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視野觀察

《馴鹿寶貝》:用毫無保留的困惑與創傷掀起你的共鳴,並提供一種換位思考的可能性

由理查.蓋德(Richard Gadd)改編自身經歷,並自己擔任主創與主角的Netflix影集《馴鹿寶貝》(Baby Reindeer),絕對是近期最受矚目的影劇作品,透過一起跟蹤騷擾案件,自不同角度切入人心的脆弱與黑暗,甚至更從獨特角度,提供了一種換位思考的可能性……

Photo / Netflix

《馴鹿寶貝》:用毫無保留的困惑與創傷掀起你的共鳴,並提供一種換位思考的可能性

Netflix影集《馴鹿寶貝》的情節,描述一名失意的脫口秀藝人,在無意間對一名陌生女性表達些許善意之後,卻開始遭到對方長期跟蹤與騷擾的經過,收視表現可說是近期的最大黑馬,不僅成為Netflix全球收視冠軍,而且討論熱度還在持續增溫當中。

說實在的,其實像是這樣的題材,早已被許多驚悚、懸疑的影劇作品拍過不知道多少次,而且情節比起《馴鹿寶貝》而言,也還要更加刺激緊張,就連反派的行為,大多也更駭人而危險。

然而,由於《馴鹿寶貝》的情節乃是改編自身兼本劇主創與主角二職的理查.蓋德真實經歷,因此就算劇情不像類似題材的作品那麼強調娛樂性,卻也憑著足夠真實的描寫,帶來更加緊扣人心的效果,就連角色刻劃也十分成功,足以令人心生共鳴,甚至是在不同的地方,聯想到自身經歷或曾經耳聞的身邊事件,因此帶來其它同類作品所罕見的特殊張力。

就這點來說,《馴鹿寶貝》的作法比較接近於提出問題,在毫不保留地展現出主角的困惑與創傷之際,邀請觀眾自行思索其中的人性矛盾,而不是採取一般的勵志路線,彷彿站在什麼導師的角度,試圖提供給觀眾一條用盡全力想感動人心的指引之道。

就算到了最後,《馴鹿寶貝》的主角已比先前更認識自己,也更勇於面對內心的問題,但縱使如此,情況也就與現實中的我們一樣,並不代表所有人生的問題與困惑,便會從此迎刃而解。

於是,到了結局時,我們會發現,就算主角的一些問題確實獲得了解決,但也有些創傷還是難以痊癒,甚至就連提起勇氣面對的舉動,也可能像是撕下了原本已稍微復原一些的結痂,結果讓傷口又再度湧出血來,甚至還為自己增添了更多的茫然與困惑。

看起來哀傷,卻也如此真實,甚至更透過故事直到中間才揭露主角過往的情節安排,像是在銳利地詢問觀眾,我們是否往往在對他人還不夠了解的同時,便直接在心裡驟下定論,直到後來才發現原來事情並非如此,就像是在人滿為患的車廂裡,那個博愛座上頭看似年輕健康的人,說不定也有我們自表面上未必能看出的病痛一樣。

更值得注意的是,《馴鹿寶貝》的主角遭遇,其實還具有一種提醒某些觀眾理應學會換位思考的效果,藉由一名男性遭到他人跟蹤、性騷擾,以及更過火的行為等種種情節,讓那些觀眾應當好好思考,倘若男性也會遇到這些問題,那麼當先天身體條件未必強壯得過男性的女生們,在遇到相同的困境之際,情況是否又更加危急?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我們甚至還會發現《馴鹿寶貝》所描述出的景象,不光只是跨越性別,同時更是許多女性都曾在人生中遇到過的問題。

不管是以追求為名,或是與職權有關的各種騷擾與侵犯、一些自以為是卻足以造成傷害的玩笑、認為一切全是你小題大作的指責與輕視,或是利用你的單純善意,以情緒勒索方式步步進逼,在遭到拒絕後,還要表示都是你刻意勾引與存心利用的指責,全都是我們在現實中,早已不知道聽過幾次發生在女生身上,而且很可能就連你自己也曾遇過的類似情況。

於是,在《馴鹿寶貝》裡的那些恐懼、遲疑、傷痛、憤怒、困惑與哀傷,才會像是用力拋進水池裡的一顆顆石頭,掀起一連串彼此相互干擾與影響的漣漪,對於沒有經歷過這些事的人,只要擁有還算正常的同理心與換位思考能力,理應便能在那些波動與共鳴當中,獲得進一步省思的契機。

畢竟,這個世上實在有太多看似相反的事物,彼此只不過是一線之隔。就像源自愛的憎恨、懷著善意造成的傷害、為了逃離而選擇墮入更深處的矛盾、由於痛苦所以更要強充的快樂與正常等等,全都是我們終其一生,也未必能釐清內心真正感受的難解之謎。

而《馴鹿寶貝》提供給觀眾的,則就像是一封邀請函,在你熟悉與不熟悉的角度,全都保留了一席座位,然後讓你自行決定,你應當要如何觀看,又是否能將兩個位置所看到的事物,就此組成一幅更加全面的景象。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