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UTY美體健康

5名女性有1人貧血!一次了解貧血症狀、潛在疾病?醫曝預防貧血對策

妳常覺得疲倦、頭暈、心悸、臉色蒼白嗎?可能是貧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70億人口中,將近1/4的人有貧血問題,而女性由於生理期、懷孕、節食等各種因素,又是高危險族群。

EDIT/Rice 採訪撰文/郭岳潭 Photo/unsplash.com

5名女性有1人貧血!一次了解貧血症狀、潛在疾病?醫曝預防貧血對策


諮詢專家/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常務理事、台大醫學院醫學系家庭醫學科教授、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暨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黃國晉

每5名女性有1人貧血,這些症狀要注意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常務理事、台大醫學院醫學系家庭醫學科教授、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暨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黃國晉指出,貧血是女性常見的疾病之一,由於紅血球數量不足或血紅素過少,紅血球無法攜帶足夠的氧氣,將氧氣輸送到全身各器官,進而引發許多缺氧症狀,大大降低生活品質。

根據國健署「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成果報告」顯示,國內15至49歲女性的貧血盛行率為19.35%,而缺鐵性貧血盛行率為13.7%,相當於平均每5名女性中,就有1人患有貧血的問題。黃國晉表示,輕微貧血可能沒有任何徵兆或症狀,如果經常容易疲倦、虛弱、頭暈、頭痛、走路會喘、呼吸急促、胸悶、心悸、血壓降低、手腳冰冷、免疫力下降、指甲或頭髮易斷裂、沒光澤,就要注意可能有貧血;可以觀察自己的臉色是否莫名蒼白、眼瞼是否比較沒有血色,或是按壓指甲,放開後能否在5秒內快速變回粉紅色

要注意的是,長期貧血未改善可能增加心臟負擔,引起心律不整、心臟肥大,嚴重可能會心臟衰竭,也可能造成腦部及神經損傷,影響記憶、學習及工作能力,容易嗜睡、健忘、意識不清、昏厥、憂鬱。

各年齡女性,貧血原因大不同

根據調查發現,國人女性的貧血盛行率,在生育年齡大約占20%,與缺鐵性貧血盛行率相當,隨著更年期來臨獲得改善;但75歲以上老年女性的貧血盛行率,卻再度上升至約30%,而其中缺鐵性貧血原因低於1%,推測罹患疾病可能是主因。

黃國晉表示,貧血原因可分為生理性貧血(如生理期、懷孕)、營養性貧血(缺乏營養素,如鐵、維生素B6、B12、C、E、葉酸、蛋白質、銅、鈷等),以及病理性貧血、海洋性貧血。

上述種種原因,都可能由於失血過多、血液溶血或造血功能不良,導致紅血球數或血紅素製造不足或異常破壞,因缺乏健康的紅血球,使血液的攜氧及交換能力降低,進而引起的貧血;其中女性貧血的主要原因為缺鐵性貧血,占了超過60%以上。

青少女:青春期及生理期

女性進入青春期,身體面臨一連串變化,身高及體重快速成長,對營養需求大量增加,加上受到荷爾蒙的影響,胸部、子宮、卵巢等性器官發育成熟,開始月經來潮,每次生理期血液流失約25至60毫升,容易面臨缺鐵的情形,如果又注重身材,三餐挑食、偏食或節食,就有可能貧血。

成年女性:減肥及肌瘤

成年女性的貧血原因為營養性貧血,可能是過度減肥容易缺乏形成紅血球的血紅素所需的各種營養素,國內成年女性鐵攝取量僅11毫克,遠低於建議攝取量15毫克,是女性貧血主要原因之一;而缺乏維生素C會影響鐵質吸收,缺乏維生素B6會導致血紅素不足,都可能造成貧血。

另外,病理性貧血也是成年女性的貧血主因,國內30歲以上婦女,平均每5人就有1人長子宮肌瘤,是女性最常見的骨盆腔腫瘤,容易經血量過多、生理期過長,長期慢性失血造成貧血。

延伸閱讀

懷孕:缺鐵及生產出血

缺鐵性貧血是孕婦貧血最常見的原因,懷孕過程中,孕婦的紅血球及血漿量會增加,透過臍帶及胎盤供給胎兒足夠的氧氣及營養,因此對鐵、葉酸及維生素B12需求量大大增加,葉酸、維生素B12是血紅素的輔酶,與鐵質相輔相成,隨著懷孕的周數增加,每天需求量也逐漸增加。另外,生產出血也是無法避免的過程,可能因急性出血造成貧血。

值得注意的是,孕婦缺鐵性貧血可能導致胎兒早產、體重過輕,甚至增加周產期死亡率,也容易產後憂鬱;與新生兒注意力不足、智力障礙及心理動作發展較差都有相關。

停經後及老年女性:疾病出血及慢性病

停經後女性的貧血原因以病理性貧血較多,最常見為消化道潰瘍、痔瘡出血、腸胃道癌症、泌尿道癌症、生殖道癌症,導致身體長時間不正常出血,就有可能引發貧血。

另外,國內65歲以上老年人中,每3名就有1名患有慢性腎臟病,而紅血球生成素主要由腎臟製造,因腎功能損害使紅血球生成不足,引起腎性貧血;還有甲狀腺功機能亢進或低下,也會影響造血機能可能造成貧血。

遺傳海洋性貧血,每100人有6人

海洋性貧血國人最常見的先天性貧血原因,也是台灣人常見的單一基因遺傳疾病之一,大約有6%的人有此隱性遺傳的血液疾病,患者可能從全無症狀到致命的重度貧血,可藉由婚前健康檢查與孕婦產前檢查來做篩檢及預防。

貧血可以看哪科?

黃國晉建議,若有出現貧血症狀者,可先諮詢家醫科、血液科,醫師會根據個人狀況、飲食習慣、是否吃素及抽血檢查評估;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貧血的定義,女性血紅素低於12 mg/dL,男性則是低於13 mg/dL,一般來說血紅素低於10mg/dL,才會視為比較有意義的病理性貧血。抽血檢查也可依照紅血球的大小及形態找出原因,如果是小球性貧血通常是缺鐵性貧血、海洋性貧血,以及腎臟病、甲狀腺功能低下等慢性疾病所引起,或是腸胃道潰瘍、腫瘤出血造成。若是大球性貧血大多是缺乏維生素B12或葉酸,常與慢性胃炎、飲酒過量有關,或是曾進行減肥胃切除;正球性貧血則包括再生不良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白血病或其他血液惡性病等。

黃國晉說明,找出貧血背後的原因後,通常會轉診至各科接受進一步對症治療。舉例來說,婦女常見的子宮肌瘤、子宮內膜增生問題,會由婦產科醫師處理;若是痔瘡、腸胃道癌症由大腸直腸科、血液腫瘤科負責,腎臟病則轉至腎臟科。

 

貧血治療先補充鐵劑,但一般人不建議

一般來說,貧血治療會優先開立鐵劑,每天給予口服鐵劑100毫克,經過1至3個月的療程,觀察血紅素是否提升至正常,鐵劑不可與制酸劑胃藥共食,2小時內禁止飲茶、咖啡及牛奶,以免抑制鐵質的吸收;孕婦、慢性胃炎患者會合併補充維生素B12每日1000微克、葉酸每日1毫克;腎臟病、老年人貧血患者還會給予紅血球生成素。如果1個月之內,血紅素仍無法增加達1 gm/dL,或是患者出現嚴重噁心嘔吐、腹瀉、便祕等副作用,則改以針劑方式靜脈注射來補鐵,每星期3至5次,持續3個月停藥;若是各種治療效果都不佳,甚至需要每星期住院輸血。

黃國晉提醒,一般人不宜自行補充鐵劑,以免延誤病情,且長期服過量鐵劑,可能造成腸黏膜出血、血氧過少、代謝性酸中毒及腎功能衰竭,甚至血紅素沉澱而引起肝硬化。

延伸閱讀

多吃6類食物,能預防貧血

黃國晉強調,預防貧血要從日常飲食著手,建議飲食均衡多樣化,避免暴飲暴食,加重腸胃負荷,許多營養素都與鐵質吸收相輔相成,除了補鐵之外,還要補充蛋白質、維生素B12、葉酸、維生素C、維生素E等,富含各類營養素食物如下:

蛋白質:足夠的熱量與蛋白質是造血的根基,能夠幫助鐵吸收,每日豆魚肉蛋類3至8份、奶類1.5至2杯。

鐵:豬肝、豬血、鴨血、紅肉(牛、羊、豬)、豆腐、牡蠣、文蛤、章魚、紅莧菜、紅鳳菜、甜碗豆、紫菜、髮菜、黑芝麻,動物性食物來源的吸收率較高。

維生素B12:肝臟、肉類、牡蠣、秋刀魚、紫菜、海帶、蛋類、乳品、糙米、麥片。

葉酸:菠菜、綠花椰菜、蘆筍、甘藍、南瓜、馬鈴薯、豆類、紫菜、海帶、全麥麵包、糙米、麥片、肝臟、肉類、香蕉、哈密瓜、柑橘類,豐富葉酸能幫助製造紅血球。

維生素C:芭樂、奇異果、蕃茄、百香果、柑橘類,用餐中或餐後食用可以幫助鐵質的吸收。

維生素E:堅果種子、糙米、大豆油、橄欖油、芝麻油、玉米、小麥胚芽、菠菜、萵苣、芹菜葉、茼蒿、油菜、韭菜,用餐中或餐後食用幫助鐵質吸收。

免責聲明:肌膚保養品使用後狀況會依個人使用方法及肌膚狀況而有所不同,並請配合正確使用方法。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