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藝術

我們是不是被物件控制的生活機器人?羅智信《KnockKnock#1: 黃瓜》登場

我們如何生活?當代藝術家羅智信的全新創作《KnockKnock#1: 黃瓜》在國家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以一些跳脫常態功能的物件進行敲擊與叩問。在這樣的狂想中,他提出了一種讓我們逃離日常慣性的自由可能性。

photo / 國家兩廳院 text / 林佳蕙

我們是不是被物件控制的生活機器人?羅智信《KnockKnock#1: 黃瓜》登場

乍見持續敲擊玻璃的大黃瓜,你的第一個念頭是什麼?步入近期的國家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內,許多人的目光都先被這樣的裝置吸引,站在當代藝術家羅智信的全新創作《KnockKnock#1: 黃瓜》之前,如此超脫常理經驗的機械裝置,雖讓人一時間無法立判意涵,卻也開啟了許多天馬行空的想像,國家兩廳院藝術推廣組組長王萱儀賣著關子微笑表示這也正是他對觀眾觀展的期待:「我希望大家會產生『怎麼會有這個東西』、『這些東西好像不會在表演藝術圖書館內出現』的好奇感,發現空間有所差異。這雖然不是一個很大型的展覽,卻有許多可以玩味的層次。」

觸探邊界的狂想與嘗試

這樣的跨界展演充滿驚喜,但這並不是表演藝術圖書館第一次與不同領域的藝術家攜手合作。2021年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經重新整修對外開放之後,便取消了過去的會員限制,歡迎所有人自由入內。為了吸引更多民眾入內探索,同時也開啟空間的多元想像,館方除了不定期進行以館藏為基礎所策劃的特展,也開闢了「藝術家展覽」系列,邀請不同的創作者進行合作。

而這一次恰逢兩廳院正在進行藝文推廣廊道工程,讓講究隔音的場館邊,出現了施工而產生的噪音。這樣的特殊時期,也讓受邀的羅智信更加大膽,期望以「敲擊」這種會產生聲響的動作,挑戰無聲與有聲的邊界。這樣的裝置微音其實不至於造成閱讀的困擾卻更添趣味,王萱儀表示表演藝術包含聲響,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本就將自己定位為有聲音的圖書館,而這樣的作品,也可被視為觸動感官的另類呈現。

《KnockKnock#1: 黃瓜》圖書館展場樣貌
《KnockKnock#1: 黃瓜》圖書館展場樣貌

「館方和我提到這個空間的特殊性,表示希望作品可以和大眾產生直接的溝通或交流,不需要很多文字或描述,就可以被直接地感覺到。」羅智信表示直覺性的感受,是他希望透過作品呈現的感覺,而在相對安靜的空間中,只有要些許的動靜,就能引起注意,他說:「但這裡畢竟是一個圖書館,我覺得尊重這個空間也是重要的,圖書館本身就某個程度上就是整個作品的一部分,我只需要加上一點點擾亂、聲音。模糊邊界,這就是我想處理的部分。」

被物件與習慣的定義的生活

行走在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的空間裡,觀眾可以發現以機械裝置呈現的黃瓜、章魚觸手、天鵝脖子、錘子和手臂動態雕塑品,被分別置放於不同的角落,各有規律敲著玻璃。這些看似無厘頭的組合,其實呼應著羅智信對於物件一貫的興趣與創作脈絡。在過去的作品裡,他在《水、麥芽、啤酒花、米、酵母》中調製了和啤酒成份一樣的溶液,然後倒在展場的地板上,試圖讓觀眾在踩踏其上時喚回進入某些特定空間的記憶;在以「像是一個夜店的小便斗」為題的個展內,透過影像、聲響、氣味和物件元素的堆疊,他把美術館的空間轉化為一個大家印象中的夜店。他不僅拆解、重組物件的元素,也解構原事物和空間的意義。

那麼,這回以黃瓜為題,他又想說些什麼?「我覺得帶著一種黃瓜抽象和曖昧性,對於「敲擊」這件事情來說,有些東西很明顯就有這個功能,但我覺得黃瓜、章魚觸手或天鵝脖子感覺更幽默,甚至會讓我們回想到人們有的時候也會敲打一些不該被敲打的物件。」羅智信如是說。

國家兩廳院藝術推廣組組長王萱儀與藝術家羅智信
國家兩廳院藝術推廣組組長王萱儀與藝術家羅智信

這種對物件及其社會意義的興趣,可被視為羅智信早期生命經驗的延續。他記得以前住在鄉下,沒什麼玩具的他得動腦筋自製品項,而大自然裡的一切都可能有不同的用途。當時的他會看著堂哥如何練土,把大自然的黏土轉成可供捏塑的材料;他也記得有時候手邊沒有衛生紙,爺爺隨手摘了田裡的野薑花葉就能讓他擤鼻涕。在這樣的環境裡,他慢慢地養成了探索的興趣以及對於材料的敏感度,他解釋道:「很多物件都是因為人類需求而出現,可是這些物件又會反向形塑我們的生活。例如手機、自動門或手扶梯,它會滲透到我們的生活、影響整體的習慣,我們甚至不需特別有意識,身體就會自動反應,可以一邊看著手機並且在階梯變平的時候知道該準備踏步。我一直在辯證的是這些東西和我們的關係,也透過物件呈現人們如何生活、關注我們的生存狀態。」

在空間中舞動的生活物件

在拆解和重組物件的過程中,羅智信總在探索社會定義之外的可能性。因而在表演藝術中,他對更具抽象性的舞蹈特別有興趣,從中他看見了可被多元詮釋的可能性,他說:「舞蹈其實是透過很簡單的材料,做到很複雜的事情,這件事情特別吸引人。這些材料可以包含舞者的身體、音樂、燈光、服裝、舞台設計,但有時候甚至只是純粹地透過身體的動作,不太需要用到太多外部的物件,就可以表達多事情。」

這次在《KnockKnock #1: 黃瓜》作品系列中所呈現的黃瓜、章魚觸手、天鵝脖子、錘子和手臂雕塑品,對他來說就像是一齣舞劇的演員,模仿人類敲擊的動作,而每一個物件都有標號,標示每一個演員在這齣表演中的出場序。王萱儀表示,展品進入空間之後,讓圖書館的角落頓時充滿了不同的趣味,還有孩子雀躍地表示已來看過好幾回,他說:「這些展品的目的性不是那麼明確,它邀請你來跟他玩一玩,如果你想安靜獨處,它也不特別打擾你。它就是圖書館的一部分,我覺得這樣的作品和觀眾之間,呈現的是非常舒服的關係。」觀眾可以在這樣的串連中自行體會藝術家未以文字所傳遞的幽默訊息,而在這樣的創意刺激中,也許你會在腦中產生自己的KnockKnock敲擊物件清單!

《KnockKnock #1: 黃瓜》系列作品:錘子
《KnockKnock #1: 黃瓜》系列作品:錘子

《KnockKnock#1: 黃瓜》

展期|7.2 – 9.21 

地點|國家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 

免費入場,還有兩場活動開放報名中!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