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熱門話題

日本福島核廢水排放安全嗎?海鮮還能不能吃?台灣三大因應措施一次看

福島核廢水於2023年8月24日開始排放入海,也引起民眾疑慮,海鮮是否仍可食用、核廢水何時抵達台灣、有什麼對應措施,這篇一次告訴你。

圖/翻攝自Pixabay作者joakant、louis papaspyrou、StockSnap

日本福島核廢水排放安全嗎?海鮮還能不能吃?台灣三大因應措施一次看

12年前發生的日本311大地震伴隨巨大海嘯和餘震,導致福島第一核電廠爐心熔毀,日本政府情急下只能以大量海水降溫冷卻燃料棒,從而產生大量核廢水,原本日本政府預計重複使用核廢水冷卻燃料棒,但由於地下水滲入,導致核廢水量不斷增加,廢水儲存槽容量也達到飽和,在日本政府批准和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監督下,2023年8月24日開始將核廢水排入太平洋,預計耗時30年完成。


國際間不乏擔憂聲浪,包含排放的核廢水何時抵達周遭海域?海鮮、漁獲是否仍舊食用無虞?台灣政府又做了哪些因應?一起來了解。

核廢水如何處理?

東京電力公司表示,用來冷卻燃料棒的海水確實擁有多種且高濃度的放射性物質,但經過多核種去除設備(ALPS)處理後,可將除了「氚」以外的放射物質濃度降低。美國環保局和台灣原能會指出,氚廣泛分佈在食物和環境中,人類每天會吸入或吃到少量的氚,但不會累積在特定的人體組織內,而會透過代謝排出,目前也沒有研究結果表明氚會造成癌症,對人體影響十分低微。


ALPS處理的水經檢驗後,除了氚以外的放射性物質,都必須確認低於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ICRP)的標準,並在稀釋100倍後排放入海。經檢測後發現,核電廠方圓2至3公里的海中氚濃度較環境氚濃度高,核電廠3公里外的氚濃度則和環境沒有太大差異,因此若核電廠半3公里內的氚濃度太高,東京電力公司即會停止排放核廢水。

核廢水為何引起爭議?

然而環團對此仍有疑慮,綠色和平組織日前表示,核廢水需經ALPS再次或多次進一步處理以降低放射性物質濃度,已成功降低放射性核素的核廢水僅佔總量0.2%,而東京電力公司與IAEA未曾交代需經幾次、多長時間處理核廢水。


且核廢水雖經ALPS處理,但其中除了氚以外,核廢水中的放射性碳(碳14)與其它放射性核素也會一併排入海;另外環團也認為有機結合型氚(OBT)對所有生物都會構成危害,且會在海洋食物鏈中出現生物積聚的現象,因此氚水排到陸地或海洋中仍有其潛在影響,即便排入海中的放射性物質符合法定標準,仍對環境與人體有不可忽視的風險。

政府做了哪些因應?

漁業署表示,先前曾透過原能會、外交等方式向日本政府表達反對立場,並有以下應對措施。


1.跨部會因應

原能會於福島核電廠事故發生後,即開始跨部會合作,以科學監測等方式為民眾把關。


在確認福島核廢水將排放入海後,成立跨部會平台因應,分為涉外事務、海域監測、海域計畫與漁民權益4個小組,成員囊括原能會、外交部、交通部、衛福部、農委會、海委會、國科會等相關部會。


跨部會平台運作方式為透過4個工作小組,分別對所負責議題進行研析討論。跨部會因應平台並每季定期召開跨部會會議共同討論。

A.涉外事務小組:負責涉外事務協調聯繫,掌握日方排放狀況、協調台日雙方資訊交流事宜。

B.海域監測小組:負責海域樣品,如海水、漁產等取樣及分析。

C.海域計畫小組:負責台海海域計畫推動執行,精進海域監測技術、建立擴散預報機制、強化資訊公開。

D.漁民權益小組:負責研析台灣漁業經濟影響與確保漁民權益。


2.加強抽樣海產氚含量

食藥署表示,早在去年已開始建立氚含量的檢測方法與標準,至今也已採驗52件日本進口水產,目前尚未檢測出氚,因此暫時不改變對日本進口食品的管制措施。


依據跨部會與專家意見,考量氚廢水排放點、洋流與部分海洋生物為「底棲類」,接下來將加強監測抽樣13種水產,包含日本海藻、牡蠣、白甘、青甘、海參、章魚、蟹類、沙丁魚、秋刀魚、鯖魚、鮭魚、北寄貝及海鰻等,規劃2023年與2024年各抽樣100件,觀察是否有異常,以及決定是否啟動因應措施。

3.海水輻射監測

原能會掌握日本排放源頭資訊、強化海域輻射監測、進行每日擴散預報,將科學數據評估結果以紅綠燈號顯示,相關結果並彙整公開於原能會建置之海洋資訊平台,供民眾隨時查詢瞭解。


行政院亦表示,部分福島核廢水將在排放1至2年後流到台灣海峽附近,4年後則達到濃度最大值,由於氚數值低於台灣環境原本的氚數值,是可忽略的程度,將會持續檢測與評估相關數據,保障台灣海域與民眾安全。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