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視野觀察

【鄧惠文】成為父母的孩子

Text / 鄧惠文 Photo/ 電影劇照

【鄧惠文】成為父母的孩子
儘管在孩子面前能夠十足如成人般、具備給予照顧的能力,轉身面對伴侶時,卻想繼續當個任性的孩子。
 
他和她,原本扮演的是一個細心的、管理家務的妻子,一個沈默的、配合秩序的丈夫,兩人各司其職,相安無事。孩子來臨之後,丈夫驚訝地發現,對環境整潔一向十分嚴格的太太竟然可以任由小孩把家裡弄得很亂,由此開啟了一段爭執。
 
「我喝完咖啡,總是立刻把杯子洗乾淨,不過是桌上留有一圈咖啡漬,她就追著我唸了半小時。但她可以讓兒子拿蠟筆在我的文件上到處畫。我說:『不要讓小孩進書房,不要亂畫我的文件!』她卻白我一眼:『有什麼關係』!」
 
原本已經接受妻子挑剔的性格,現在卻發現她對別人(便是自己的小孩)有如此寬大的包容力,「原來妳可以不那麼挑剔,妳可以不那麼潔癖」,妳不是不能包容,只是不願意包容我。雖然知道做了爸爸要有爸爸的度量,但他的「內在小孩」變得很躁動,想要像孩子一樣享受特別的待遇。
 
而妻子原本接受了丈夫的沉默木訥,從來無法從他那裡得到任何浪漫的言語,現在卻常看到他熱情洋溢地對女兒說:「妳最可愛!妳真美!」,原本以為他沒有表達情感的習慣,雖不滿意但也只好這樣過日子,結果「你其實是有熱情的!你明明就有表達愛的能力,只是不給我!」雖然知道做了媽媽要有媽媽的成熟,但她的「內在小孩」也變得很躁動,想要像孩子一樣享受特別的待遇。
 
在對照當中,對彼此的信任受到挑戰甚至瀕臨瓦解,內心深處懷疑「對你而言,我不夠重要,所以你不願意為我……」這是成為父母後的夫妻常見的怨懟。很多人為了孩子可以輕易做出大幅度的改變,但面對伴侶的期待卻紋風不動。這些為了孩子可以無私的父母,被伴侶質問時,無辜的說:「我本來的確沒有這樣的本事,應該是孩子激發了我的潛能吧!」
 
伴侶之間,原本有一種心理上的對應。當兩人變成父母,原本的心理對應會受到挑戰。給予和獲得之間,需要重新平衡。
 
儘管在孩子面前能夠十足如成人般、具備給予照顧的能力,轉身面對伴侶時,卻想繼續當個任性的孩子。兩種角色之間微妙的變換,有人能夠處理得宜,增加生活的樂趣。有人卻引起家庭結構的失序,夫妻都不願意照料另一方的孩子面,結果這些需求變成由小孩來照顧。
 
你也曾經是這樣的孩子嗎?照顧著母親和父親無法彼此滿足的需求,為他們彌補內心的空缺。如果你內在仍然是這樣的小孩,但卻成了父母,如何不把這角色傳遞給孩子?
 
再一次,這一次,好好地對失去的童年告別吧!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