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風格專題
AI人工智慧能取代設計師嗎?人類的創造影響力會消失嗎?
by Kate Tu-更新
編輯/Kate Tu、文字/Alexandra Pizzuto、 翻譯/粘耿嘉

AI人工智慧會取代設計師嗎?
AI人工智慧帶來的影響,包括本文重點著墨的設計、採購到行銷等面向,皆能看見受益於科技的嶄新做法。這場悄然無聲卻進化快速的數位革命,對設計及想像力的關係提出了質疑,它帶來的是全然生機亦或危機?人類的創造影響力會消失嗎?
未來的時裝設計師還會使用針線嗎?這是 MJM 設計學校於去年六月舉辦一場與眾不同的時裝秀時,所拋出的深度思考問題。在這場時裝秀裡,既沒有紙樣,也沒有縫紉機,整場秀從頭到尾都是由人工智慧生成。
雖然每個造型最初仍來自手繪草稿,但所有繪圖隨後都透過「Midjourney」人工智慧程式改良,再交由像 Stéphanie Arki 這樣的 AI 藝術家處理繪圖指令、材質、光影及最終效果。MJM 學校教務長 Jacques Huyghues Despointes 認為這種結合(藝術指導和科技工具)方式,可以帶來省時、精確及靈活的效益,他向《商業調頻電視台商業頻道》(BFM Business)記者表示:「我們會教導學生做出更多更加完整、更貼近時下產業需求的提案。」。
從快時尚到高級時裝的AI衝擊波
無論是大眾品牌還是奢侈品牌,對於這類集藝術指導和科技專長於一身的新型人才都有強烈需求。近來,眾多品牌無不增加帶有超現實色彩的創意新猷。
CASIO 集團旗下 G-SHOCK,在今年第二度導入AI,先由設計師提供原始概念,再進行數位建模,最終發表了兩款腕錶。2024年九月,時裝品牌 Jules 與新創公司 IMKI(一家法國人工智能企業,為新型視聽和多媒體創作項目,開發量身定製的人工智能)合作,推出了由生成式 AI 將舊作再製的11款服裝;同時,The Kooples 則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消費電子展中,發表由AI生成的自有膠囊系列,將皮夾克和經典洋裝重新詮釋出具有未來感的美學風格。
更甚,Tommy Hilfiger 早在這前一年,即於 2023 年元宇宙時裝週(Metaverse Fashion Week)中,與時尚創新中心(Fashion Innovation Agency)合作,邀請顧客虛擬創作屬於自己的服裝。隔年的同一活動中,Moncler 聯手 Maison Meta 工作室打造 Verone AI 羽絨外套,結合演算法設計與紡織創新,以追求極致性能。電商平台 Revolve 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將紐約AI時裝週上的服裝直接以 250 至 1600 美元的價格出售。
延伸閱讀:
AI設計新時代來臨
獨立設計師與品牌也同樣從中探索。紐約時尚界要角 Norma Kamali,運用她 57 年的檔案資料訓練 AI,以此生成全新草稿及具有未來感的提案,從而為其品牌注入創意動能。她在 MIT 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說道:「即使是常被視為錯誤的AI『幻想』,也能成為靈感來源。」類似的例子還有 Collina Strada,藝術總監 Hillary Taymour 也將品牌檔案資料輸入生成式 AI,經過數週反覆改良產出,最終於 2024 年春季完成實體的系列作品。
AI除了設計外,還有助於非傳統科班出身的設計師打破藩籬。倫敦時尚學院(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的時尚創新中心(Fashion Innovation Agency)主任 Matthew Drinkwater 解釋:「這些工具讓不同背景的人,能夠跨入時尚產業。」他也提醒,大多數時尚學程往往走向菁英化且價格昂貴。至於大型奢侈品牌是否將 AI 實際應用於其核心設計流程中,目前仍難以量化,因為在強調創作傳承與手工藝技能的品牌架構中,AI 仍相對屬於敏感議題。
諸如高級珠寶和鐘錶品牌,對於AI的運用偏向於體驗拓展,像是 Bvlgri 援用科技和數位藝術家 RefikAnadol 合作,為經典珠寶 Serpenti 的主題特展,創造虛擬實境與沈浸劇場。或是之前的元宇宙NFT數位版本作品,而非實體的高階作品設計。
延伸閱讀:
擁抱AI人工智慧的理由
加快視覺化、改良剪裁、測試材質、預測趨勢......這些促使設計師擁抱人工智慧的理由不但吸引人而且顯而易見。The Kooples 執行長 Anne-Laure Couplet 在一篇聲明中讚揚道:「AI對於我們工作室是絕佳的機會。它將創意放大,並提供上百種不同主題的點子,讓我們的設計團隊專注於產品的完工細節與試衣。這不但紮紮實實節省了時間,還是無數點子的寶庫!」
AI 能增幅創意以及優化生產力,這一現象也被許多學術研究所證實,例如南韓蔚山科學技術院(UNIST)即強調:「生成式AI工具在時尚設計的初期階段帶來豐富的成效,提供快速多元的視覺刺激。」這項2024年六月所發表的研究進一步強調,設計師主要透過文字提示與這些工具互動,改良手繪草稿或是改善數位草圖,「這刺激了他們的創造力,並簡化了決策流程。」
此菜外,對講求更高效率的部分成衣品牌來說,AI在極短時間內生成大量設計的能力,無疑是生產力上的福音,令其難以忽視。Kiabi 設計主管 Lindsay Wattrelos 於去年四月,在由成衣聯盟(Fédération du prêt-à-porter)所倡議,並於巴黎所舉辦的「AI激勵時尚」(L’IA prompte la mode)活動中解釋:「我們訂閱/訂購了 Midjourney,用它生成趨勢圖像,讓供應商能夠參考以提出設計方案。」
據《時裝網路》(Fashion Network)網站報導,該法國品牌也在測試 IMKI,以產出更精準的設計並引導供應商。此舉帶來的成效是減少反覆修改、提高自主性,以及加快決策速度,不過換來的代價則可能更壓縮了創意過程中最核心的時間要素。
延伸閱讀:
AI設計的爭議性
這股豐沛的創意浪潮儘管誘人,卻也帶來設計同質化的隱憂。事實上,若AI的資料庫有限或偏頗,其生成的美學可能趨於重覆,導致設計制式化,減少風格創新,這只會讓既有的主導群體得利。
另一個問題是,雖然AI或可減少生產過程中的廢料,但其背後的雲端、密集運算及AI模型的衝擊,仍缺乏環境與法律的風險評估。因為至今仍然沒有任何法律架構,實際涵蓋透過指令生成創作的智慧財產權,很有可能我們其中一樣AI設計的造型出現在競爭對手的作品中,卻無從追討索賠。法律專家 Alexandra Bensamoun 在「AI激勵時尚」活動中提出警告:「當品牌將自家創作餵養開放式AI模型時,其實是在幫競爭對手改善資源。對外部模型的使用必須謹慎。」
也因此,企業建立內部或專屬的解決方案,以保護其資料是建議做法。雖然 AI 能提升使用者的產出效率,但它終究只該是為設計的需求、所願及尤其是創意服務的工具,而非取而代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