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藝術

双方藝廊《日日湯瑪森》—重塑無用之物,喚醒另種感知

双方藝廊將於4月23日展出《日日湯馬森(Everyday Thomassons)》由策展人簡子傑策劃,集結八位優秀台灣當代藝術家,詹士泰、陳萬仁、賈茜茹、徐揚聰、廖昭豪、廖建忠、鈴木貴彥、吳思嶔,展期從4月23日至5月22日。

Edit/ Pat Ku Photo&Text/ 双方藝廊

双方藝廊《日日湯瑪森》—重塑無用之物,喚醒另種感知

原意引自日本「路上觀察學」

「湯馬森」一詞出自「路上觀察學」,源自曾叱吒美國大聯盟的選手Gary Thomasson的名字,1981年他被高薪聘請至日本巨人隊卻屢遭三振,職棒生涯就此結束。1985年日本前衛藝術家赤瀨川原平、編輯松田哲夫與插畫家南伸坊,將Gary Thomasson職涯際遇界定為「湯馬森」,用來意指他們在路上觀察到的「城市建築遺留下來的各種無用之物」,這些無用之物或因時間的推移而失去了原先的功能,卻仍頑強地存在著,而路上觀察學者不僅透過路人的目光發現湯馬森,更將這種消滅自我的日常觀察行動視為超越藝術的行為。

策展人簡子傑認為,在這個展覽中,援用「湯馬森」只是用以表達那些原本就在那裡,卻經常被忽視的感受,無論是物的功能性瓦解或人持續感受到的失能,這種種感覺也都是城市日常生活的慣常感覺,將「湯馬森」加上「日日」,是想強調湯馬森的主觀成分,因為我們正持續地失去什麼而成為什麼。

重塑日常之物,召喚另一種感受

藉由「日日湯馬森」展覽軸線,策展人簡子傑希望強調「湯馬森」的觸情力道—這些失去功能的人工物件不僅透過觀點的置換而重獲新生,更重要的是,在一座藉由慣例來打造出舞台與角色的現代城市中,被系統視為多餘或無用的事物,為什麼能夠輕易地召喚出我們的共同感覺?除了期待一部重寫的歷史以提供新的詮釋,這個展覽想凸顯的,卻是其中觸及個人的感性因素,雖然這樣的觸情力道一開始都有點悲慘,但後來卻會有點好笑,就像路上觀察學成員的藤森照信所描述的:「真正純粹的路上感覺,是看到磨損的人孔蓋,萌生都會特有的哀愁感;觀察路旁截斷成『阿部定』的電線桿、牆頭的招貼,會心生憐愛之情;凝視廢棄生鏽的鐵製手搖幫浦中長出的繁縷草,可以隱隱看到大千世界」。

策展人認為,當代藝術的各種媒材形式「轉化」,其實就意味著某種「湯馬森」成分,只是我們往往都被訓練成只會看見轉化過的璀璨成果,或聚焦於導致其失能之社會因素,但「日日湯馬森」卻想凸顯,無論是作為社會機器齒輪中的個體或被閒置的無用之物,唯有重新喚醒對它們的感受,我們才能夠重新去思索改變的可能。

展覽名稱:《日日湯馬森》

展覽日期:2016.04.23-2016.05.22

展覽地點:Double Square Gallery 双方藝廊

展覽地址:台北市中山區北安路770巷28號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