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熱門話題
什麼是「台灣感性」?韓星最愛關鍵字來自台灣日常,必拍景點、拍出台灣感性方法教學
by 美麗佳人編輯部-更新
Text/Kitkat Edit/小律 Photo/Unsplash、IG@mrnigelng、hyukoh2000、do0_nct、daemyeung.kim、sibf.or.kr、rongjinchoice.com

「台灣感性」(대만감성)成為社群上最受歡迎的關鍵字,越來越多韓星IG動態變得柔軟懷舊:抽掉鮮豔色彩、窗邊落日餘光、無修飾的自拍、模糊的底片相機畫面,配上一行手寫字體般的圖說,看似平凡卻飽含情緒的分享悄悄席捲社群平台,成為大家口中的「台灣感性」。
也因為是光鮮亮麗的韓星分享,讓台灣粉絲們大感震撼,究竟什麼是「台灣感性」?我們習以為常的參差招牌、陳舊街道、水泥建築,竟在不少韓星與遊客眼中是一種審美,是一種名為「台灣感性」的濾鏡,而且在社群上大受歡迎。甚至這股「台灣感性」濾鏡感染了整個亞洲社群,讓「台灣感性」成為社群熱門關鍵字。如今就連2025首爾書展(Seoul International Book Fair 2025)都以「台灣感性」作為主題,台灣魅力真的不小。

台灣感性並非老舊,是無聲溫柔
對台灣網友來說,台灣感性並不陌生,只是很少給予明確定義。「台灣感性」最早常見於像是全聯、全國電子的廣告,與快節奏、高對比的主流社群語言不同,「台灣感性」講究的是「放慢」與「留白」。放慢不是效率低或跟不上,展現的是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留白不是空白,而是醞釀感受,容許情緒有停留空間,讓感受得以發酵。
透過畫面呈現簡單日常的影像與文字,「台灣感性」曾經是只屬於台灣民眾的一種「無聲敘事」,透過庶民文化裡人與人之間的微小情誼、對家庭與人情傳統價值的一種執著,以及對留白與光影的敏銳眼光,因為你我擁有共同的文化與生活經驗,所以不需要誇大的情緒或完美的構圖,也能傳遞一個動人的故事。而如今這種內斂的畫面語言成為社群上人人口中的「台灣感性」,透過社群平台悄悄流動。
「台灣感性」是什麼?
「台灣感性」如何定義?或許上述的說明有點太虛無縹緲,不過,當你點開IG上的「#台灣感性」或「#대만감성」標籤,可能會觀察到貼文的影像或照片呈現出一種特有的溫度與舒服的節奏感之外,「台灣感性」的貼文也多半包括以下這些特點:
- 自然光與柔和濾鏡:相較於刻意開美顏濾鏡或讓肌膚透亮的蘋果光,台灣感性偏好自然光,像是取自日常生活中清晨或黃昏的自然光源,讓畫面呈現低對比與淡色調,甚至會刻意使用濾鏡抽掉原本鮮豔的顏色,讓整體色調更接近懷舊感。
非刻意構圖:拍攝角度偏向生活化,例如一張隨手拍的窗邊影子、剛泡好的茶或睡前的一本書、一杯在木桌上的咖啡與蛋糕等,就像是你生活中隨意看見能夠觸動心弦的一個角落、一個畫面,並且上傳到社群平台不為了推薦餐廳或炫耀自己去過哪些地方,只是期待或許有人能共感你當下的感受或情緒。

手寫感文字/詩意語句:圖說或文字以中文為主,語氣像是平鋪直敘,卻又帶有一種略帶惆悵卻溫柔的情緒,不讓人感到太刻意,也沒有太過華麗的辭藻,卻有著讓人解讀的想像空間。
情緒留白:不會將畫面中的故事背景、人事時地物交代得太過詳細,而是著重於當下的感受與情緒,甚至是有點讓人難以理解的文字排列,讓看到的朋友或粉絲自行詮釋內容,傳遞的主要是情緒和感受,而非具體資訊。
日常物件延伸的感性轉譯:「台灣感性」很少極美的自拍照,若是拍攝人物,一定是以能夠看出情緒的表情為主。而在台灣日常隨處可見的物件更是大宗,像是一杯豆漿、一雙夾腳拖鞋、淋雨的機車騎士、街頭招牌快拍、甚至一個空空的公車站等,都可能成為傳達情緒的符號,充滿「台灣感性」。

「#台灣感性」必拍地標
這些元素全都營造出一種「不用說太多,你我都秒懂」的溝通方式,而且風格真誠不矯飾。令人意外的是,看起來不完美或許也是「台灣感性」大受喜愛的主要原因。在滿滿修圖、濾鏡、AI技術流包圍之下,就像是真的傳達了Po文者當下真正的情緒與感受,所以讓許多韓星與粉絲們熱愛。
看到這裡,若想試試「台灣感性」的風格貼文,除了拍攝日常隨處可見的小物,以下這些景點可說是自帶「台灣感性」濾鏡,是滿滿懷舊感的台灣感性必拍推薦景點。
台北|榕錦時光生活園區:老屋翻修結合日式美學,特色是光影與建築物營造出有如午後靜謐休憩的漫步時光。

台北|青田街與溫州街:文教氣息濃厚的老房巷弄,石階、水泥牆與綠意交錯,隨意拍攝都像是在都市中放慢步調的景象。
台北|剝皮寮歷史街區:紅磚、拱門與舊式窗櫺,構成一種在都市中腳步暫留的歲月感,是一種漸漸被時間沖淡的懷舊城市景色。

台北|西門町日常街景:從巷弄內的老咖啡店、古早味便當店,到午後斜陽映照的電影街,是新舊台北交錯的情緒切面,即使是凌亂的巷弄、雜亂無章的招牌,都有著感性氣氛。
台北|各種傳統市場(如南門市場、雙連市場):人聲鼎沸的叫賣、蒸氣騰騰的小吃攤,低飽和色彩的布幔與膠框燈箱,構成最真實的台灣日常美學。
新北|九份老街與山城巷弄:遊客必訪的九份老街,雖然滿滿人潮卻仍舊心嚮往之。霧氣繚繞的山城街道、紅色燈籠與斑駁石階,在清晨或傍晚微雨時分尤其具有感性氛圍,是能夠捕捉山中懷舊孤獨美感的首選。

基隆|仁愛市場:知名 YouTuber Uncle Roger 近期選擇在此拍攝婚紗照,將這個結合庶民日常與復古建築的市場推上國際視野。濕潤的氣候、昏黃的燈光與井然有序的蔬果,既整齊又凌亂,構成濃濃「台灣感性」氛圍,是新一代攝影師與內容創作者眼中的寶地。

台南|神農街:歷史街屋混合手寫字招牌與巷弄光影,是日常感與懷舊氛圍的交匯點。
台中|審計新村:文創品牌、復古建築與手沖咖啡香交織,午後斜陽下的人影斑駁,極具攝影魅力。
台中|第五市場周邊老宅:結合在地食物與庶民生活場景,是台灣日常最真實的注腳。
嘉義|檜意森活村:懷舊日式木造建築與大片綠意,時光彷彿暫停於樸實的生活場景中。
高雄|鹽埕巷弄與駁二附近老屋:斑駁牆面與手寫看板,結合街頭靜物,是視覺情緒最豐富的「城市留白」。
怎麼拍出「台灣感性」?
不用某種刻板既定的模板也能拍出「台灣感性」,那是一種在生活中看見詩意的目光、一種想分享日常小情緒的分享慾,想拍出台灣感性並不需要昂貴設備、相機燈光,或是精緻構圖,隨時拿起手機就能做到,只需你放慢腳步,隨時觀察被日常忽略微乎其微的小細節。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式做起:
帶著手機,在午後的巷弄散步,留意光影與聲音的變化。
在便利貼上寫一句當下的感受,貼在常看的角落。
為一杯早餐豆漿、咖啡,或下班回家的公車站拍照片,記下當時的心情。
嘗試手寫文字,為一張照片加上想像的圖說,不需要堆砌詞彙,不用擔心有沒有人看得懂,就像是自己日記的片段。
「台灣感性」從哪裡來?
所謂的「台灣感性」,是為了更誠實地記住某一刻的自己,更像是台灣人漸漸「生活」出來的。它藏在黃昏的騎樓底下、夏天電風扇的聲音裡,也存在於手寫便利貼上的一句叮嚀,我們每天都看著、聽著,甚至活在其中,那些我們抱怨的日常小事,像是「空氣不好所以建築物都灰灰的」、「招牌好亂」、「機車好多」、「好常下雨」的你我日常,現在都成為被看見了的可愛魅力,正因為真實、粗糙、沒被過度包裝或添加濾鏡,所以更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台灣感性不流行說教或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卻總能戳中人心最柔軟的地方。

台灣感性早在廣告中就能看見
其實早在台灣本土廣告中就時常能看見「台灣感性」,甚至成為一些文青品牌的品牌精神。像是全聯、全國電子,用極簡或帶點本土詩意的風格來說故事,與其說是叫你買東西,不如說更像是邀請你來「感覺一些什麼」,扣緊現代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在高速運轉的世界裡,渴望有一些真誠與停頓的空間。

台灣感性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不在乎吸引多少讚數,專注於描繪自己情緒的瞬間與空間,更期望按讚的人不是被濾鏡吸引,而是因為能夠共感你的內心,這才是真正的目的。台灣感性選擇了溫柔述說與真實感受,不必完美呈現,而是用細瑣卻深刻的一瞬間感受與世界溝通,在嘈雜的城市中,真正能夠觸動人心的不是比誰大聲,而是那股無聲又具憾動力的力量。
延伸閱讀:
- 林志玲穿台灣品牌走坎城紅毯,美得典雅又得體!不靠噱頭贏得全球青睞的智性美造型還有哪些?
- 黃仁勳宣布輝達台灣總部在「這裡」,未來將打造AI超級電腦
- 在地人激推!全台必逛6大市場,南門市場、第二市場都上榜!最道地台灣味這裡吃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