵,用零食或稱讚讓牠產生「剪指甲其實不恐怖」的正向聯想。

方法1:訓練「躺在腿上剪指甲」

第一步:抬起貓的雙手,從抬高一點點開始,過幾天再多抬一點

第二步:讓貓咪倒在人身上,人的身體要放鬆,搭配間歇餵食,慢慢拉長時間

第三步:扶著貓咪的前掌,逐步延長時間

第四步:輕輕捏出貓咪的指甲,這個步驟可以分好幾天慢慢適應

第五步:拿起指甲剪給貓看( 若貓咪對剪刀已有負面反應,可換新剪刀、或從「遠距離看見」開始重建信任)

第六步:剪一支指甲的一點點(2~3mm),然後立刻給很多零食,建議新手先從一次剪 1 支開始,之後練習剪 2 支 → 1 手 → 全腳掌

這是比較理想也穩定的剪法,適合願意與人親密互動的貓咪。

方法2:不喜歡被抱著的貓,可在放鬆側躺時進行訓練

這種方式比較溫和,適合討厭被抱、高警覺型的貓咪。

第一步:輕摸貓咪的手肘,慢慢拉長時間

第二步:輕摸貓咪的前掌,慢慢拉長時間

第三步:輕輕捏出貓咪的指甲,慢慢拉長時間

第四步:拿起指甲剪給貓看,觀察是否放鬆接受

第五步:剪一支指甲的一點點(2~3mm),然後立刻給很多零食

開始養貓之後,難免會遇到一些讓人頭痛的情況,例如貓咪咬人、抓家具、搗蛋破壞等。這時候,有些人可能會在網路或長輩口中聽過一些所謂的「教貓偏方」,像是:噴水、咬回去、戳喉嚨、彈鼻子、拎後頸、甚至彈耳朵……這些行為表面上看似是在糾正問題,但其實對貓咪來說全都是處罰行為,不但無助於真正解決問題,還可能加劇貓咪的恐懼、緊張與對人的防備心。

其實,「處罰」不但無法真正解決貓咪的問題行為,還可能帶來許多難以修復的副作用,例如:

破壞人貓關係,讓貓咪對你感到害怕或疏離

造成負面情緒與長期壓力,讓牠更敏感、緊張

削弱對環境的安全感,使原本簡單的問題變得複雜

舉例來說,有些貓咪只是因為放電不足,才出現咬人、追人腳的「遊戲攻擊」;這其實是個透過陪玩就能解決的小問題。但如果此時飼主用打罵、噴水等方式懲罰貓咪,很可能會引發牠的防衛反應,進而衍生出更多恐懼型攻擊或行為異常,問題就會變得更加難處理。

養貓不難,但「陪牠一起成長」才是真正的功課

在養貓之前,很多人以為貓很好養,不吵不鬧,自己會顧自己。但當你真正迎接一隻生命進入生活,才會發現——這不只是「養寵物」,而是進入一段新的關係與學習旅程。

如果你在準備養貓的過程中感到焦慮、迷惘,或已經在實際飼養中遇到困難與挫折,其實你並不孤單。面對貓咪的行為問題,不妨考慮預約專業諮詢,讓自己和貓咪一起走出「新手村」,往更穩定、快樂的相處邁進。

原文出處於此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