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UTY美體健康

改善經痛、不孕…維生素D10大好處!3方式補足維生素D 維他命D怎麼吃最好?

你知道維生素D不足,可能造成骨鬆、心臟病、癌症、失智症,甚至與新冠肺炎、頭痛、經痛、不孕也有關嗎?妳是否需要補充維他命D?攝取過多會不會有副作用?由專業藥師來解答。

EDIT/Rice 採訪撰文/郭岳潭 Photo/unsplash.com

改善經痛、不孕…維生素D10大好處!3方式補足維生素D 維他命D怎麼吃最好?

諮詢專家/台灣預防保健協會理事長、藥師趙順榮

 98%國人缺乏維生素D

根據衛福部「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成果報告」,國內僅1~6歲與19~44歲男性,以及6歲以下的女性,維生素D攝取量達標,其餘年齡層的男女,維生素D都攝取不足,其中又以13~44歲女性最為普遍。台灣預防保健協會理事長、藥師趙順榮觀察發現,高達98%國人缺乏維生素D,每日都無法達到建議攝取量10~15微克,堪稱是「國人缺乏最嚴重的營養素」,尤其女性、年長者更容易缺乏,可能與陽光照射不足、食物攝取不及皮膚合成降低有關。

「維生素D缺乏,小心一身是病!」趙順榮指出,人體血液中一旦缺乏維生素D,就可能產生許多疾病,維生素D缺乏容易兒童齲齒、佝僂症、牙齦炎、牙周炎、腸胃不適、慢性疲勞、肌肉痠痛、偏頭痛、半夜抽筋、失眠、肥胖,以及罹患骨質疏鬆症、自體免疫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神經系統疾病、失智症。也容易荷爾蒙失調、免疫力低下,導致月經失調、經痛、不孕、掉髮、代謝異常、皮膚乾燥、傷口癒合變慢,以及情緒低落,造成焦慮、憂鬱,就連感染新冠肺炎的機率也較高。

維生素D10大好處

近年醫藥界發現維生素D,不僅是維生素或營養素而已,也已被證實是具多重生理作用的「健康荷爾蒙」。趙順榮強調,維生素D可藉由調控基因影響全身健康,是維持人體正常生長及健康的重要營養素;根據多篇臨床研究,列出維生素D的10大好處:

1.鞏固骨骼健康

維生素D在小腸內能促進鈣質吸收,維持適當的血鈣與磷濃度,幫助骨骼與牙齒生長發育,並促進釋放骨鈣,讓骨骼礦物化正常,預防罹患佝僂症、骨軟化症、骨質疏鬆症及骨折,也能維持神經肌肉正常功能,預防低血鈣引起的肌肉抽搐。

2.保護心臟血管

研究發現,血液中維生素D濃度低下,罹患心臟病機率增加45%,腦中風增加78%。維生素D可以抑制發炎,對抗血管內壁發炎、減少動脈硬化及狹窄,刺激產生一氧化氮,擴張動脈管徑、降低血壓,預防心肌肥大及心肌梗塞。

3.降低癌症

研究顯示,血液中維生素D不足會增加癌症發生率,尤其是大腸癌,而血液中維生素D濃度大於40ng/mL,罹患癌症風險可減少67%;較高的維生素D濃度與較低的癌症死亡率與疾病惡化速度有關。維生素D可以免疫調節功能,刺激製造B淋巴球及T淋巴球,同時抑制癌細胞生長,促進癌細胞凋亡、減少癌細胞增殖及新生血管。

4.預防呼吸道疾病

研究顯示,維生素D缺乏,會增加感冒、鼻竇炎、中耳炎、流感、支氣管炎、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炎及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風險,連帶影響肺部功能。維生素D能活化免疫系統,增強黏膜功能、降低發炎反應,保護呼吸道健康。

5.預防糖尿病

研究顯示,維生素D缺乏會增加第一型及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血液中維生素D濃度較高,可以幫助改善血糖,預防罹患糖尿病及降低洗腎風險。胰臟β細胞上有維生素D受體,維生素D具有提升胰島素敏感度的功能,同時調節血鈣平衡,若是維生素D不足,會影響胰島素分泌。

6.幫助男女生殖能力

研究發現,維生素D缺乏恐容易不孕,也會造成男性的精蟲數量減少。維生素D是類固醇類荷爾蒙,會影響雌性及雄性荷爾蒙的產生,維持女性子宮及子宮內膜的生長,提高懷孕、降低流產機率,以及男性的睪丸及陰莖勃起的良好功能。

7.改善慢性疼痛

研究證實,血液中維生素D濃度較低,與慢性疼痛呈現高度相關,發生關節疼痛、肌肉痠痛及偏頭痛的風險,高出2~4倍。維生素D不足會影響周邊神經及副交感神經的功能,降低疼痛耐受度;而慢性發炎是造成慢性疼痛的主因之一,維生素D具有抑制發炎的作用。

8.預防失智症

研究發現,維生素D缺乏與血管性失智症有關,明顯提升年長者認知障礙機率,而血液中維生素D濃度大於50ng/mL,可顯著降低失智症的風險。維生素D具有保護神經細胞及調節神經營養因子的作用,有助於促進神經元活絡、減少β類澱粉樣斑塊堆積,保護腦部健康。

9.改善睡眠品質

研究發現,血液中維生素D濃度不足者,發生睡眠障礙比例較高。維生素D能促進血清素的製造與釋放,直接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幫助改善睡眠品質。

10.降低染疫及後遺症風險

研究顯示,維生素D缺乏者感染新冠肺炎風險增加77%,而血液中維生素D濃度足夠的人,只有12%感染新冠肺炎,且維生素D缺乏者染疫發生重症、死亡機率也較高。維生素D可以增強先天免疫力,降低新冠肺炎感染機率,且維生素D可調節後天免疫功能,幫助清除病毒並減少發炎反應,對長新冠後遺症有緩解的好處。

3方式攝取維生素D

趙順榮說明,維生素D可透過日曬自行合成,又稱為「陽光維他命」,或從食物中攝取;而陽光照射主要是合成維生素D3,食物則可提供維生素D2及D3。對人體而言,維生素D3的利用率較佳。

1.每天日曬15分鐘

日曬是人體攝取維生素D最主要的方式,經由太陽照射於皮膚表面自行合成,每天日曬15分鐘即可產生足夠的維生素D,建議時間為每天上午10時至下午2時,讓臉部及手腳曝曬到陽光,但不可塗抹防曬乳或隔著玻璃,因此最好避開中午烈日時段,以免紫外線過強,造成皮膚曬傷。

2.富含維生素D食物

天然食物中,維生素D2的食物來源以植物類為主,例如:黑木耳、乾香菇、蘑菇、黃豆、豆漿、全榖、燕麥、藻類;維生素D3的食物來源則以肉類為主,尤其是魚肝油及油脂豐富的魚類,包括如:鮭魚、鮪魚、鯖魚、秋刀魚、沙丁魚,以及鴨肉、牡蠣、蛋黃、肝臟、全脂牛奶。而動物性維生素D3在體內轉化效率為植物性維生素D21.73倍之多

3.補充維他命D

當維生素D缺乏,且無法藉由日照及飲食方式改善,如嬰幼兒、少曬太陽、年長者、腸胃道疾病者,建議可以補充維他命D,12個月以下上限為25微克(1000IU/日),1歲以上為50微克(2000IU/日)。由於維他命D為脂溶性維生素,需飲食中的油脂協助維生素D的吸收,因此建議在飯後補充並固定餐期服用,可達到最好的吸收效果。


維他命D過量 心臟病、腎結石風險增

根據衛福部公布,國人膳食營養素之維生素D參考攝取量,0~50歲每日可攝取10微克(400IU/日),懷孕與哺乳期不需另外增加;因老化過程中,維生素D濃度會降低,50歲以上建議量則提高至15微克(600IU/日)。趙順榮提醒,維他命D攝取過量可能造成維生素D中毒,因維他命D促進小腸細胞吸收過多鈣及骨骼中礦物質所致,產生高血鈣症及高尿鈣症的現象,導致腎臟的濃縮尿液機制失常,容易出現噁心、嘔吐、頭暈、頭痛、便祕、腹瀉、頻尿、異常口渴、食慾不振、疲勞、消瘦、肌肉無力、關節疼痛、高血壓及心律不整等不適症狀。若是長時間沒有獲得改善,血管及組織會開始鈣化,損害血管、心臟及腎臟,造成主動脈瓣膜鈣化或狹窄,增加心臟病死亡風險,以及腎結石、腎鈣化或腎功能喪失。

補充維他命不會造成失智

近日國衛院研究發現,年長者長期服用維生素D,失智症風險高1.8倍,而失智症患者長期服用維生素D的死亡風險,更增加2.17倍。趙順榮說明,研究中的維生素D是指活性維生素D(骨化三醇),屬於處方藥,通常用來治療佝僂症、副甲狀腺機能低下症、慢性腎功能不全引起低血鈣症,以及停經後婦女患有脊椎壓迫性骨折或髖骨骨折;而民眾可自行購買的維他命D,為合成的非活性維生素D3(膽促鈣醇),屬於食品級,通常作為營養補充品,人體需要時才會在細胞內轉換成活性發揮作用,並不會造成失智症的副作用。

延伸閱讀


免責聲明:肌膚保養品使用後狀況會依個人使用方法及肌膚狀況而有所不同,並請配合正確使用方法。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