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視野觀察

《罪人》:光是「擁有」每個人都理應擁有的事物,也可能被視為一種罪惡的殘酷世界

由《黑豹》與《金牌拳手》導演萊恩.庫格勒編導,麥可.B.喬丹與海莉.史坦菲德主演的恐怖片《罪人》,在上映後旋即引發驚人好評,並於美國創下讓人佩服的口碑與票房表現,被視為這個世代的全新經典。究竟,這部恐怖片具有怎樣的魅力,可以讓專業影評與一般觀眾全都如此讚賞?

Edit / Ren Photo / 華納兄弟

《罪人》:光是「擁有」每個人都理應擁有的事物,也可能被視為一種罪惡的殘酷世界

《金牌拳手》(Creed)與《黑豹》(Black Panther)導演萊恩.庫格勒(Ryan Coogler)編導的《罪人》(Sinners),是一部相當獨特的恐怖片作品,除了結合不同的類型元素外,更透過巧妙的劇情設計,將大量隱喻置入其中,帶來娛樂性與深度並俱的表現,因此獲得遠超預期的成績。

從結構來看,《罪人》勢必會讓恐怖片迷聯想到1996年時,由勞勃.羅里葛茲(Robert Rodriguez)執導、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編劇及參與演出,並由喬治.克隆尼(George Clooney)、哈維.凱托(Harvey Keitel)與茱莉葉.路易絲(Juliette Lewis)主演的《惡夜追殺令》(From Dusk till Dawn)。

基本上,這兩部電影的故事都發生在一天之內,《惡夜追殺令》的前半段是黑色犯罪路線,《罪人》的前半段則是具有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風格的幫派時代劇,然後兩者全都在後半段,故事進入到夜晚以後,變成以主角大戰吸血鬼作為主軸,使全片前後的娛樂性質也因此頗為不同。

當然,與刻意打造兩片連映B級片風格,強調惡搞樂趣的《惡夜追殺令》相比,在主題上認真許多的《罪人》,自然也透過敘事順序的調整,以及伏筆鋪陳等手法,使整體風格更顯一致。

因此,《罪人》到了中間的轉折時,也不像《惡夜追殺令》來得那麼突然與猛烈,甚至就連內在主題方面,也為風格不同的前、後半段安排更多細節上的呼應,因而使《罪人》在整體統合上,自然比原本就是要刻意低俗的《惡夜追殺令》精緻許多,甚至還融入《夜訪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般的詩意,讓整體因此變得更豐富多元,就連情感也十分充沛。

當然,從故事設定來看,《罪人》第一個讓人留意到的,自然是與種族議題有關的討論。

就這部分而言,《罪人》清楚藉由與三K黨有關的情節,以及麥可.B.喬丹(Michael B. Jordan)一人分飾兩角的雙胞胎,期盼在那個時代裡建立自己的生意,乃至於到棉花田這類地方,尋找過往朋友前來幫忙等段落,直接帶出了相關主題。

但出人意表的是,《罪人》並非只想講種族議題,而是試圖直指一切壓迫與歧視的根源,在片中融入更加多元的層次。像是在海莉.史坦菲德(Hailee Steinfeld)飾演的女主角身上,我們便能多少看見女性在當年的困境,透過她對婚姻的描述,展現出另一種被禁錮的狀態。

更驚人的是,《罪人》還同時利用傑克.歐康納(Jack O'Connell)飾演的吸血鬼首領,帶出彷彿整個世界都在逼迫弱勢,使他們僅能爭奪所剩不多的資源,彼此相互廝殺般的隱喻,藉由揭曉吸血鬼首領過去也曾是被迫害的一員,讓整個主題一舉跨越先前的種族問題,自不同面相展現出弱肉強食的壓迫與剝削,就像是在告訴我們,無論膚色、種族或性別歧視,全都源自於握有權力的人,想要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力量,因此對非我族類施行各種壓迫與控制的行為。

而這也使片中吸血鬼所謂的「自由」,直接與它們的特性一樣,成為一種見不得光,不受權勢階級待見的另一套價值觀,進而也成為片中主角大戰吸血鬼的情節,更像是一種弱弱相殘的悲劇原因。

此外,《罪人》針對音樂的描述,乃至於中間一段隱喻極為鮮明的蒙太奇歌舞片段,也都針對這一點,將相關議題延伸到文化的掠奪與剝削上頭,進而透過渴望自由地追尋音樂夢想,由邁爾斯.卡頓(Miles Caton)飾演的年輕吉他手一角,使《罪人》的「自由」主題,得以反映到更多角色關係,以及他們各自代表的意義與層面上頭。

有趣的是,這樣的創作主題,甚至也從《罪人》戲內延伸至戲外,來到我們所屬的現實世界當中。

其實早在《罪人》上映以前,便由於萊恩.庫格勒向各間電影公司提出條件,表示若想取得《罪人》的發行權,便得承諾給他總票房分潤、最終剪輯權,以及電影上映25年後的所有權,因而在好萊塢引發了一陣熱烈討論。

相對於前兩項要求來說,最後一項的「25年後的電影所有權」這部分,由於是個極為罕見的要求,因此也是這件事最受矚目的焦點。

然而,萊恩.庫格勒在一場訪問中聊到這點時,卻直接表示這項條件僅限於這部電影,以後他也沒打算再提出相同要求。

他之所以會針對《罪人》提出這項條件,並不是想證明自己在好萊塢有條件呼風喚雨,而是出自一種對於自己的象徵意義。

畢竟,《罪人》裡的雙胞胎主角,在那樣的年代裡,努力憑自己的本事,獲得了他們總算能真正擁有的事物。因此對他來說,要是能讓自己真正擁有這部電影,對於這則故事的主題而言,自然也別具一番獨特意義,這才促使他提出了這項十分罕見的條件,最後也讓這部電影的部份主題,藉由這樣的行為,給又一次地彰顯出來。

或許人皆有罪,但為什麼某些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卻有可能在某些情況下,一樣被視為有罪?這些罪名究竟是哪些人,抱持著怎樣的動機所安下的?只是擁有所有人都理應擁有的事物,為什麼也可能會被那些人視為罪惡?

在《罪人》中,在現實裡,究竟,誰才是罪人呢?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