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IONSHIP愛情慾望

為何妳的愛情總是失敗?來做愛情檢測,找出原因吧!

你的戀愛是否陷入一成不變的鬼打牆模式?先了解自己的「人際黏度」,就可以打破惡性循環,開創新的戀愛2.0。
為何妳的愛情總是失敗?來做愛情檢測,找出原因吧!

撰文:Charlotte Haigh  編譯:Chino Lee

老實說,你現在談的這段戀愛,夠不夠「平衡」?是不是其中一個老是黏TT,而另一個看起來總是無欲無求?或許你從來沒檢視過自己「依附」他人的方式,但也該是時候了。每個人的「依附風格」,會從各個層面影響愛情關係,從你選的伴侶,到每日相處模式,甚至如何分手。一旦知道你的依附模式,源自何處,又會如何開展,未來人生就能避免陷入無止盡的悲劇愛情輪迴。

 

最新的神經科學顯示,你個人專屬的「依附模式」可以追溯到幼年經驗,特別當你是小baby時,父母安撫你的方式。根據《Attached》一書作者Amir Levine(他也是精神科醫師與腦神經科學家)指出,早期的親子互動模式,會影響到小孩日後的成人伴侶關係。如果你小時候,爸媽動輒為芝麻小事而大驚小怪,你會因此認為這世界很不安全,你無力抵抗。即便長大以後,就算遭遇非常輕微的威脅,大腦會自動湧入許多壓力賀爾蒙,造成你的焦慮型依附風格。如果父母放手讓你處理自己的不安情緒,日後你就知道凡事要靠自己。因此,長大後當戀愛關係裡的情感益發強烈時,你會選擇關上心房、表現疏離,因為害怕親密關係而設法逃避。如果你很幸運,父母既會在需要時安慰你,又不會過度關切讓你感到窒息,你會很有安全感,毫無畏懼地擁抱任何親密關係

 

不過,雖然早期親子關係是很好的「測試劑」,你的基因和戀愛史也參了一腳。例如,一次傷透心的分手,會讓再有安全感的人,也變得裹足不前。擅長處理依附模式的兩性關係治療師Andrew G. Marshall說,最重要的是要能察覺「究竟是什麼造就現在的我」。「許多人會傾向特定一種依附模式,但只要對此有所知覺,並設法發展正向的關係,就可以確保愛情的壽命。」他說。以下是幾個找出自己的形態並設法改善的方法。

 

「焦慮型」依附模式

l   擔心對方不再愛你

l   對於伴侶的情緒起伏非常敏感

l   你花很多時間思考戀愛關係

l   單身的時候,你覺得自己並不完整

l   你很快會依附到新的伴侶身上

理由:你父母可能是焦慮大師,永遠擔心你吃得夠不夠,在你跌倒時呼天搶地。因此,你長大以後覺得這世界太危險,沒有另一半的協助你無法存活。

愛情裡的潛在危險:你可能愛上迴避型的對象。「這種人一開始會發動猛烈攻勢,隨即再抽身離去。」Marshall說:「這會引爆你的恐懼反應,你試著贏回他們的心,從此又陷入惡性循環,越來越焦慮。」這個模式很常見,有沒有覺得耳朵癢癢的?

神經學角度分析:不必因為自己表現出「需要」對方而感到羞恥,那是因為你對這段感情認真,Levine博士說。「許多暢銷心靈成長書,都告訴你『快樂來自內心』,但就生物學來說,我們的確需要依附另一半。」在美國維吉尼亞大學一項研究中,他們用磁核共振攝影看出,當相愛的兩個人關係和諧時,會影響彼此的心理與情感狀態,共同達到完美平衡。所以渴求親密關係既然是人類自然反應,就坦然接受它,勇敢說出自己的訴求。刻意表現得不在乎,只會引來同樣不在乎的玩咖,一看到你開始認真便腳底抹油。

行為學分析:先關掉交友APP吧。「你會發現,交友網站和APP上面都是迴避型的對象,部分因為這種人比較容易單身,還有就是這種網路交友模式,完全正中他們下懷。」Marshall說。「我會建議採用『良性連結』的方式,參加合唱團或冥想課,讓自己加入新的團體,然後放開心胸,勇於接受各種新的邀請,這樣你才能開拓交友圈。」

 

「迴避型」依附模式

l   你在分手後很快能復原

l   你個人的獨立性,比任何戀愛還重要

l   你避免和伴侶分享內心情感

l   受到他人依賴時,你覺得不舒服

l   你不太知道自己從兩性關係裡能獲得什麼

 

理由:小時候遭遇困難時,父母放你自生自滅。可能他們從小也是被這樣養大的,或是他們本身的問題,可能是憂鬱或忙著照料其他孩子,讓他們不再關心你的需求。因此你覺得依賴他人終究是白費工夫,事實上,甚至可以說你覺得表達感情、依賴他人,是很冒險的事。

愛情裡的潛在危險:執意認為有世界上「完美另一半」。迴避型的人,心中完美的另一半可能是前任對象,或素未謀面的未來對象,這也表示你會錯失掉很多好機會。

神經學角度分析:「認識新對象,你一開始可能會滿心歡喜,等到距離越來越近以後,你突然覺得兩人不適合。」Levine博士說。「事實上,你會採用一種撤退策略,因為迴避型模式開始發揮作用,警告你和別人走太近是很危險的事。試著退一步看清楚事情本質。如果你覺得對象不錯卻硬把人家推開,到頭來損失的是你。,所以不要倉促下決定。」你可以藉由「寫下每日感恩事項」的方式,看清楚另一半對你的付出,或是看到潛在對象的好,藉此導正大腦裡面的負面思維。南加州大學的研究發現,尋找生命中令你感激的事情,可以提高多巴胺與血清素,使人心情提振。

行為學分析:勇敢說出自己的需求。「如果你需要獨處的時間,坦白告訴對方,會比突然人間蒸發來得好。」Marshall說。「若是他們知道你需要自己的空間,也就不會那麼驚慌,也不會隨意踩到你的底線。」

 

「安全型」依附模式

l   你可以坦然向另一半尋求支持

l   你可以輕易表達情感

l   你相信外面還有很多適合的對象

l   你能自在依賴另一半

l   當你回顧過去戀愛關係時,你通常心懷滿足

理由:你的父母通常能給予你情感支持,既不會讓你感到窒息,也不會讓你覺得孤立無援。所以,長大以後的你能保持依靠另一半的自信,也不會太黏人。

愛情裡的潛在危險:不小心培養出壞習慣。Levine博士指出,安全型的人,比較能發展出健全的關係,但對危機沒有免疫力。如果你過去的戀愛史多半一帆風順,便可能在無形中縱容伴侶的壞習慣,最後反撲到自己身上。

神經學角度分析:要意識到「緩衝作用」的必要。「一項實驗顯示,在伴侶關係中,若一人是安全型,另一人是不安全型(可能是焦慮型或迴避型)的話,相處起來,跟兩人都是安全型的關係是一樣的。」Levine博士說。「安全型的人,可以創造出『緩衝作用』,提高不安全型伴侶的滿意度,並找到適合自己的相處模式。」賓州卡內基梅倫大學研究發現,在關係遭遇瓶頸時,你可以藉由「緩衝作用」來撫慰伴侶,鼓勵他們不必強出頭,並提高他們的自信心。

行為學分析:小心不要過度縱容對方的壞習慣。「安全型的人因為對愛情很有自信,容易『輕易原諒對方』。」Marshall說。雖然聽起來很寬宏大量,但有時候會助長惡習滋生,可能是對方瞞著你幹壞事,或是為了得到你關注而虛張聲勢。只要心理有不開心或焦慮的事,都勇於表達,保持溝通管道的暢通就對了。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