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藝術

在神化與邪惡化的AI之間,該如何選擇?台北當代藝術館「你好,人類!」展覽4大亮點與你一同討論來勢洶洶的AI浪潮!

你今天 ChatGPT 了嗎?ChatGPT 的問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從個人生活擴散至全球各產業,台北當代藝術館2024年新春大展「你好,人類!Hello, Human!」將深入探討AI與人類之間的複雜關係,以及在這個變革時代中,AI如何影響藝術的發展。

圖片/台北當代藝術館

在神化與邪惡化的AI之間,該如何選擇?台北當代藝術館「你好,人類!」展覽4大亮點與你一同討論來勢洶洶的AI浪潮!

當AI人工智慧與人類的創造界線逐漸模糊不清時,日以繼夜無休止地持續運算,完美無暇地組合出真假難辨的文字、影像、事件與歷史,令人讚嘆的高速發展下也伴隨著人類對 AI 未知影響力的不安與憂心。

超維度 Dimension Plus《生態池(Feat. 動力博士)》 Ecological Pool (Feat. Dr. Kinetic)。圖片/藝術家提供
超維度 Dimension Plus《生態池(Feat. 動力博士)》 Ecological Pool (Feat. Dr. Kinetic)。圖片/藝術家提供

台北當代藝術館「你好,人類!Hello, Human!」展覽介紹

AI人工智慧如新世代的潘朵拉盒子,同時開啟了希望與恐懼。令人不禁回溯崇高(sublime)的美學概念,一種宏偉且危險的美,過去崇高與自然緊密相連,直到二十世紀,科技崇高取代了自然崇高。人類為何會對技術產生恐懼?從古老的傳說與神話中,無生命的物體被技術性賦予生命後,總是伴隨混亂與災難,即便原先被賦予生命的前提是幫助或保護人類,最終仍帶來傷害與毀滅,這些故事的寓意提醒著人類,失控的技術意即禍患。

onformative《AI 雕塑》 AI Sculpting。圖片/藝術家提供
onformative《AI 雕塑》 AI Sculpting。圖片/藝術家提供

諸如熟悉的核能發電、生物基因技術等,我們有非常類似的感受,一方面讚嘆科技崇高,其所帶來的生活便利,心中同時恐懼可能帶來的災難,崇高感隱匿於我們日常的生活中,不可控的毀滅夢魘如影隨形。面對AI人工智慧的高速進展,隨著勾勒未來美麗世界時,我們對AI人工智慧是如何演算出結果而下出判斷的不確定性感到憂心,也對AI人工智慧被資本與強權把持所產生的性別、種族、觀念、言論、創造、歷史、法律與政治等控制與生存偏見感到不安。

安娜.里德勒 Anna Ridler《花葉病毒》 Mosaic Virus。圖片/藝術家提供
安娜.里德勒 Anna Ridler《花葉病毒》 Mosaic Virus。圖片/藝術家提供

未公開、不透明的技術如同未知的黑盒子,黑盒子中的脫繮技術代表著古典控制論(Cybernetics)與AI人工智慧的截然不同的全新關係,控制論原是一套建立在能夠維持系統的穩定性與可預測性的反饋迴路上理論框架,但當AI系統具有高度自主、學習和自我進化時,促使基於固定模型和確定性假設的古典控制論變得不再適用,AI人工智慧的黑盒子性質讓我們無法深入理解其內部運作,從而無法掌握其影響系統的關鍵因素,潛在的崩盤將使我們失去信任,導致不可預測的結果和混亂。

在神化與邪惡化的AI 之間,人類的智慧該如何選擇?To be or not to be , that is the question——要不要問問 ChatGPT?

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已經被剝奪了不AI的選擇,AI人工智慧狀似溫柔地擁抱人類,更像是冷靜殘酷地向人類切割道別。人類是否能夠建立起真正開放、可信任、共享的AI人工智慧系統?或是AI人工智慧已經如無限套疊的俄羅斯套娃黑盒,朝向自主沒有止境的高速演化進程,一切都終將無關人類,待衝出層層黑盒,嘶吼著「你好,人類!Hello, Human!」,正是AI人工智慧向舊物種人類告別之時。

江戶未來世 Hello Edo!《屋台系列》 Yatai Series。圖片/藝術家提供
江戶未來世 Hello Edo!《屋台系列》 Yatai Series。圖片/藝術家提供

本次展覽匯集16組來自國內外重量級藝術家與團隊參與展出:莫雷辛.阿拉亞⾥MorehshinAllahyari、傑森.艾倫Jason M. Allen、喬納森.班迪克森 Jonas Bendiksen、爆炸理論 Blast Theory、超維度 Dimension Plus、fuse*、江戶未來世 Hello Edo!、馬里奧.克林格曼 Mario Klingemann、真鍋大度 Daito Manabe、列夫.曼諾維奇 Lev Manovich、松尾公也 Koya Matsuo、onformative、安娜.里德勒 Anna Ridler、孫詠怡Winnie Soon、魏廷宇、楊雨樵,以多樣性觀點詮釋與省思AI人工智慧衝擊下的各種議題及想像。

真鍋大度 Daito Manabe《AI 不是藝術》 AIINA。圖片/藝術家提供
真鍋大度 Daito Manabe《AI 不是藝術》 AIINA。圖片/藝術家提供

台北當代藝術館「你好,人類!Hello, Human!」展覽三大必看亮點

1.當AI取代人類

日本新媒體藝術界最代表性的藝術家真鍋大度(Daito Manabe),展出《AI 不是藝術》雙頻道錄像裝置作品,以好萊塢員工對抗AI罷工事件為題,真鍋大度透過這件作品試圖預測未來娛樂產業和文化的演變,同時提出在一切都被AI替代的時代中,人類還能扮演什麼角色的深刻思考。

《AI 不是藝術》 AIINA 作品截圖。
《AI 不是藝術》 AIINA 作品截圖。

魏廷宇《百科夜行》,透過雙頻道錄像述說兩個截然不同的文本,一則由AI編輯而成,一則是藝術家的個人自白,宛如錄音帶A面與B面,透過文字堆疊不同領域的條目,建立時間與地方脈絡之中不穩定且錯誤連結的真實世界,是一種自身與公領域的相遇和重新協商。

《百科夜行》 Noctivagant Encyclopedia。攝影/王世邦 ANPIS FOTO
《百科夜行》 Noctivagant Encyclopedia。攝影/王世邦 ANPIS FOTO

2.當AI成為大藝術家

傑森.艾倫(Jason M. Allen)展出的作品《歌劇院空間》曾在2022年美國科羅拉多州博覽會數位藝術類比賽中獲得首獎,因使用AI繪圖工具引起全球正反意見的爭論與關注,這次同時展出藝術家委託律師辦理本作品版權註冊的法律文件,提供觀眾進一步思考AI趨勢下人類倡議和科技角色的思考。

《歌劇院空間》 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攝影/王世邦 ANPIS FOTO
《歌劇院空間》 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攝影/王世邦 ANPIS FOTO

亞洲創作團隊江戶未來世(Hello Edo!),展出《屋台系列》AI生成作品,畫面中融合浮世繪藝術的風格,將未來生物、性別、機械科技、神佛鬼怪、人工智慧和賽博格等元素交融,打造充滿復古、未來與奇幻的異世界。

《屋台系列》 Yatai Series。攝影/王世邦 ANPIS FOTO
《屋台系列》 Yatai Series。攝影/王世邦 ANPIS FOTO

楊雨樵《回.口》系列作品,假設在人類消失後,其他智慧生物透過 AI 管理的資料庫閱讀關於「人類」的調研資料。藝術家模擬AI「講述」出對於「人類」的理解。

楊雨樵 Yu-Chiao Yang《回.口》 στρέφειν στόμα (strephein stoma)。圖片/藝術家提供
楊雨樵 Yu-Chiao Yang《回.口》 στρέφειν στόμα (strephein stoma)。圖片/藝術家提供

莫雷辛.阿拉亞⾥(MorehshinAllahyari)作品《月亮臉》,藝術家以人工智慧模型輸入1786年至1925年伊朗卡扎爾王朝時期的肖像畫,生成出一系列影片,試圖消解和修復在西方文化入侵後,被抹去的波斯視覺文化中的非二元性別表現。

《月亮臉》 ﻣﺎه طﻠﻌت Moon-faced。攝影/王世邦 ANPIS FOTO
《月亮臉》 ﻣﺎه طﻠﻌت Moon-faced。攝影/王世邦 ANPIS FOTO

列夫.曼諾維奇(Lev Manovich)《美學碎片》透過人工智慧擬仿古版畫和蝕刻畫,創造出夢幻而懷舊的氛圍,形成的空間彷彿另類人類文明的回憶,而此文明現已消失,只留下碎片的積累。

《美學碎片》 Aesthetic Fragments。攝影/王世邦 ANPIS FOTO
《美學碎片》 Aesthetic Fragments。攝影/王世邦 ANPIS FOTO

來自柏林的 onformative 假設人工智慧變成創作者,會發生什麼事?《AI雕塑》錄像作品中觀察與記錄AI學習雕塑立體模型的演變過程,試圖凸顯當機器成為創作者時,人類扮演著策展人的角色。在這個角色中,人類可以決定並積極塑造環境和過程,進而影響人工智慧的發展。

《AI 雕塑》 AI Sculpting。攝影/王世邦 ANPIS FOTO
《AI 雕塑》 AI Sculpting。攝影/王世邦 ANPIS FOTO

喬納森.班迪克森(Jonas Bendiksen)《⾱萊斯之書》作品,探討了北馬其頓韋萊斯區的歷史和當代的複雜情境。藝術家在調查研究期間發現,這個城鎮傳承著偽造的斯拉夫民族歷史,同時該地在2016年美國大選期間曾創建數百個假美國新聞中心,引起廣泛關注。藝術家將這兩個不同的「韋萊斯」故事融合在一起。透過 3D 虛擬人物合成與 AI 人工智慧生成的文字敘述,製作出交雜歷史和當代假信息的書籍,引發對科技時代虛實難辨的省思。

《⾱萊斯之書》 The Book of Veles。攝影/王世邦 ANPIS FOTO
《⾱萊斯之書》 The Book of Veles。攝影/王世邦 ANPIS FOTO

3.當AI黑盒置入看不見的審查與先入假設

《刪不了的符號》系列是藝術家孫詠怡(Winnie Soon)於2023年獲得「林茲電子藝術獎」金尼卡獎的重要作品。這件作品旨在探討涉及權力不對等的數位基礎設施對文化的影響,孫詠怡蒐集了從中國社群平台「微博」上受審查並被刪除的文本資料作為素材,一部分以影像呈現被消失的字元所留下無聲且空白的畫面;一部分則是被審查的貼文集結成兩千多頁的紙本供觀眾翻閱,反思被審查制度打壓下未被聽見的聲音,以及在文化層面上的影響。

《刪不了的符號系列》攝影/王世邦 ANPIS FOTO
《刪不了的符號系列》攝影/王世邦 ANPIS FOTO

被譽為人工智慧藝術先鋒的藝術家馬里奧.克林格曼(Mario Klingemann),他的作品《適當的反應》是其創作的思考意義之作。以文字的力量為靈感,畫面上翻牌式壁掛顯示板,當有人跪於前方的木製跪台,即會顯示一句短語,這些短語是由AI神經網絡所撰寫,每句都是獨一無二沒有重覆。雖然生成出看似具一致性的箴言文字,但實際上是由人類觀眾賦予了它們意義。

《適當的反應》錄像系列 Appropriate Response Video Series。攝影/王世邦 ANPIS FOTO
《適當的反應》錄像系列 Appropriate Response Video Series。攝影/王世邦 ANPIS FOTO

4.當AI與生命體的互動與共生

在2023年獲頒日本首屆人工智慧藝術賽(AI Art GrandPrix)大獎肯定的日本藝術家松尾公也展出兩件作品。《妻音源Torichan 歌唱 Desperado》以人工智慧技術重新生成已逝世妻子的演唱聲音及影像,展覽現場也播放另一件藝術家持續運用各式AI程式製作以妻子為主角的音樂影片《星沉願望夜》,呈現藝術家跨越生命與時空持續與妻子相互對唱的動人場景。

《妻音源 Torichan 歌唱 Desperado》 Torichan sings Desperado。攝影/王世邦 ANPIS FOTO
《妻音源 Torichan 歌唱 Desperado》 Torichan sings Desperado。攝影/王世邦 ANPIS FOTO

超維度 Dimension Plus 新媒體藝術創作團隊展出《生態池》(Feat. 動力博士),以AI生成演算幻想物種誕生的過程為題,創造出一個模仿既有的生物造型、樣態與運動的虛擬生態系統。

《生態池(Feat. 動力博士)》 Ecological Pool (Feat. Dr. Kinetic )。攝影/王世邦 ANPIS FOTO
《生態池(Feat. 動力博士)》 Ecological Pool (Feat. Dr. Kinetic )。攝影/王世邦 ANPIS FOTO

另一件作品《VS AI 街頭對戰》以趣味性的電玩機台裝置,探討人工智慧是否有其侷限或偏見?展場中設置了兩座獨立機台,由人工智慧以文生圖的方式運作。兩座機台針對系統的題目自動做出回應,彼此競賽產生圖像,展覽期間觀眾也有機會親自體驗對戰活動。

《VS AI 街頭對戰》 VS AI Street Fighting。攝影/王世邦 ANPIS FOTO
《VS AI 街頭對戰》 VS AI Street Fighting。攝影/王世邦 ANPIS FOTO

想像一個機器人可以代替你照顧家中寵物,會是怎麼樣的情況呢?英國知名的互動團體爆炸理論(Blast Theory)的作品《貴族貓宮》,實驗三隻貓咪與人工智慧共存於一個房間中,試圖探討人工智慧對動物行為和福祉的影響。

《貴族貓宮》 Cat Royale。攝影/王世邦 ANPIS FOTO
《貴族貓宮》 Cat Royale。攝影/王世邦 ANPIS FOTO

安娜.里德勒(Anna Ridler)以17世紀鬱金香球莖曾引發的泡沫經濟事件為靈感,創作一系列以AI生成的作品,《花葉病毒》每個頻道中的影像皆展示由比特幣價格操控的單一鬱金香,每一朵花的狀況將隨著市場波動而產生變化。《花的拍賣》是件會在一週後自毀的NFT作品,作品的生命周期大約等同真實鬱金香採收後能維持的時間。這件奇特且詭異的《黑色鬱金香》則以讓作品轉售價無法超越原始買入金額的手法,挑戰波動劇烈的數位藝術市場。

《黑色鬱金香》 Black Tulip、《花葉病毒》 Mosaic Virus、《花的拍賣》 Bloemenveling。攝影/王世邦 ANPIS FOTO
《黑色鬱金香》 Black Tulip、《花葉病毒》 Mosaic Virus、《花的拍賣》 Bloemenveling。攝影/王世邦 ANPIS FOTO

fuse*《Onirica()》以2萬多份「夢境數據庫」的夢境報告為創作基礎,借助AI將資訊信息轉化為視覺敘事體驗,生成一系列相互關聯的視覺元素,包括角色、物體、風景等,相互交織出令人著迷且神秘的影像。

《Onirica()》攝影/王世邦 ANPIS FOTO
《Onirica()》攝影/王世邦 ANPIS FOTO

台北當代藝術館「你好,人類!Hello, Human!」策展人簡介   

策展人 林欣傑(Keith Lam)

香港媒體藝術家及策展人,致力於媒體藝術創作及教育。作品曾於日本文化廳媒體藝術祭、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大奬等國際藝術節獲獎。作品獲邀展至世界各地,並由多家美術博物館收藏。熱衷於新媒體藝術教育,持續出任各大專客席教學、副教授及顧問工作。

策展人林欣傑。攝影/王世邦 ANPIS FOTO
策展人林欣傑。攝影/王世邦 ANPIS FOTO

策展人 蔡宏賢(Escher Tsai )

新媒體藝術工作者、製作人與策展人,致力於新媒體藝術創作、媒合、國際交流、教育及推廣。曾任「文化部X桃園科技藝術節」(2022)及「桃園科技藝術節」(2017)、忠泰美術館「生生LIVES」(2022)、臺中國家歌劇院「光之曲幕」沉浸展(2023)及「C-LAB未來媒體藝術節」(2021)、「白晝之夜」(2016-2017)策展人、「伊東豊雄的劇場夢」觀念建築展(2016)策展人。

策展人林欣傑及蔡宏賢。攝影/王世邦 ANPIS FOTO
策展人林欣傑及蔡宏賢。攝影/王世邦 ANPIS FOTO

展覽期間也將舉行系列講座、AI工作坊與多場導覽活動,邀請觀眾透過不同互動式活動更深入了解我們身處的AI時代,各項活動訊息請至台北當代藝術館官網查詢。

「你好,人類!Hello, Human!」展覽資訊

展覽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

展覽時間:1月27日~5月12日

更多資訊:台北當代藝術館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