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藝術

它被偷過兩次、靈感源自木乃伊?大英博物館舉辦孟克特展,揭露史上最暗黑名畫〈吶喊〉秘辛

《愛德華・孟克:愛與焦慮(Edvard Munch: Love and Angst)》,被譽為半世紀以來英國最盛大孟克(Edvard Munch)回顧展,現正於大英博物館展覽,不僅重現藝術大師的創作歷程,還要為你掀開史上最憂鬱名畫〈吶喊〉秘辛。

圖片提供/British Museum、維基百科、DR

 它被偷過兩次、靈感源自木乃伊?大英博物館舉辦孟克特展,揭露史上最暗黑名畫〈吶喊〉秘辛

說起世界上最知名、最具辨視度的畫作,除了達文西的〈蒙娜麗莎〉、梵谷的〈星夜〉與〈向日葵〉之外,就非挪威藝術家愛德華‧孟克(Edvard Munch,1863-1944)的〈吶喊〉莫屬。

〈吶喊〉
〈吶喊〉

那熾熱如火的天空、畫面主角空洞的雙眼、扭曲的臉龐,還有雙手捧著臉頰的姿態,對於許多人來說不僅一眼難忘,還能進而引發內心深層恐懼。我們甚至可以斷言:大家之所以認識孟克這個名字,也多半是透過〈吶喊〉這幅作品而來。

Munch Photograph
Munch Photograph

其實不僅孟克的畫作憂鬱,他的一生也充滿悲劇性色彩。摯愛的母親在童年時罹患肺結核過世,患有精神疾病的父親常常向他灌輸「與地獄相關的恐懼」,為孟克內心帶來陰影,之後他最深愛的姊姊與父親也離他而去;死亡陰影揮之不去,更進而導致孟克的繪畫常以生死、愛戀、恐怖與寂寞為主題,藉此抒發內心痛苦。

〈Jealousy〉
〈Jealousy〉

今年4至7月,大英博物館與挪威孟克博物館合作舉辦大展《愛德華‧孟克:愛與焦慮(Edvard Munch: Love and Angst)》,內容不僅呈現孟克最著名的實驗版畫作品、一次展出83件珍貴創作,更要引領觀眾望見孟克的寂寞與悲傷,本次展覽亦可稱為英國近半世紀以來與孟克相關的最盛大展出。

〈Madonna〉
〈Madonna〉

身為孟克鐵粉的你是否知道〈吶喊〉其實不只有一幅?它甚至好幾次被竊賊盯上、失去蹤影?這麼多的秘密藏在〈吶喊〉背後,要趁著《孟克》大展掀起熱潮之際,帶你揭開不為人知的秘密。

秘密1:〈吶喊〉不只有一幅

〈The Scream〉
〈The Scream〉

〈吶喊〉可以被細分為繪畫、粉彩畫與印刷品等四個版本。其中光是繪畫就流傳了兩幅,一張現存於奧斯陸國家美術館,而另一張藏在孟克博物館。而完成於1895年,由粉彩繪製而成的〈吶喊〉,在2012年蘇富比拍賣會上落槌賣出了7千4百萬英鎊天價,在當年創下了有史以來最昂貴畫作販賣紀錄。

秘密2:〈吶喊〉被盜走兩次

像〈吶喊〉這樣擁有高知名度的名作,想必會受到不少雅賊覬覦,不幸的是,〈吶喊〉就曾被盜走過兩次。第一次在1994年,竊賊打破奧斯陸國家美術館的窗戶把〈吶喊〉竊出,幸運的是,它在三個月後就被尋獲。接下來在2004年,武裝竊賊闖進了孟克博物館,偷走了另一版本的〈吶喊〉以及孟克的另一幅名畫〈聖母〉,直到2006年這兩張名作才被找回,讓大家鬆了一口氣。

秘密3:畫中主角其實沒在吶喊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吶喊〉描述的是畫面中的主角動作與心境,但其實吶喊的不是畫面中的人,而是他身後的背景。孟克在1895年版本的〈吶喊〉下方以德文印下了一段話,「我感受到從大自然傳遞而來的巨大吶喊。」由此可見,「吶喊」指的是周遭扭曲變異的自然,並非主角本身,甚至當初孟克還想把這幅畫取名為〈自然的吶喊〉。

秘密4:它對當代藝術帶來極深遠影響

無論普普大師安迪沃荷、漫畫,再到萬聖節面具、恐怖電影《驚聲尖叫》,〈吶喊〉持續為人類帶來靈感啟發、影響不同領域的創作,好比行為藝術大師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就曾邀集奧斯陸民眾一同尖叫,藉此懷念孟克。如今我們甚至可說,「〈吶喊〉已是全人類的文化資產」。

秘密5:〈吶喊〉人物靈感來自木乃伊


〈吶喊〉畫作中最鮮明的畫面,莫過於畫中人影空洞的雙眼、雙手捧頭的樣貌;但這樣的形象,可能源自1889年在巴黎聖母教堂展出的秘魯木乃伊。

展覽介紹

大英博物館《愛德華‧孟克:愛與焦慮(Edvard Munch: Love and Angst)》

展出時間:即日起至2019/7/21

展出地點:英國大英博物館(Great Russell St, Bloomsbury, London WC1B 3DG)

官方網站:www.britishmuseum.org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