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深度聚焦

總是看向快樂的可能性,曾寶儀:「知道人生還有這樣的選擇,怎麼會覺得,我只能是這樣。」

走過千山萬水也見過各式各樣的受訪者,在主持工作裡,曾寶儀領悟了生命不只一種樣態,而在諸多的可能性中,得設法選擇讓自己快樂的那條路。

採訪撰文/林佳蕙 , 攝影/陳文慶

總是看向快樂的可能性,曾寶儀:「知道人生還有這樣的選擇,怎麼會覺得,我只能是這樣。」

成長過程中,也許我們都想成為某個典範,但是當自己真的接近那樣的狀態之後,是不是真的就是最理想的狀態呢?「你為什麼覺得這就是你?為什麼要做這樣的決定?這是來自社會希望我所貼上的標籤嗎?」不斷在演藝領域突破自我的曾寶儀,以主持人的身份的出道,這些年不斷跨界,除了兼具歌手和演員的多重角色,也提筆寫作,每個角色各有挑戰,但她認為做自己其實最難,她說:「有的時候我們連什麼是『自己』都不知道,光是問自己『這真的是我要的嗎?』,要釐清這樣的問題就不容易。」

換位思考打開視野 

看起來總是充滿活力的曾寶儀,認為生活充滿了各種可能性,貧乏的想像力才是限制了自我發展的主因。「我想跟年輕的自己說,我沒有變成我想像當中的人,卻變成比我想像中更好的人,以前以為,所謂成功就是賺錢、有名、變漂亮、交很棒的男朋友……但人生有很多很好玩的可能性,是年輕的時候沒有辦法想像的。」

僅憑自己的經驗,觸角有限,但主持工作讓她一點一滴地拓寬了自己的視角。她舉例曾訪問過的一位盲人音樂家,對方雖然失去視覺,卻在聽覺的發展上變得更敏銳,讓她印象深刻,「他從五歲開始,就能從聲音辨別別人是不是在敷衍他,而每個來到我生命中的人,我會都很努力發掘他厲害的地方,這樣我會更加視對方為一個完整的人,那就是一種換位思考。」設法了解別人的處境,不由自己的主觀經驗直接判定他人的心境,讓她對自身的可能性有了更多的想像空間。

知道人生還有這樣的選擇,我怎麼會覺得,我只能是這樣。

而藉由閱讀、看電影,或是前往不同國家旅行,也都能讓她對人生的選擇產生不同的看法,她說:「知道人生還有這樣的選擇,我怎麼會覺得,我只能是這樣。」她深知要活出新的可能性,必定得走出舒適圈,2018年《明天之前》的製作團隊找上她以全英文的方式進行訪談,拍攝一系列紀錄片,這對非以英文為母語的主持者來說,是相當不易的挑戰,為此她有半年的時間都沒接其他工作,只想讓自己準備具足,「跳出舒適圈的要素是你有多想做這件事。我用所有的力氣,補充我缺乏的字彙或知識,也看大量的書或影片,我必須非常專心。完成這件事之後,我並非成為想像中的自己,而是比自己想像中還要好一百倍。」

跳出舒適圈的要素是你有多想做這件事。

讓自己得到真正的自由

她在《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裡提到2011年最疼愛她的爺爺離世,是讓她開始省思生命的重要轉折點。外界看到的她似乎擁有一切,但當時的她對也和許多人一樣,面對工作曾一時失去熱情,遠距離的戀情也讓她感到困惑,直到珍愛的長輩離開,促使她開始思考生死議題,才讓她重新審視自己擁有的事物和每一個決定,她說:「思考死亡,讓我理解活著的可貴之處,每一天都彌足珍貴。每天把死亡放在心上,不是抱持恐懼,而是問自己對得起今天嗎?對得起自己做的每個決定嗎?」

即將邁向下一個人生的十年,也許身體的狀態讓人開始不如青春時期活躍,但她認為每個階段都有可貴之處。「不管活到幾歲,就看像那個年紀的好處就好,如果人生充斥著各種選擇,我要選擇比較快樂的那一面,如果每個選擇都朝著這個方向,就會得到輕鬆好玩的一生。」這些年深掘內心,讓她更能坦然面對人生不同階段的變化,「所有的努力都是想得到內心的自由,不是拿著護照可以到處去才叫自由,只有得到內心的自由,才是真的自由。」

所有的努力都是想得到內心的自由,不是拿著護照可以到處去才叫自由,只有得到內心的自由,才是真的自由。

撕去標籤和既有定義,就能讓自己從不同的角度檢視生命的其他可能性。這些年經常在各處演講,常遇到困惑的與會者提問,曾寶儀以過來人的身份總鼓勵大家正面思考,她說:「曾有觀眾說不知道自己是誰,我當場就恭喜對方,因為不知道『我是誰』就是佛家的最佳境界,當一個人不知道自己是誰,就可能變成任何人。」生命,就是未知的旅行,總是看向當下的可能性,就能讓旅途充滿樂趣。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