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UTY美體健康

女性常見5大精神疾病:憂鬱症、焦慮症、躁鬱症和PTSD,關係治療是最佳解方

WHO一份全球心理健康報告中統計,全球高達10億人罹患精神疾病,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患者提高了25%之多,而憂鬱症是最需要重視的3大疾病之一,更是造成失能原因的首位,來看看女性特別容易發生的精神疾病有哪些?

EDIT/Rice 採訪撰文/郭岳潭 Photo/unsplash.com

女性常見5大精神疾病:憂鬱症、焦慮症、躁鬱症和PTSD,關係治療是最佳解方

專業諮詢/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講師羅惠群

女性情感性疾患機率高,2大原因解析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講師羅惠群指出,從流行病學統計來看,男女罹患精神疾病的比例相當;不過,女性以情感性疾患的罹病率較高,情感性疾患是指情緒過度低落或高漲,例如:憂鬱症、焦慮症、躁鬱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嚴重可能影響到日常生活。

羅惠群表示,女性在生理層面上,與內分泌荷爾蒙有密切的關係,影響時間較長、程度也較大,從青春期月經來潮、懷孕荷爾蒙改變、更年期停經,可能面臨經前症候群、產前或產後憂鬱症、更年期症候群等,都會出現情緒風暴。

而華人社會的文化上,傳統根深蒂固的父權主義、重男輕女,形塑出的女性刻板角色,像是男主外女主內、賢妻良母、家庭照顧者等,讓女性在家庭、婚姻、婆媳等關係中,相較於男性而言,女性身份轉變及角色衝突承受的心理壓力較大,常會有「忍耐久了,最終情緒爆發」。因此,女性在情感性疾患症狀表現的發生率較高。

女性5大精神疾病,有症狀快尋求協助

1.憂鬱症

根據WHO統計,全球女性罹患憂鬱症的人口是男性2倍;而衛福部資料顯示,國人女性罹患憂鬱症的發生率是男性1.8倍。「憂鬱症是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也是女性最常見的精神疾病!」羅惠群指出,根據臨床觀察發現,多數年輕女性罹患憂鬱症的原因,以親密關係的不安全感為主,年齡大約在30~35歲左右,由於女性必須結婚的刻板印象,才不會被貼上「剩女」、「敗犬」的標籤;但在親密關係中受挫、沒有對象結婚的壓力之下,進而產生「無望感」、「無助感」,認為自己沒用、不配擁有婚姻,因此對未來失去希望,甚至產生罪惡感。

憂鬱症患者的自卑、負面情緒,常伴隨躁動不安、手足無措、沒有食慾或食慾大增、哭泣、易怒、自責、悶悶不樂、淺眠、失眠、嗜睡、疲倦、全身無力、記憶力變差、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甚至出現自殺企圖。

2.焦慮症

焦慮症是女性第二常見的精神疾病,女性發生率大約是男性的2倍。羅惠群表示,青少年時期很容易出現焦慮症的困擾;臨床上,常有國高中女生「手足競爭」的案例,由於家中兄長的學業成績優秀,身為女性更會自我要求,想盡辦法在學業或各種能力上去超越,就是希望得到父母親更多的關注;但過度比較的心態,反而容易鑽牛角尖、給自己巨大的壓力,進而陷入負面思維,出現無時無刻緊張不安的焦慮情緒。

每個人都曾有感到焦慮;但罹患焦慮症不只是心情緊張不安,生理上還會出現心悸、身體發熱、口乾舌燥、胸口緊繃、呼吸急促、腸胃不適,甚至暈倒、失去控制、思考混亂、無法呼吸。長期下來,壓力過大導致自律神經失調,造成健康亮紅燈。

3.躁鬱症

俗稱的躁鬱症,醫學上稱為「雙極性情感疾患」。羅惠群說明,躁鬱症是指病患的情緒狀態會在狂躁及憂鬱之間變化,通常2~3個月為一個周期,處於狂躁階段時,情緒極度亢奮且精力充沛,或是容易憤怒、發脾氣;在憂鬱階段又會變得情緒低落而缺乏活力,反覆在躁與鬱之間擺盪的疾病,甚至是躁鬱混合期。

羅惠群臨床觀察發現,躁鬱症患者常好發於45~65歲的更年期女性。舉例來說,常有個案因孩子學業不好、先生工作不努力,持續2~3個月嚴格要求言行舉止,情緒反應強烈且明顯,特別容易生氣、憤怒;之後卻情緒急轉直下盪到谷底,進入自暴自棄的憂鬱期,家屬常會抱怨患者「陰晴不定」,且難以對話及相處。

4.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羅惠群指出,女性在性別角色弱勢及傳統文化的壓迫下,比較容易遭受到職場性騷擾、霸凌或排擠,甚至發生家暴、性侵害等瀕臨死亡的威脅的事件時,相較於男性更容易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指經歷了極度嚴重的創傷壓力事件,卻又重複出現同樣受創的感受,患者常會突然陷入反覆的影像或聲音回憶,例如工作時腦中突然出現被家暴、性侵的畫面,有的患者會做惡夢,夢到同樣的事件發生,越是不願意回憶起的事情,越是反覆地被想起。

患者常不自覺出現焦慮、憂鬱、不安、無助、害怕、恐懼或憤怒等情緒反應,往往也伴隨口乾、心悸、胸悶、胸痛、喉嚨異物感、呼吸不順、全身無力、頭暈、頭痛、腹瀉、尿急等不適症狀。羅惠群強調,患者受到的不安全感及威脅感,情緒持續處在緊繃的狀態中,神經特別敏感,時時刻刻警戒周圍的人事物,也常會出現「杯弓蛇影」的過度警覺舉動。舉例來說,同事講話稍微大聲了一點,就會強烈感受到驚恐與被威脅,而擔心自身安危;或是腦中反覆出現被性侵的情境,整天魂不守舍或無法與人親近。

5.自殺意念

精神疾病患者相較於一般人的自殺意念較高。根據研究顯示,自殺死亡個案中,有98%有臨床上疾病,94%有精神疾病,其中情感性疾患占了45%。羅惠群指出,綜合各種精神疾病,女性情感波動較為強烈,經歷某次事件就容易誘發過度激烈的行為,而出現自殺意念的機率較高;不過,女性從小常被教導可以釋放情緒,且習慣透過團體力量互相取得情感支持。相較之下,女性尋求協助、通報比例也較多,因此自殺死亡率較低。

無法脫離不愉快關係,心理治療是最佳解方

當出現上述各種情緒困擾症狀,羅惠群建議,及早尋求精神科或身心科醫師診斷,透過適當的藥物治療,可以改善憂鬱、焦慮,以及注意力不集中、腸胃不舒服、失眠等生理症狀,並配合心理師提供的心理治療,學習情緒釋放及增強自我控制力,更能獲得良好的改善效果,藥物合併心理治療也是目前的主流治療方式。

羅惠群認為,好發於女性的情感性疾患,最適合透過關係治療的角度切入,臨床上,女性精神疾病患者雖然願意尋求心理治療;但是礙於原生家庭、成長過程的傳統文化框架,或是放不下女性刻板角色的限制,無法脫離「不愉快的關係」,通常無法完全治癒,只能夠透過持續服藥及心理治療,找到一個平衡點,讓病情穩定可以改善生活功能、正常工作。

婚姻及家庭問題,全家人一起來治療

舉例來說,許多女性在婚姻中的觀念,就是做一個好媽媽、好太太、好媳婦,雖然長期被先生家暴,即使感到難受、甚至罹患憂鬱症,但是如果選分居、離婚,就會感到「羞恥」,讓家人丟臉、對小孩不好,只能夠選擇不離開婚姻;當不想或無法脫離這段關係,建議持續接受心理治療。

羅惠群強調,婚姻及家庭關係造成的情感性疾患,最理想的治療方式就是整個家族的人一起接受心理治療,例如:伴侶或婚姻治療、家庭治療、家族治療,而廣泛性團體心理治療的效果,相對比個別心理治療來的更有效。

職場傷透了妳,除了辭職還可以這樣做

另一種造成情感性疾患的常見原因是工作職場,辭職換個工作環境是最優先的改善方式;但如果需要這份薪水,彈性的作法就是持續透過心理治療,幫助患者調適心態及增進人際關係,改善焦慮不安的情緒,找到與同事間相處的最佳距離。

延伸閱讀

免責聲明:肌膚保養品使用後狀況會依個人使用方法及肌膚狀況而有所不同,並請配合正確使用方法。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