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ERTAINMENT名人故事

台流輸出有可能?文策院院長胡晴舫,「如何縮短成功路徑,是嚴峻的挑戰。」

長年旅居國外的作家胡晴舫,去年搬回家鄉台灣,擔任文化內容策進院院長,要為台灣豐沛的原創文化內容引進商機,展開全球佈局。

採訪撰文/Chiung-Yu Chen 攝影/Cheng Chen 妝髮/Kao Yuan Yuan

台流輸出有可能?文策院院長胡晴舫,「如何縮短成功路徑,是嚴峻的挑戰。」

胡晴舫對時事的針砭,對生命本質的書寫,如同一把銳利的刀,直探病灶,清醒地直陳問題;她不走風花雪月、小情小愛路線,而是觀察現實脈動,從筆下人物帶出各種全球與在地交織的多元議題,往往在眾聲喧嘩中特立獨出。她在文壇不是主流路線,也很早就離開台灣,隨著工作遷徙全球各地,如同城市遊牧民族,更看清台灣在世界的邊緣性,練就了「由外往內看」的筆鋒。

寫作之外,她曾任職香港創投公司,也曾在大型媒體集團擔任雜誌部門總監,研發商機,媒合各界。2016至18年接受文化部派駐香港擔任「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她總說自己漂泊,旅居過九個國際城市,生活與工作經驗豐富。而現在,她有了一個新身份,去年九月出任文化部新成立的「文化內容策進院」院長。這個為期三年的任職,將從在地出發,為台流文化找到與國際接軌,讓資金循環活絡的出路,責任重大。原本一直是低調的作家,大部份時間獨處,現在的工作必須花費大量時間解釋文策院這個新單位在做什麼,也必須和許多不同的人溝通、媒合和解說,全然顛覆了她之前的生活習性。

全部包辦!跨山跨海的文化任務

胡晴舫上任至今四個月,文策院要帶動民間投資台灣文化,負責為本地的影視、音樂、圖文出版、遊戲、和時尚設計等原創內容,找出能夠獲利的道路,對接海外市場。她用簡單的話形容,「以影集來舉例,拍完第一季上檔同時,已經在籌拍第二季。以人才而言,要讓造型師、燈光師每天都可以開工,而不是做完這檔不知道下一檔在哪。」

面對振興國家「跨山跨海」的文化業務範圍,首要任務和絕佳機會就是一年20個國際商展。她舉例在2月17日登場的柏林影展,文策院就祭出完全不同以往的戰略,首先將以往官方形式的「台灣之夜」,轉變成接地氣的柏林地鐵派對,創造一個合乎業界胃口的場域,「讓對的人在對的地方交流,才能激盪出火花。」其次,今年蔡明亮導演新作《日子》再度入選競賽單元,我方安排了大師講座,也主動推上國際雜誌封面。還有創新的「IP Showcase」,將金馬創投獎勵的三組年輕人,主動送到這個國際大舞台媒合,這些都是文策院的首次嘗試,主動出擊,搭配整體策略,突破以前單打獨鬥的模式。

文策院於柏林影展期間,舉辦蔡明亮導演大師講座
文策院於柏林影展期間,舉辦蔡明亮導演大師講座

聽她分析產業現況,解釋欲將文化內容導向規模化的階段性目標,其實很難想像她作家的身份,此時的她更趨近企業高階營運主管。但在採訪過程中,她提了三、四次所謂的「命定」,人生步入中年被Cue到這個位置,她說接下這個任務不是為了成就自己,心情反倒像是荷蘭寓言故事《堵水壩的少年》,「有天你經過水壩,看到破了一個洞,這時你想著該要怎麼辦?人生走到一個點上,可能我就先用手指把水壩的洞給堵起來,等天亮了村子裡的人醒來,發現沒事了,或許是這樣命定的安排。」如此的隨遇而安(她自己是說隨波逐流),取代了資本主義講究專精的「職涯規劃」,令人窺視到一角文人心境的蛛絲馬跡。

文策院於柏林影展主辦 IP Showcase,協助國內潛力作品被更多國際資源看見
文策院於柏林影展主辦 IP Showcase,協助國內潛力作品被更多國際資源看見

文化雜食者,從國際視野看向台灣

上任至今最大挑戰是什麼?她大笑說:「活過每一天!一天都當一年過。」她每天會議行程滿檔,忙起來連洗內衣褲的時間都沒有,「因為明白大家都等很久,我自己是創作者,了解這件事情的嚴重和急迫性。韓國人從以前走到現在的《寄生上流》,他們走了20幾年繳了很多學費,但現在打出了國家品牌。台灣不一定要走同樣的路,但要如何找出屬於台灣自己的路,然後縮短成功的路徑,這是嚴峻的挑戰,事情比我想像中沈重,也很難。」不過胡晴舫本來就是文化雜食者,各種形式的當代流行文化作品她都追,瘋狂洗版的《愛的迫降》也看得很熱切,幾次受訪途中我們忍不住開外掛聊起此劇種種,其實這也是為現職做功課,寓教於樂,何樂不為呢!

旅居過九個不同的城市,長期站在他者的角度看向台灣,她眼中的台灣,對於社會正義、階級意識,有很深刻的反省,而台灣人善良的本性與強大的包容力則最可貴。然而台灣長期面對的國際處境與歷史包袱,不可諱言,我們就是在比較孤立的狀況下摸索長大,這樣的情境對創作人而言,當思考觀眾在何處,有時會顯得困頓,胡晴舫說這是文策院可以帶來的改變,「我面對台灣文化的內容時,是很熱切的觀眾,又長期從國外看台灣,現在我會試著用這樣的國際觀看待文策院的工作內容。」

隨波逐流,再度站上歷史的關口

所謂的命運,迷人之處就是總有些神秘的巧合。她住在日本時碰上東北大地震,到斯里蘭卡旅行遇上世紀大海嘯,在香港任職新聞中心主任又目睹百年一見的反送中。天災、人禍、海嘯、地震,在每個歷史的艱困時刻,她都親臨現場,這是寫作人的養分,也是冥冥之中的安排。

此時的台灣正面臨韓流與中國崛起,同時新一代年輕人的台派意識也在茁壯成長。已在本島內成為顯學的台流文化,如何立足本地,走上國際舞台?命運再次將胡晴舫送上這個風起雲湧的關口,這個總是選擇站在人群旁邊的第三人,是堵水壩的少年,也是此刻被寄予厚望的指路人。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