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UTY美體健康

10月台灣首推「身心調適假」是什麼?我可以請嗎?有什麼限制?

不是病也能休!台灣首推「身心調適假」,10 月起公務員、學生都能請,每年或每學期 3 天,讓心理健康獲得制度化保障。

Text/rice photo/gettys

10月台灣首推「身心調適假」是什麼?我可以請嗎?有什麼限制?

2025 年 10 月 10 日,正逢世界心理健康日,台灣將正式推出一項全新的假別──「身心調適假」。這是國內第一次把心理健康需求,明確寫進請假制度裡,讓人不需要等到病倒,才能名正言順地休息。

什麼是「身心調適假」?

「身心調適假」是一種專為心理健康設計的假別,讓人在感到壓力、焦慮、情緒不穩時,可以暫停日常工作或學習,透過休息或自我調整恢復狀態。

不同於病假,不需要診斷證明;也不同於事假,強調的是身心狀態的照顧。制度目的在於降低心理健康求助的門檻,避免壓力累積成病,並正式承認「心理需要休息」的正當性。

這個假怎麼放?

公務員:

行政院已修正《公務人員請假規則》,自 10 月起,全體公務員每年都能請 3 天「身心調適假」(行政院公告)

 • 使用方式:可折算為小時,讓請假更有彈性。

 • 申請門檻:不需檢附醫療證明,只要依正常程序申請即可 (考選部公告)。

 • 權益保障:機關不得拒絕,也不得因此影響考績、升遷或其他權益。

這是官方首次以制度方式,承認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同等重要。

學生試辦:每學期 3 天,42 校先行

教育部國教署也在校園推動試辦「身心調適假」

 • 高中職與大專院校:目前已有 42 所高中試辦,大專院校也有部分參與。

 • 天數規則:學生每學期可請 3 天,以半天或一天為單位。

 • 未成年者:需家長或照顧者同意。

 • 限制:期中、期末考及其他重大考試期間通常不適用。

此舉希望讓學生在遇到壓力或心理困擾時,有合法休養的管道。

尚未涵蓋的族群:

目前「身心調適假」適用於 公務員 與 部分學生,但 一般勞工與私部門員工 尚未被納入。《勞基法》並未增設相關假別,勞工仍需透過病假或事假處理心理不適。

同時,部分公營事業與私立學校是否跟進,仍待政策延伸與各單位自主決定。未來若要擴大適用,勢必要透過修法或企業自願採行。

為什麼需要「身心調適假」?

「身心調適假」核心精神是「預防勝於治療」。心理壓力往往不易被察覺,若長期忽視,可能演變為焦慮或憂鬱等病理狀態。

過去,若有人需要因心理狀況休假,通常只能用病假或事假,但病假常被要求診斷證明,事假則難以凸顯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新制希望打破這層障礙,讓人更早調整狀態。

社會回應:支持與質疑並存

制度公布後,引發不少討論,有支持也有批評與疑慮:

 • 正面看法:有聲音認為政府在心理健康制度設計上有進步。例如教育部預告修正教師請假規則,明訂「身心調適假」每學年可請 3 天,強調「學校不得拒絕,亦不得為其他不利之處分」。這讓許多人看到制度願景中「心理健康被承認」的一面。 

 • 工會批評: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指出,若將身心調適假併入事假額度計算,「實際上並未增加請假天數,效果有限」。全教總要求這假別應獨立計算,不併入事假。 

 • 落實疑慮:學生使用這假別時有不少阻礙。根據兒童福利聯盟兒盟在記者會中披露調查:「逾六成高中生對規定不了解、使用率僅 6%,且近半數請假學生曾遭老師、學校或家長阻礙」。有學生也反映,請假需家長同意會讓人卻步,尤其若情緒困擾與家長有關;亦有學生講「請假只是累了,不是放棄了」,但因為怕被課程調動、被教師誤解或被標籤,而不太敢用這個假

制度意義與未來觀察

「身心調適假」將於 2025 年 10 月正式上路,讓公務員與學生多了一個調整身心的合法假別。雖然天數有限,涵蓋範圍也仍有不足,但這項制度的推動,已經顯示心理健康逐步走向制度化與常態化。未來的挑戰,在於如何落實執行、擴展適用,並在社會文化中真正形成支持心理健康的氛圍。

延伸閱讀:

免責聲明:肌膚保養品使用後狀況會依個人使用方法及肌膚狀況而有所不同,並請配合正確使用方法。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