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視野觀察
《去死吧,親愛的》:鬱到人世夢遊,燥至燬盡世界
by 出前一廷-更新
Photo / 車庫娛樂

這樣說或許有點奇怪,但是由《凱文怎麼了?》(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導演琳恩.倫賽(Lynne Ramsay)執導,珍妮佛.勞倫斯(Jennifer Lawrence)、羅伯.派汀森(Robert Pattinson)與西西.史派克(Sissy Spacek)主演的電影《去死吧,親愛的》(Die, My Love),確實就是那種你得稍加提防,或者先做好心理準備的電影。
是的,雖然《去死吧,親愛的》的節奏較慢,敘事風格也曲折蜿蜒,但會這麼說的原因,並不是因為這部電影沉悶或難看,得要事前做出警告,而是因為《去死吧,親愛的》確實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將陷入心理疾病的主角視點,給直接投射到銀幕上頭,讓觀眾沉入那種有時根本分不清真假的混亂狀態當中,因而帶來了一股不可小覷的情緒沉浸感。

也因為如此,倘若你原本就狀態不是太好,或是情緒容易受到影響,那麼《去死吧,親愛的》則可能擁有遠遠超乎你想像的力道,將主角的狀態給打入你的心中,讓你需要一點時間平復,才能稍微喘過氣來,自這部電影散發的情感抽身而出。
微妙的是,如果從《去死吧,親愛的》的表面來看,這部電影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在描繪產後憂鬱症的問題。然而,導演琳恩.倫賽在坎城影展的一場訪問中,則直接表示這部電影其實與產後憂鬱症無關,討論的是一段關係如何破裂的經過。其中包括愛情的消逝,以及生孩子後對於性生活的影響,甚至還可以算是一則與創作瓶頸有關的故事。

事實上,只要我們細心思考《去死吧,親愛的》的情節,便會發現情況確實如此。雖然片中由珍妮佛.勞倫斯飾演的女主角,確實是在生完小孩後,迎來心理狀況的變化,然而,就算她真的有產後憂鬱症,也並不代表後面她與丈夫之間的矛盾及衝突,便全然與這件事有關。
《去死吧,親愛的》之所以會讓人很容易有這樣的感覺,除了因為片中確實有提及這件事以外,同時也由於本片幾乎完全從女主角的觀點來描繪劇情。因此,隨著她心理狀態的每況愈下,全片的故事發展也越來越為斷裂,在過去和當下之間隨機擺盪,有時甚至讓人分不出虛實,不確定自己看到的事件是否真的發生,又或者僅是女主角不受控制的幻想而成。

但在這之中,我們也還是可以清楚地意識到,由羅伯.派汀森飾演的丈夫角色,在不少時刻都處於失職狀態,不僅自作主張決定養狗,為剛生完孩子的妻子添加無謂的壓力,甚至更在許多需要他幫忙的時刻,選擇無視或躲避在外,一路拖延到妻子的狀態已越來越嚴重時,才選擇以較為強硬的方式,試圖解決問題。
這樣的狀況,才是真正導致這段關係難以回頭的原因。甚至,電影末段的發展,也進一步指出,哪怕女主角的狀況真的有好轉跡象,卻也不代表他們之間就可以假裝沒有任何事情發生。畢竟,有些裂痕終究無法修補,若是想佯裝一切無恙,或許也終究只會再一次把人逼入無路可退的心靈死角。

而這則故事的主題,其實並非產後憂鬱症的這點,或許也能從女主角與西西.史派克飾演的婆婆之間的對照,讓人窺得一些端倪。
在《去死吧,親愛的》裡,第一個真正留意到女主角心理出現狀況,甚至試圖幫助她的,便是這個婆婆角色。微妙的是,相對於女主角是在生產後開始出現變化,婆婆則是在結婚多年的丈夫過世後,不時出現夢遊問題,因而讓她們一者因生,一者為死,各自陷入了屬於自己的困境當中,最後就算可以互相理解,卻也無法真正地幫助彼此,受困於僅屬她們自己個人的傷痛裡頭。

那些迷惘、困惑、混亂、憤恨、哀傷,就這麼透過珍妮佛.勞倫斯與西西.史派克的出色表演,帶來明明讓人分不清虛實,卻又在情感層面上顯得如此真實的力道,最後則讓《去死吧,親愛的》就這麼成為了如同開頭所說,或許得要有一點心理準備,確定自己的胃與神經都足夠強壯,再來觀賞會好一些的獨特之作。
鬱到人世夢遊,燥至燬盡世界。《去死吧,親愛的》.就是這樣的一部電影。
《去死吧,親愛的》預告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