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深度聚焦

【來閱讀吧】台灣設計圈第一人 顏伯駿的閱讀癖

「三頁文」設計總監顏伯駿無疑是設計圈的當紅炸子雞。從唱片封面、書籍到展覽設計都讓人驚艷,新潮時髦的風格,讓他知名度大開,這樣的他,平時都在看些什麼書?
【來閱讀吧】台灣設計圈第一人 顏伯駿的閱讀癖

採訪撰文/李昭融  攝影/James Lin

以幽默新潮的設計風格開啟設計新視野的顏伯駿,因為第二十八屆金曲獎完美的概念視覺,拿下「德國紅點設計獎」和「金點設計獎」。團隊「三頁文」成立才四年,明亮、幽默,不在框架內思考的破格風格已經吸引許多人,無疑替台灣的軟實力又添新氣象。

書解答了所有疑問

笑稱自己小時候就是書呆子的顏伯駿說,從小就喜歡閱讀,原因很簡單,因為所有不理解的事情,都可以從書裡面找到答案。「我是一個對世界充滿疑問的人,我也很喜歡找答案,對我而言,閱讀絕對是認識這個世界最快的途徑,而且書籍的面向最多元,很多真相在書裡面才會有。」

即便已堂堂走到網路世代,顏伯駿還是習慣從書中解開疑惑,因為用文字記載下來的資訊最正確。「我是雜食的閱讀者,怎麼樣的書都愛讀,可能因為本身是資料狂,連百科全書都不想錯過。網路時代的我當然也很愛讀『Google』這本書,但網路資料有可能是虛構的,而且東西的論述通常不完整,這也是我比較喜歡看書的原因。」

 

書裡的大智慧

他第一次對閱讀產生興趣是倪匡小說,那時候他才小三,就全然陷入了倪匡架構的世界觀,讓他第一次了解到甚麼叫掉進書裡,他迷上了這般虛構世界,上課偷看,睡覺也要拿著手電筒看。「我很喜歡看小說,而且是一看就停不下來,我現在感覺到VR的世界其實就很像小說,沉浸式體驗其實在小說裡就有了。」

他細數自己閱讀的軌跡,先是國中時《蘇菲的世界》用輕鬆的方法帶他了解哲學,改變了他的世界觀。再來是《傷心咖啡店之歌》,他從這本書裡看見了生命的探索、自由與墮落,安撫了他有點叛逆的靈魂。然後高中時他開始看《北京法源寺》,那是一本李敖用自己的方法講述清末明初的歷史書。「對我而言,這些書分別有著不同意義,關於哲學、歷史和文學。我在教育前期學到的歷史觀都是比較事件式的,沒有去省思過背後的意義。以前也會覺得善就是善,惡就是惡,可是越大越發現,事情不是這麼二元論的,然後這些很難能可貴的知識,都能在不同的書籍中體悟到。」

 

靈感的溫床

從輔大應用美術系畢業之後,顏伯駿至實踐研讀時尚與媒體研究所,藝術、設計和時尚的薰陶,讓他比一般的平面設計師多了跨界整合的能力。走進他的工作室,排得整整齊齊的書籍不僅是他的興趣,更是讓工作更流暢、發揮最大效應的秘訣。身兼平面設計師、藝術總監並且操作品牌形象,他從閱讀得到極大的靈感,也滋養了靈魂,從班雅明《靈光消逝的年代》到《有閒階級》,這些講述品味、風格、品牌和消費型社會的書籍,都讓顏伯駿在反芻思考後,有更多能量創作

「我記憶力很差,比較喜歡看觀念的東西,被新的想法顛覆、思想突破的感覺,都是很迷人的。《觀看的方式》這本書影響我很大,讓我重新審視觀看視覺的方式,約翰伯格這個作者的每一本書都在強調、重新詮釋閱讀影像。這樣的論述對我來說,比很多平面設計法則來的更有影響力,因為做平面設計就是大量地產出視覺跟閱讀視覺,如果沒辦法閱讀清楚視覺的意義,就沒辦法產出對的說話方式。」

 

書籍是永恆的

對紙本充滿希望的他,認為書算是在數位時代中受到波及最小的。「閱讀習慣這件事情很難被數位的媒介取代,因為小說裡的文字有結構關係,會有迴文跟破題的結構,那種書在數位上是沒辦法閱讀的。因為有聲書或APP是直線式的,沒辦法前後跳躍、前後翻閱。能夠在紙本上做紀錄、摺頁、與之對話,就是書本最大的魅力。」

渴望在平面設計的基礎上發展更多可能性,顏伯駿近來閱讀許多日本品牌大師的書籍,如原研哉、佐藤左、水野學的思考邏輯就非常吸引他。「無論多好的創意,無法傳達給別人就毫無意義。每一個視覺都有意圖,有時候效果會比文字的力量更強,但背後的內涵就會變得更重要,所以創作的人一定要閱讀,吸收涵養之後,才能夠用視覺、圖像傳遞訊息給大眾。」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