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視野觀察

全民參與!史上最殘暴的獵捕真人秀!史蒂芬.金與艾德格.萊特談《逃亡遊戲》

改編自史蒂芬.金小說,由《活人甡吃》、《玩命再劫》與《迷離夜蘇活》導演艾德格.萊特執導,《捍衛戰士:獨行俠》與《龍捲風暴》葛倫.鮑威爾主演的《逃亡遊戲》,以真人實境秀作為主題,描繪一場發生在極權國家裡的瘋狂獵捕遊戲。而在史蒂芬.金與艾德格.萊特眼中,《逃亡遊戲》到底想講些什麼呢?
全民參與!史上最殘暴的獵捕真人秀!史蒂芬.金與艾德格.萊特談《逃亡遊戲》

電影《逃亡遊戲》(The Running Man)與前陣子頗受好評的《大競走》(The Long Walk)相同,原著均為史蒂芬.金(Stephen King)以筆名理查.巴克曼(Richard Bachman)發表的小說,兩者各自描繪了一場不同的死亡遊戲,只是在內容方面,寫於70年代的《逃亡遊戲》則具有更強的預言性質,有許多部分都成功預測了50年後的未來,也就是我們所身處的現今。

《逃亡遊戲》的情節,描述在未來,美國已變成一個極權國家,而在政府經營的電視台裡,有個最受歡迎的節目《逃亡遊戲》,參賽者會在遊戲過程的30天內,被視為全民公敵,除了會遭到一組職業獵人專門追殺,就連所有平民也能提供線索,或是直接參與這場獵捕遊戲,以便獲得獎金。而參賽者要是能成功逃過30天,便可贏得10億美元。

故事主角班.理查斯,由於幫助同事而遭到公司開除,因而使生計陷入困頓當中。為了讓家人獲得更好的生活,使他決定鋌而走險,參加電視台遊戲節目的參賽選拔,結果卻被選為最致命的《逃亡遊戲》參賽者,使他只能試著挑戰這個從未有人成功的遊戲,與全美人民為敵。

而在日前,電影公司邀請《逃亡遊戲》的導演,也就是曾執導《活人甡吃》(Shaun of the Dead)、《玩命再劫》(Baby Driver)與《迷離夜蘇活》(Last Night In Soho)等片的導演艾德格.萊特(Edgar Wright),與史蒂芬.金一同暢談《逃亡遊戲》,讓人因此對這部電影與原著小說,都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史蒂芬.金表示,自己約莫是在1972年左右寫《逃亡遊戲》的。當時的他仍未成名,生活十分困頓,所以只是希望能寫出一本出版社願意買單的小說,並描繪一個極度野蠻,而且有可能成真的未來世界,於是在當時,把故事時間點設定為50年後的2025年,正好是這回電影版上映的年份。

他表示,自己寫《逃亡遊戲》的時候,並沒有什麼真人實境秀之類的東西,唯一比較接近的,大概就只是一般的歌舞節目而已。而艾德格.萊特在談到這點時,則表示《逃亡遊戲》原著的魅力之一,就在於故事裡還提到了其它遊戲,像是《你有多耐燙?》或《跑步機賺現金》這些節目,讓整個世界觀變得更為遼闊,也極具先見之明,在當時便已預測到了日後的娛樂產業。

艾德格.萊特是在青少年時期讀到《逃亡遊戲》這本小說,並由於1987年的第一部電影版,幾乎只保留原著概念,劇情與小說截然不同之故,使得相當喜歡這部作品的他,一直想拍出更貼近原著故事的電影,並且直到如今才夢想成真。

而在聊到《逃亡遊戲》裡的真人實境秀,甚至是利用深偽技術來欺騙觀眾的情節時,史蒂芬.金則表示,他其實早在70年代,便覺得等到書中描繪的2025年時,人們應該已經擁有可以自由操弄影像的技術。而在這次的電影裡,一些無人機隨時跟拍特定對象的情境,也與現在人手一台手機,無論什麼事情都會拍下來上傳網路的情況相差無幾。

艾德格.萊特則進一步補充,《逃亡遊戲》裡的相關情節,也與現在真人實境秀的操作方式十分符合,製作單位往往會透過剪輯,把節目裡的某些人塑造為反派角色,或是讓觀眾同情的那類人物。

因此,《逃亡遊戲》裡的一些情節,則與現實十分契合,包括製作單位刻意煽動觀眾情緒等等,都讓參賽者成為了被操控的棋子,就此淪為收視率遊戲的一環。

而聊到為何會找葛倫.鮑威爾(Glen Powell)擔任《逃亡遊戲》的主角時,艾德格.萊特則解釋,葛倫.鮑威爾身上有一種獨特氣息,與哈里遜.福特(Harrison Ford)十分相似,既具有明星魅力,同時也讓人相信他們就只是個平凡人而已。

他進一步指出,現在許多動作片的主角,往往一開始就已身手非凡,像《捍衛任務》(John Wick)與《神鬼認證》(The Bourne Identity)都是如此。而在《逃亡遊戲》裡,身為建築工人的主角雖然身強體壯,但也絕非那種受過訓的殺手,更不是什麼超級英雄,所以才讓他是否能在遊戲裡勝出,成為了始終掛在觀眾心上的懸念。

究竟,在《逃亡遊戲》裡,會針對如今方興未艾的真人實境秀.帶來怎樣的諷刺內容?而這則瘋狂的未來故事,與我們這個時代的距離,是否其實沒有那麼遙遠?在看完艾德格.萊特與史蒂芬.金的對談後,你是不是也對《逃亡遊戲》更感好奇了呢?

《逃亡遊戲》預告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