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藝術

南美館揭開雙重神秘面紗:台灣寶藏畫家翁崑德的油畫世界&藝術品修護的三大原則

「藝術品.診療事:翁崑德的藝術與作品修護展」是南美館第一次結合藝術史研究和作品修護成果的展覽策畫,除了展示台灣畫家前輩翁崑德獨特細膩的油畫世界,也藉由展示南美館科研中心的修護成果,帶給民眾更多藝術品保存修護的概念。

圖片/臺南市立美術館 文獻資料參考/《覓南美》臺南市美術館雙月刊 Vol.021

南美館揭開雙重神秘面紗:台灣寶藏畫家翁崑德的油畫世界&藝術品修護的三大原則

南美館(臺南市美術館)自籌備處成立以來,積極地收集在地藝術家資料,發掘被歷史塵埃掩蓋的優秀藝術創作。2019年,在因緣際會連繫上翁崑德的家屬,並重新發現在文獻上消失已久的臺展和府展入選作品,開啟南美館典藏、修護翁崑德作品的契機。

南美館1館,室內一隅。
南美館1館,室內一隅。

翁崑德介紹|台灣寶藏畫家前輩

翁崑德:生平

1915年,翁崑德出生於現今的嘉義市。由於父親經營事業有成,自幼生活無虞。大學畢業於日本京都立命館大學文學科的翁崑德,赴日時期曾向日本古典寫實派的西畫家們學習繪畫技法。

翁崑德〈眺望〉1954。
翁崑德〈眺望〉1954。

1935年,年僅20歲的翁崑德,以描繪嘉義街景的〈活力之街〉首度入選臺展(臺灣美術展覽會),成為畫壇新秀。其後,翁崑德和其他同齡年輕畫家也受到了前輩陳澄波的鼓勵和支持。

1992年,翁崑德雖因病無法持續創作,但和臺南美術研究會的訪談中,依然可以清楚地見到他對於繪畫終其一生的熱情。訪談中提及翁崑德的作畫理念:「偏好寫生,但並不是看到什麼就畫什麼,翁崑德習慣徒步寫生,足跡曾經踏遍嘉義附近地區。在沿途看到好的景緻,感覺和心靈相契合時,才提筆作畫,他認爲這是一幅好作品的前提,而有些新派畫家在心裏構思後就能作畫,翁崑德笑說那是新潮的作法,他自己未曾嘗試過。」

翁崑德〈桌上〉1970。
翁崑德〈桌上〉1970。

翁崑德:忠於自我

經歷日本殖民到民國統治的翁崑德,繪畫風格隨著時代變遷而變化,但整體不脫具象寫實、細致平穩,富有詩意的特質。翁崑德性格低調,一生專注於油畫創作,從未舉辦個展賣畫,僅選擇在熟悉的團體中固定展出作品。

以時代雜誌、讀者文摘、日本美術展覽會畫集等作為素日讀物的翁崑德,有著以日文記錄每日所思所想的習慣。1979年,同樣經歷過家道中落,深受名畫家莫蒂里安尼的故事觸動的翁崑德在日記中寫道:「這些年來除了二、三人畫友,我極少與人接觸。我有時會覺得一種遠離群眾的孤獨,但我卻又想為,只有遠離群眾,才能專心從畫,所以我也一直不願與外界多接觸。」字句中透露著,他不願為追逐名利而遺失初心的志向。

翁崑德〈閑坐〉1970。
翁崑德〈閑坐〉1970。

今日翁家老宅的舊址已被現代的西式大樓取代,世人亦不甚熟悉翁崑德的名字和他的作品。但這位一生孜孜矻矻地作畫的西畫家,其精神與熱情將長存於他的作品世界之中。

「繪畫不是用手,而是用心創造的東西。」——翁崑德,1977年5月20日

翁崑德〈活力之街〉

以道路深入畫中心的構圖方式描繪素義街景,路上往來人群與兩旁高低新舊的建築物,在陽光照射下明暗分明,充滿朝氣與活力。左邊二樓錮筋水泥建築牆面標示「養生堂藥房」與門口的日文招牌,右邊有婦人在庭院曬衣與雞隻在地面啄食的場面,顯示當時臺灣都市生活呈現漢文化、日本文化與西方文化混雜的面貌。

翁崑德〈活力之街〉1933。
翁崑德〈活力之街〉1933。

翁崑德〈月臺〉

略帶仰視的角度,描寫嘉義車站衆人送出征的場面。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中日兩國全面開戰。在臺灣的日本人首先被徵召出征,因此車站經常上演軍人入伍的場面。翁崑德鉅細彌遺地描繪月蠹的建築空間、新高登山口岡像廣告,車厢内的軍人與月臺上擁擠的送別人群,宛如見證時代的紀錄片。

翁崑德〈月臺〉1938。
翁崑德〈月臺〉1938。

翁崑德〈寒林月夜〉

以青綠與黑色為主調,月光下剪影般的一排樹幹出現影子,對岸大樓林立、萬家燈火,呼應著夜空中的星光。〈寒林月夜〉為東方繪畫傳統富有詩意的主題,而翁崑德用來詮釋繁忙的都市在月夜下的幽靜氣氛。

翁崑德〈寒林月夜〉1960。
翁崑德〈寒林月夜〉1960。

翁崑德〈山景(層層巒峰)〉

翁崑德戰後才開始描繪山海題材,從1960年代至1980年代持續地創作。本作是在第一屆全國油畫展展出的大作。銳利的峭壁宛如從雲海中升起,後方連接層層的峰巒,氣勢顯得十分壯闊。

翁崑德〈山景(層層巒峰)〉1975。
翁崑德〈山景(層層巒峰)〉1975。

藝術品修護

「藝術品.診療事:翁崑德的藝術與作品修護展」除了展現翁崑德先生的藝術世界外,也反映21世紀博物館文物保存維護的觀念與作為。藉由預防性維護概念的推廣、互動遊戲的設計、紀錄片和修護專題研討會等相關活動,南美館將文物修護倫理共識進一步地推廣給民眾認識。

每種物質隨著時間推移都會逐漸老化,一件作品的材料技法與保存環境將影響作品的劣化情形,而為延續作品的生命,讓更多後人看見作品,同時為了穩定作品的狀態接受後人的研究,有時修護工作的介入是具有必要性的。

南美館:藝術品修護工具展示
南美館:藝術品修護工具展示

藝術品三大修護原則:

  1. 01. 可逆性材料:修護的目的不只是處理藝術品的現況,更要保障藝術品傳遞至未來。由於當代修護所使用的方法和材料,在未來可能因為觀念變化、材料發展而改變,因此修護材料需選擇可逆的,以確保末來在不傷害藝術品的前提下,能夠將前一次的修護材料安全移除。
  2. 02. 最少干預:使用可逆性材料是最基本的原則,但大部分的藝術品都為多孔性材質,一旦被施予黏著劑或渗透性的材料,日後便難以完全移除,因此每一次對藝能品進行的修護干預,都應以最少的干預為原則。
  3. 03. 不作竄改、再創作:修護師的專業與職責在於重現與保存作者的創作精神與理念,而這些往往在藝術作品與文物中被呈現,故延續這些作品的生命,不做任何竄改,是最重要的守則。

南美館一隅。
南美館一隅。

「所有修護工作的目的皆是為了促進大眾的文化近用、對文化道產的享受與了解。透過保存我們的過去,我們手得以豐富對自身文化的了解、建構未來。」——英國文物修護協會(The Institute of Conservation, ICON)

翁崑德〈月臺〉修護事例

臺南市美術館典藏了11件翁崑德的油畫作品,2020年起陸續進行作品科學檢測及修護的研究。其中〈月臺〉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共同合作,透過科學檢測了解作品的材質,爬梳藝術史研究資料,試圖拼湊作品過去的歷史,以期探索作品劣化因素、擬定修護策略、規劃後續保存建議。

翁崑德〈月臺〉1938。(修復前)
翁崑德〈月臺〉1938。(修復前)

〈月臺〉為布上油畫,尺寸約為73×91公分,根據畫面資料,其繪製於西元1938年。初次見到作品時,發現畫布有黃化、嚴重鬆弛變形、收縮及堆積灰塵髒污的情形。於周圍固定用的釘子鏽触畫布,造成畫布破損後從内框上鬆脫。油畫顏料多處龜裂起翹、掉落缺失且曾經歷不當修護,部分畫面被補色顏料覆蓋。該補色顏料沾黏了許多細小的顏料碎片,這些碎片隨著補色顏料錯位的黏貼分布在畫面上。作品表面佈滿厚重的票應,以致在視覺上改變了作品的色調。

南美館在研究翁崑德日記時,發現在1977年翁崑德曾提及試圖修護〈月臺〉一作,並執行了一整天。在〈月臺〉作品中,唯一可觀察到後人修護的部分,為畫面中下方顏料掉落受損最嚴重之處。推測〈月臺〉可能因為嚴重受潮,下方的顏料層脫落缺失,露出褐色的畫布,影響視覺觀賞,因此作者欲自行修復,塗上了墨綠色的顏料以覆蓋畫布的褐色。在塗覆顏料的過程中,讓已脆弱的顏料層碎裂,沾附於畫筆上,顏料碎片隨著畫筆的移動被帶至它處,最後被墨綠色的顏料固定於其他位置(或其他畫面顏料之上)。

翁崑德〈月臺〉1938。(修復後)
翁崑德〈月臺〉1938。(修復後)

早年藝術品修護觀念尚未普及,修護師難尋,翁崑德見作品受損有狀況時,決定自行修復將作品恢復原本樣貌,而非覆蓋重繪,足見其對作品的珍視,翁崑德希望保存、延續作品生命的意念同於藝術品修護師。

南美館以牆面展示修護室場景。
南美館以牆面展示修護室場景。

近年藝術品修護逐漸被社會大衆了解接受,當作品有異狀時,多數人願諮詢相關專長的修護師並委善處理作品。但藝術品修護僅是阻止劣化狀況持續惡化,延續作品生命,恢復視覺上的美感,有些劣化狀況將永久存在,例如顏料層裂痕,修護後僅是安全穩固,裂痕並不會消失。因此藝術品保存是預防勝於維護,作品完成修護後仍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一預防性維護。

作品修護就像病人生病需治療,但應找尋專業相關科別的醫生,避免病況未改善反而造成二次傷害。預防性維護如同平日維持身體康健及康復後的健康管理,依據作品不同條件,規劃不同預防性準則,達到延續作品生命的目的,這才是保存修護的真意。


南美館「藝術品.診療事:翁崑德的藝術與作品修護展」展覽資訊

展覽日期:即日起~2024年6月16日

展覽地點:臺南市立美術館1館 展覽室H

更多資訊:臺南市立美術館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