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UTY美妝快遞
【美力觀點】Skims臉部塑形面罩與 Sydney Sweeney 爭議廣告揭示網路審美的退化傾向
by 美麗佳人編輯部-更新
Text/Mischa Anouk Smith(marieclaire.UK)Edit/Rice Photo/DR

最近的網路世界,堪稱災難。
Kim Kardashian 的品牌 Skims 推出了「臉部塑型衣」;Sydney Sweeney 為 American Eagle 拍攝的廣告引發關於種族與西方審美標準的爭議;Bonnie Blue 的最新紀錄片則揭露了以性為看點的文化暗面。此外,Gwyneth Paltrow 以新創公司 Astronomer 執行長造型登場;Donald Trump Jr 上傳了一張 AI 生成的雙牛仔套裝川普惡搞照;白宮還發布了一段以流行樂作背景的遣返影片,標題為:「當 ICE 幫你訂了一張單程 Jet2 遣返假期機票……真的無人能敵!」
這一連串現象告訴我們什麼?除了讓人想對這世界投降之外,這些看似無關的事件——臉部塑型衣、一支失調的廣告、OnlyFans 的文化現象——其實全都指向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社群媒體正在把我們往回拉。
曾經,數位世界承諾帶來進步、表達自由與言論多元,但如今 Instagram、TikTok、YouTube 等平台卻成為助長保守審美與反動政治的溫床。它們不僅未能解放我們,反而加速將我們困進過時的性別與美的框架。
社群媒體的審美倒退
最新研究指出,Z 世代預計將有 25 年的生命花在手機上。這些時間主要花在社群平台、訊息與影音串流,與海尼根委託的研究結果一致:成年人每日平均花 5 小時 48 分鐘滑手機,換算下來一年就是 88 天。
除了已知的「doomscrolling」(災難滑)、比較焦慮與虛構完美生活,這些平台正以更隱性卻危險的方式,滋養現實世界中的退步政治與美的標準。
回想早期社群平台曾是身體正向(body positivity)與反窄化審美的樂園,現在卻充斥著 90 年代的骨感美學、歐洲中心臉孔,以及整形修飾過的女性形象,卻掛著「自然美」的標籤。
我們看見「清新女孩」(clean girl)、「傳統賢妻」(trad wife)與「超女性壞壞女孩」(hyper-feminine baddie)等審美趨勢興起,這些表面上追求簡潔與優雅,實際上依賴金錢、白人特權與高度順從。這樣的審美被演算法獎勵,因為它們更吸睛、更可預測——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到底是誰在定義這些「美」?
「玻璃肌、小蠻腰、大眼睛、對稱五官」主宰我們的演算法,不是因為它們常見,而是因為它們更能帶來點擊率。
Sydney Sweeney:被挾持的「美」
Sydney Sweeney 無疑是目前被推上風口浪尖的人物,因為她完美符合這些主流審美。她受到美國右翼的擁抱,雖非出於她本人意願,但她正是又一位「全美甜心」的代表。我猜,這正是 American Eagle 相中她的原因,也正是這支廣告失敗的根本。
這支廣告(若你幸運地錯過了)中,鏡頭刻意聚焦 Sweeney 胸前緊繃的牛仔兩件式,配上嬌喘聲音軌:「我的身體組成,是由我的牛仔褲決定的,還是我的基因?」另一支已下架的影片裡,她躺在一台老式野馬車上,唸著課本般的旁白:「基因由父母傳給後代,決定髮色、性格與眼睛顏色……我的 jeans 是藍的。」
有些人說這只是老掉牙的文字遊戲,有些人則認為這是白人至上主義的暗示訊號。爭議聲浪太大,不便再添柴火,但可以確定的是——我們正全面倒退到「傳統審美」成為主流的年代。
Skims 面部塑型衣與夜間自我優化
另一件引爆網路輿論的事件,是 Kim Kardashian 推出的「Skims 面部塑型衣」。根據官方新聞稿,這款產品是「你每晚不可或缺的保養必備」。網友的反應不留情面:「Skims,自 2018 年以來讓女性對自己產生羞愧感的始作俑者。」身體正向教練 Alex Light 將這款面罩比喻為手術後壓力衣,甚至聯想到中世紀用來羞辱多話女性的刑具「尖叫婦口罩」(Scold’s bridle)。
Kardashian 一家不是會胡亂行事的人物——她們的行銷手法已被列入商學課程教材。因此,很難相信這場推出不是經過精密計算。
這款面罩聲稱可在睡眠中「雕塑下顎線」,但 Harley Street Skin Clinic 醫師 Dr. Nikita Desai 表示,這類產品最多只能達到短暫的消水腫效果。她推測,這項設計可能受到 TikTok 流行的「越醜睡越美醒」早晨排毒迷因影響。
Alex Light 也指出,這種產品只是更大一場文化變遷的一環:正常化減肥針、推廣 AI 模板化女性形象的審美系統。
美的倒退與政治倒退同步進行
審美標準倒退的同時,政治也沒好到哪去。
所謂「傳統賢妻」風潮正透過 Hannah Neeleman(Ballerina Farm)與 Estee Williams等社群紅人擴散開來。她們擁有大量追蹤者,鼓吹女性回歸家庭、順從男性、有時甚至散播反女權價值。
她們透過柔和的視覺語言與家庭美滿的形象包裝,使得重回父權社會的觀念不再顯得壓迫,反而像是一種「個人選擇」的自由。
這正是「選擇式女性主義」(choice feminism)的模糊地帶——只要是女性自己做的選擇,就是女性主義嗎?不一定。無論是穿戴面罩、沉迷性自由,或擁抱傳統性別角色,若這些選擇都是為了被看見、為了不被演算法排除,那它們更像是被強迫的服從,而非真正的自主。
社群平台,正在把我們拉回過去
「傳統賢妻」的崛起不只是單一趨勢,它與一種強烈的懷舊氣氛綁在一起。社群媒體正將性別不平等、種族壓迫與審美限制,包裝成一種「自然秩序」的簡單時代。年輕人被吸引,不是因為認同這些歷史,而是因為那看起來像是一個有秩序、有意義的世界,對抗當代的不安與混亂。
這,才是真正令人憂心的地方。
當然,這不是全部的故事。仍有許多創作者利用同樣的平台,倡議多元包容、打破性別限制,對抗對壓迫的浪漫化。但要開始辨識這些「美」背後的政治含義,是首要步驟。否則,我們將讓社群媒體不僅形塑我們的樣貌,更開始主導我們的思想。
在演算法的牽引下,這些曾經承諾未來的平台,如今正變成通往過去的大門。
本文最初發表在《Marie Claire英國版》
延伸閱讀:
- 【美力觀點】小胸正在流行,但這次不是為了誰,而是為了擁抱你自己
- 【美力觀點】小心「化妝品迷戀症」!當社群上的美容短影音正席捲青少年世界
- 【美力觀點】「如果我不刮毛,我會感到恥辱與壓力」多毛症,讓女性承受巨大的外貌焦慮
免責聲明:肌膚保養品使用後狀況會依個人使用方法及肌膚狀況而有所不同,並請配合正確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