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視野觀察
《地球特派員》:每個人都渴望能在無需偽裝的情況下,被自己所愛的人深深認同
by 出前一廷-更新
Edit / Ren 、Photo / 迪士尼影業

雖然皮克斯的最新電影《地球特派員》(Elio),確實與他們像是《瓦力》(WALL-E)、《天外奇蹟》(Up)、《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與《靈魂急轉彎》(Soul)這些最具創作靈光的作品,還有明顯的一段距離,但就整體表現來說,卻也還是維持了皮克斯的一定水準,無論娛樂性或情感層面,都能夠滿足絕大多數的觀眾。
也因為如此,創下皮克斯首週票房最低紀錄的《地球特派員》,表現比起《巴斯光年》(Lightyear)、《元素方城市》(Elemental)與「汽車總動員」(Cars)系列這些比較遜色的皮克斯作品而言,其實整體要出色許多,因此也讓人覺得這部電影,實在理應值得比現在還要出色的票房才對。
至於會造成這種窘境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地球特派員》的預告與故事題材,乍看實在欠缺皮克斯過往作品的強烈辨識度,因此恐怕也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其它公司的一般動畫,所以這才導致吸引力不足,而不是作品水準真有什麼問題。甚至要是從視覺表現來看,《地球特派員》更能算是名列前茅,在不少場景中,都具有令人嘆服不已,預告片完全看不出來的細膩水準。
而從電影本身來看,《地球特派員》則如同過往的皮克斯作品一樣,除了讓孩子能看得開心,同時也特別針對成人觀眾,安排了不少有趣細節,運用像是《E.T.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與《突變第三型》(The Thing)這些經典科幻片的元素,讓喜愛這類電影的成人,因此能從中獲得更多樂趣,甚至被激起一股懷舊情感。
此外,就算《地球特派員》的情感核心,主要是建立在兩名孩子主角身上,但相關內容與切入角度,卻也照樣能打動成人觀眾的心,探討著人們渴求得以被自己重視的人所認同,並可能因為求而不得,結果導致陷入無比孤單的心靈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在《地球特派員》片中強調的這些情節,並不是那種賣命表現,試圖滿足對方期望才能換來的那種認同,而是更接近本質一點,不經任何偽裝就能被好好接受的那種。
也因為如此,《地球特派員》亦同時強調了「溝通」的重要性,讓這則故事就此擁有兩種不同的觀看角度,使我們除了能從孩子的角度,透過渴望自己可以獲得對方接受的心態,進而產生高度共鳴以外,同時也能自家長的角度,看到缺乏溝通,只顧著一昧強求,所可能導致而成的種種問題。
當然,這些元素絕對稱不上新穎,甚至還原本便是好萊塢動畫時常觸及的主題。但這種事原本就是這樣,故事主題其實並不怕老,只怕無法成功奏效。而就這點來說,《地球特派員》也確實交出了不錯的成績,正與過往的皮克斯作品一樣,在某些橋段裡,就是能看得人鼻酸落淚,被相關情節給打動,甚至還在結束時,由於電影情節而感到療癒。
渴望被愛──以自己最原本的姿態。這,正是你會被《地球特派員》給打中的軟肋所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