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視野觀察
Netflix《忘了我記得》:在一切過去以後,或許痛楚還在,但留下更多的,則都是愛
by 出前一廷-更新
Edit / Ren Photo / Netflix

Netflix的台劇《忘了我記得》,是一部在故事結構上頗為有趣的作品,雖然打從一開始便清楚讓觀眾知道,本劇的重點將會是謝盈萱與秦漢兩名主角間的父女關係,但在全數八集的前四集裡,這部份卻比較像是故事的其中一條支線,最主要的部份,還是透過各式各樣的情節,藉由謝盈萱飾演的角色,反映出現代女性在不同場域之中,可能會遇到的各種問題。
因此,不管是職場或家庭,乃至於愛情、友情與親情等,都在前半段陸續成為《忘了我記得》的重點,讓我們在謝盈萱的種種自嘲、偽裝與迷惘之間,看見一些再寫實不過的問題,因而不時嘆息、感傷,甚至是與她一同氣憤。
微妙的是,《忘了我記得》在處理這些元素時,卻也帶著點微微離地的文青角度,因此使劇中提及的部份問題,給人一種經過妥善包裝,感覺更像是某種都會女性專欄的特質,在寫實與刻意之間來回擺盪,有時才剛針對主題亮出銳利到足以刺傷人心的利刃,接著卻又可能在瞬間,將最尖銳的刃尖直接敲平,因此不時給人一種重重提起,卻又輕輕放下的感覺。
此外,就連《忘了我記得》那橫跨不同世代,讓人只能以「驚人」二字形容的華麗客串陣容,也給人十分類似的感受,叫人既驚嘆於張艾嘉、卜學亮、嚴藝文、趙永馨、李烈、吳卓源、姚淳耀、馬念先、阿Ken與巫建和等大量演員的客串登場,卻也由於他們的出現,頓時讓人感到出戲,因而成為了像是雙面刃般的存在。
但縱使如此,《忘了我記得》在前半段的某些部分還是十分出色,不管友情或愛情的衝突,都並未強調哪一邊才是錯誤的那方,並進一步透過角色刻劃,點出有些問題其實沒有對錯可言,一切只不過是源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與觀點,才導致矛盾因此而生,並沒有因為想讓觀眾更同情或喜歡主角,便把問題都推到其他人身上,因而也更強調出一種人生中難以避免的無奈。
隨著《忘了我記得》進入後半段,並把焦點進一步集中在謝盈萱與秦漢的父女關係,同時切入到與「長照」有關的主題時,整部劇則開始給人一種真正進入重點的感覺,甚至還與前面的作法產生一定對比,使那種稍稍離地的調性,在後面的情節裡,彷彿變成了藉此強調主角先前的狀態,其實還算有相當程度的餘裕,因而也帶來了一種微微的翻轉感受。
雖說在後半段的情節裡,劇情還是針對這對父女陷入長照困境的描述,有一定程度的美化,但主角內心的眾多矛盾,卻也還是深深打動觀眾,哪怕劇情明明已稍作淡化,卻也還是將長照家庭所會面臨的困境給展現出來,包括工作會受到的影響、醫療與看顧費用導致的經濟拮据,乃至於彷彿失去自我,沒有任何放鬆時刻的心理問題,都在相關情節裡有所提及。
尤其照顧者對於長輩抱持的複雜情感,更是在其中被精準展現。那種既不願失去對方,又害怕對方以這種狀態一直活著的矛盾感受,乃至於這類不受控制的念頭,進一步引發的罪惡感,都在《忘了我記得》裡紛紛提及,因此只要是有過類似經驗的人,都絕對會被這樣的情節給深深打中。
就連失能長輩這邊的痛苦,《忘了我記得》也沒有漏掉,透過秦漢幾乎已先行預定金鐘獎影帝寶座的精湛演出,讓人看到他們的無力感,以及不願也不甘心面對病症,因此反覆想要證明自己可以,卻又時常把情況弄得更糟,最後則開始自我厭惡,就連自己也不願拖累心愛家人的想法等等,都足以把人不斷逼出淚來。
身為《忘了我記得》編導的劉若英,曾提及她希望這部劇能讓正在經歷或已經走過相同路程的人,在看到《忘了我記得》時,可以感受得到那股痛苦其實一定有人懂。而她也進一步強調,自己確實是有意美化不少部分,希望大家在經歷了這樣的狀況後,還是能在心中留下那股溫暖。
事實上,情況也正如她所說,由於那樣的傷痛實在太過強烈,所以像是這樣的美化,除了可以不致於讓有類似經驗的人太過難受,也確實如同大多數的真實情況一般,當長輩實際離去後,那些曾經痛苦的情感,也的確會變淡許多,至於留下來且更加鮮明的,則都是那些既溫暖又充滿愛的回憶,因此也像是提醒了我們,生命既有苦痛,自然也會有相應的美好存在。
於是,這也讓《忘了我記得》這個劇名,彷彿同時具有了兩種意義。一種是與劇情直接相關的失智病症,另一種則是從情感角度切入,描述某些時刻的我們,可能由於太過痛苦,因而忘了那些其實一直都在我們心中,始終牢牢記得的愛。
而那樣複雜的感受,也會在事過境遷以後,依舊就留存在我們心中的某個地方,等到哪天在被某些事情忽地觸動到的時刻,正如同看到《忘了我記得》這樣的作品時,則又使那些複雜的情緒與回憶,再度浮現腦海。
等到那個時刻,我們也會發現,或許痛楚還在,但留下更多的,則都是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