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視野觀察
《囍宴》:令人驚喜的歡樂改編,一場更符合如今這個時代的多元成家美夢
by 出前一廷-更新
Photo / 環球影片

要重拍一部過去備受好評的電影,向來都是件很難討好觀眾的事,自然就更別說那部電影還是曾經得過柏林影展金熊獎這種等級的電影了。
然而,由安德魯.安(Andrew Ahn)執導,並與原版編劇詹姆斯.夏慕斯(James Schamus)一同改編劇本,莉莉.葛萊史東(Lily Gladstone)、凱莉.瑪麗.陳(Kelly Marie Tran)、楊博文、陳沖與尹汝貞(윤여정)主演,改編自李安代表作的新版《囍宴》(The Wedding Banquet),卻難得地擁有比預期中好出許多的成果,為這則故事帶來了更符合現今這個時代的面貌。
在這部新版《囍宴》裡,角色關係比舊版還要稍微複雜一些,讓主要角色從原本的一對男同志與一名女性,變成一對男同志與一對女同志的組合,並把原本只是要讓父母安心與取得綠卡的相關角色動機,再另行添加同性伴侶想要孩子的相關概念,最後則讓原版中便有反映出的多元家庭要素,變得更貼近現代的狀態。
而就「改編」這件事來說,新版《囍宴》的作法可說十分有趣,雖然在角色個性與關係上,都與舊版具有明顯差異,但其中卻也保留了舊版的一些重要轉折,最後則使兩版之間的同與不同顯得格外有趣,讓人看到類似的轉折,在不同的角色個性下,會引起哪些不同反應,甚至是如何影響到後續發展,因此也讓人進一步察覺到無論新版或舊版,都對於角色刻劃具有足夠的重視程度。
不過,如果要說到新版《囍宴》最讓人驚喜的角色,則肯定非尹汝貞飾演的外婆莫屬。
雖然陳沖飾演的其中一名家長也十分搶戲,甚至還以有趣的方式,透過她對同志族群的看法帶出屬於現代的價值觀(其中也融合了一定程度的諷刺在內),但與表演方式相對內斂與細緻的尹汝貞相比,給人的感覺還是相差一截,讓人想評斷尹汝貞在新版《囍宴》裡的表演時,幾乎只能以「神奇」二字來形容。
尹汝貞的角色,為新版《囍宴》添加了另一個不同的切入角度,自老一輩女性為自己過去難以追求自由的喟嘆心態,與傳統觀點下的同志處境就這麼產生呼應,使這個角色成為新版《囍宴》另一個全新的靈魂所在,除了在全片中段帶來十分有趣,與舊版有所不同的轉折以外,更為整部片帶來更為細緻且動人的充沛情感。
而能夠帶來這樣的效果,也與在片中顯得高雅、動人、美麗的她,以靜謐且細膩的演出,成功抓住觀眾目光的這點有關,使新版《囍宴》只要是有她出現的橋段,就能大幅提昇觀眾的投入程度,因此光是衝著尹汝貞的精湛演出,這部新版《囍宴》,便已有了值得一看的充分價值。
不過,也由於新版《囍宴》的整體走向更為喧鬧歡樂,所以可能也會讓部分喜歡舊版的觀眾不太適應。但平心而論,這樣的歡樂,卻也是反映時代背景與價值觀改變的一個重要部分,因此倒也並不真正構成什麼問題。
如果真要說的話,在結局的高潮橋段裡,新版《囍宴》確實有點太過好萊塢愛情喜劇的感覺,只是,雖說這個部分稍嫌戲劇化,但仔細想想,這又真的算是一種缺點嗎?
《火車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等經典驚悚片的原著小說家派翠西亞.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曾在描繪女同志戀情的電影《因為愛你》(Carol)原著小說《鹽的代價》(The Price of Salt)的序言中,提及這部小說於當年的成功原因──
「《鹽的代價》的吸引力在於,對書中兩個主角來說,結局是快樂的,或者說她們想要共組未來。這本書還沒問世之前,美國小說中的男同性戀或女同性戀者必須為自己的離經叛道付出代價,不是割腕、跳水自殺,就是變成異性戀(書上是這麼說的),或者墜入孤獨、悲慘而且與世隔絕這種等同於地獄的沮喪境地。」
她進一步表示,在《鹽的代價》發行後,她有收到許多讀者來信,紛紛表示這本小說是當時這類主題的作品裡,第一個有快樂結局的,而像是他們這種人,有許多人都可以過得十分快樂.並不是非得走上絕路不可。
而在看完新版《囍宴》,思考那個就像是好萊塢愛情喜劇的高潮橋段時,派翠西亞.海史密斯的這一段話,也就這麼在我腦中閃現,因此使得新版《囍宴》,就像是這麼再度提醒了我們──
是啊,歡樂一點又何妨?又怎麼會是一種過錯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