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UTY美體健康
【美力觀點】「當處女,不代表我是聖女!」還是處女,又怎樣?
by 美麗佳人編輯部-更新
Text/Émilie Poyard、Ziqin Lju(marieclaire.fr)Edit/Rice 圖片/Gettys

有些人,是因為還沒遇到合適的人,或還沒來到剛好的時機;也有人從未對「性」產生興趣。
對另一些人而言,這則是一種行動主義的選擇——在高度性化的社會裡,保持對身體與慾望的主導權。
無論原因為何,一些女性告訴《美麗佳人》,她們如何在社會的種種期待下,學會承認、並坦然擁抱那個「晚熟的處女身」。
晚熟處女,一個被隱藏的秘密
心理學家暨性學家 Magali Croset Calisto 指出,過去那些因害怕評判與污名而選擇沉默的女性,如今更勇於發聲。
她們主張,自己的經驗並非「缺少」什麼,而是一種意識的空間、一種自由,甚至是一種對主流性規範的抵抗。
性,不再是義務,而成為一片可被重新定義的私人領域。這是一段過程,有時令人動容。
她說,每個人經歷的情感都不同,也可能隨時間而變化。有人感到羞恥、格格不入,甚至陷入社交孤立;也有人感到哀傷、懷疑,或在承認自己獨特性的那一刻,獲得平靜。
「我30歲還沒接吻過」
Emeline,今年30歲,她在 TikTok 上選擇毫不掩飾地發聲:「我從沒接過吻,我從沒做愛過,而且我不覺得丟臉!20歲時,我很難接受自己還是處女,因為很多朋友早就有了經驗。那時會感受到某種壓力,但這不是一場比賽!」
她的影片引來了許多回應。
「有些男生傳訊來說要『獻身』幫我——不,謝謝。」她笑著說,「更激烈的留言?也有。」
這位年輕攝影師仍對這個主題引起的熱烈討論感到驚訝。「有個遠房表妹問了我一些非常私密的問題,最後還說:『你這個年紀還沒做過?不可能吧,你在騙我!』彷彿我是一個外星人……知道後,甚至連婦產科醫師都對我投來異樣的眼光。我感覺被評斷了,但其實這不算什麼!」
她回憶,高中畢業後便投入文學與藝術的學習,那是一個非常女性化的環境。「我有時會勉強自己和男生交往,但我們毫無共同點,或者我覺得他們太壓迫。如果只是為了『做』而去做,在沒有任何身體或思想吸引的情況下,我會對自己感到厭惡並後悔。我寧願等待一個真正的相遇。如今,我仍然擁有某種自由。」
除了文化或宗教,還有什麼原因?
心理學家 Magali Croset Calisto 指出,原因往往不止於文化或宗教。「可能是因為專注於其他生活領域、缺乏重要的情感或性機會、無性傾向或天生性慾較低、害怕親密或背叛、自尊問題,甚至曾經歷創傷或侵害(即使是間接的)。」
Esther,今年37歲,則笑稱自己只是「運氣不好」。
「我本來就很內向,國高中時的生活非常平淡。父母又非常保護我:不准晚上外出,也沒參加過大學派對。」
她說自己其實算是幸運的:「處女身對我來說不是負擔,也不覺得羞恥。我從未感受到來自家庭的壓力。反正我不想要小孩,也不想和伴侶同居——我蠻特立獨行的!作為女人,如果我只是想要一夜情,其實很容易,但那不是我想要的。」
仍在情欲間自我探索
這位年輕女性更想滿足自己的好奇心:「雖然我有過幾次心動,但從未真正體驗過雙向的戀愛。」
在二十多歲的尾聲,她曾嘗試使用交友網站,但興趣不大,很快就停了;到了三十四歲時,又再次登入。那時她遇到一個男人,兩人嘗試了親吻與前戲。「我真的像在做實驗,一切都是新的,還不錯,但也沒什麼特別的。」
她曾對自己產生許多疑問:「因為我的性慾中等甚至偏低,我懷疑自己是不是半無性戀——是不是需要強烈的情感連結,才能產生慾望?後來又想:如果我是無法高潮的呢?」
這些私密問題,她選擇保留不說,因為外界的評斷太沉重。
「最挫折的是,我無法百分之百做自己。我維持著外界投射的形象:一個談過許多戀愛、目前單身的女人。我選擇不談,為了保護自己,避免流言蜚語或被幼稚化。朋友知道我戀愛經驗不多,但他們並不知道我還是處女。」
重新定義「處女」的自由
巴黎性學家 Claire Alquier 呼籲,必須重新檢視「處女」這個概念,並將之鬆綁。「什麼叫做『從沒發生過性行為』?是指完全沒有任何形式的性,還是僅僅沒有插入?」
她指出:「我們應該拋棄建立在『男人插入女人』上的處女神話。自慰能帶來快樂,這不是次等的性;與他人之間的口交、撫觸或互相自慰,也都是完整的性。更重要的是:即使完全沒有性行為,也能過得幸福且充實。」
有些女性在獨處時能享受快樂,會觀看女性主義色情片,也會使用情趣用品。她們並非刻板印象中拘謹的女孩,而是以自己的節奏探索慾望。唯一的規則,就是聽從自己,把自己放在優先位置。
作家 Elise Thiebaut,《〈處女:瘋狂的歷史〉》漫畫的作者,對此並不意外。他說:「把陰道性交視為一個人心理與生理平衡的一部分,是一種發明。人類完全可以在沒有陰莖進入陰道的情況下,仍然擁有平衡而健康的人生。」
在他看來,拒絕插入性是一種解放,甚至具有政治意涵——「那是從規範、從性與異性戀的強迫中解脫出來。」
他也感到遺憾,當女性在三、四十歲仍是處女時,往往被視為異常、不幸或可悲。「我們必須停止這種病理化的眼光!」
他提醒,歷史上一直都有處女女性存在;女性主義者 Madeleine Pelletier甚至曾提倡「政治化處女」的觀念。
「我感覺自己像過著雙重生活」
Marie,43歲,任職教師,她在「晚熟處女」論壇上找到了支持與共鳴。「我發現自己不是唯一,這對我很有幫助。」
她坦言:「有時我覺得自己像過著雙重生活——我隱瞞、偽裝、撒謊。我沒有做錯任何事,卻被視為異常。作為一個這年紀還是處女的人,變得越來越難以承受。」
20歲時,她毫不在意;30歲開始擔憂;35歲時選擇妥協;40歲,則被人生總結的壓力壓得更痛苦。
「我的朋友們都有伴侶、有孩子。真正困擾我的,不是性行為本身,而是孤單。」
直到去年,她終於經歷了第一次約會與第一次接吻。「那感覺就像十幾歲才會有的初戀心動!但之後他變得太過主動,讓我害怕。」
受到驚嚇後,Marie 仍希望有一天能再遇見那個人,但拒絕強迫自己。
「社會壓力強大到,我甚至想過去找男性性工作者。但我沒有——那太骯髒了。如果沒有感情就做愛,我不會尊重自己。若有一天發生,我會非常幸福;若永遠不會發生,我也會去尋找別的東西。」
所有人都拒絕被貼上標籤。正如 Emeline 帶著幽默說的:「當處女,不代表我是聖女!」
無論原因是宗教選擇、人生機緣,或只是單純沒有慾望,「是不是處女」都不該成為被貼標籤的理由。
性不是比賽,也不是檢驗成熟的門檻。真正重要的,是能自在地面對自己,把注意力放回自身的幸福。
延伸閱讀:
- 【美力觀點】小胸正在流行,但這次不是為了誰,而是為了擁抱你自己
- 【美力觀點】「如果我不刮毛,我會感到恥辱與壓力」多毛症,讓女性承受巨大的外貌焦慮
- 【美力觀點】Skims臉部塑形面罩與 Sydney Sweeney 爭議廣告揭示網路審美的退化傾向
免責聲明:肌膚保養品使用後狀況會依個人使用方法及肌膚狀況而有所不同,並請配合正確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