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ERTAINMENTmc愛電影

《左撇子女孩》為什麼能勇奪金馬9項入圍?8大看點+影評:夜市變成人生縮影,跨越語言隔閡拍出台灣母女的真實告白

2025電影推薦《左撇子女孩》台灣將於10月31日於全台戲院上映,Netflix上映時間仍洽談中;美國由Netflix取得發行權,定檔11月14日院線上映,預計11月28日在北美Netflix平台上線。

Text/奈耶里 Edit/小律 Photo/光年映畫 Light Year Images提供

《左撇子女孩》為什麼能勇奪金馬9項入圍?8大看點+影評:夜市變成人生縮影,跨越語言隔閡拍出台灣母女的真實告白

在今年金馬獎的入圍名單中,《左撇子女孩》可說是最令人驚喜的黑馬,直接入圍九項大獎。由導演鄒時擎執導、西恩·貝克(Sean Baker)共同編劇、製作與剪輯的這部電影,不僅在坎城影展影評人週引發熱烈迴響,也在多個歐美影展持續收穫好評。電影以一位單親母親與兩個女兒在台北夜市謀生的故事為主軸,看似平凡,卻透過極度真實的拍攝手法與細膩的心理描寫,呈現出現代城市中女性、家庭與階級的多重拉扯。《左撇子女孩》透過手持鏡頭、自然光線與生活語言,《左撇子女孩》捕捉了真實台北的氣息,也記錄了母女之間難以言說的情感裂痕。《左撇子女孩》金馬入圍哪些獎項,同時這部電影到底在演什麼?此篇一次解析。

金馬獎入圍九項,就是最大的肯定!

《左撇子女孩》一口氣拿下九項提名,包括最佳劇情長片、最佳新導演、最佳原著劇本、最佳攝影、最佳剪輯、最佳男配角、最佳新演員,以及兩位最佳女配角,幾乎涵蓋了創作、技術與表演三大面向。當然能夠擁有這樣的成績,《左撇子女孩》並非僥倖,而是對一部兼具藝術價值與現實深度作品的全面肯定。導演鄒時擎從美國歸台,以自己熟悉的土地為題材,結合西恩·貝克的敘事節奏與影像語言,打造出一部極具國際觀卻又深植在地情感的電影。她以一個母親與兩個女兒的關係為核心,讓故事自然地延展到社會議題,包含性別角色、貧富差距、文化迷信與代間對話。這些層層堆疊的題材之所以能夠協調並產生情感張力,正是評審青睞的原因。

看點1.三代女性的現實生存與內在掙扎

電影開場即把焦點放在母女三人:單親媽媽淑芬(蔡淑臻 飾)帶著兩個女兒宜安(馬士媛 飾)與宜靜(葉子綺 飾)從鄉下搬回台北,在夜市開麵攤討生活,她的堅毅與壓抑成為整部電影的情感支柱;宜安是叛逆又聰明的二十歲女孩,為了賺錢在檳榔攤工作,與老闆發展曖昧關係,試圖掌握自己的人生;宜靜則是全片的靈魂,那個被告誡「左手是魔鬼的手」的小女孩,用童稚的方式理解「好」與「壞」的界線。三人之間既有親密也有距離,情緒時常在愛與怨之間擺盪。

鄒時擎並不試圖浪漫化她們的貧窮,而是將生活的艱辛轉化為角色的現實選擇。母親的無奈、女兒的反抗、孩子的懵懂,都被誠實地呈現。這樣的誠實,正是電影最有力量的地方。

看點2.台灣的夜市成為電影的第二主角

在《左撇子女孩》中,台北夜市不只是背景,而是一個有呼吸、有情緒的角色,霓虹燈閃爍、蒸氣升騰、喧鬧與孤獨並存,鏡頭裡的夜市既是勞動現場,也是夢與幻滅的舞台。外媒評論道:「這部電影就像一顆萬花筒,人物與城市交織,反射出愛與怨、希望與絕望的層層變化。」夜市因此被賦予了象徵性,它代表著城市的節奏,也映照著角色心境的混亂,當然對觀眾而言,這樣的場景既熟悉又陌生,或許我們或者身邊的人,都曾在那樣的燈光下迷失過。

看點3.手機鏡頭拍出最「誠實」的城市

《左撇子女孩》全片使用iPhone拍攝,由陳克勤與高子皓共同擔任攝影,這種選擇讓電影的畫面帶有即興與真實的張力,也與導演多年與西恩·貝克合作的風格一脈相承。畫面偶爾晃動、偶爾拉近,觀眾彷彿與角色一同穿梭在夜市巷弄中。燈光自然、節奏真實,讓人幾乎忘了自己在看電影,這樣的影像語言,讓故事更貼近生活本身,而非舞台化的表演。因此,本片能同時入圍最佳攝影與剪輯,正是因為它以極簡的工具拍出了極複雜的情感,打造出一種原始、未經修飾的美。

看點4.文化迷信與性別壓力的隱喻

電影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情節之一,是外公對孫女說:「左手是魔鬼的手。」這句話看似荒唐,卻折射出台灣社會長期存在的性別偏見與傳統束縛。小女孩宜靜因這句話開始偷東西,只用「魔鬼的左手」,個設定讓導演得以探討「罪與認同」的主題,當社會告訴你你是錯的,你會如何證明自己是對的?這也是《左撇子女孩》之所以能入圍最佳原著劇本的原因,劇本不僅講家庭,更講制度如何滲入家庭之中,讓愛變成一種帶著枷鎖的情感。

看點5.每個角色都有故事和強大的爆發力

金馬獎評審特別肯定演員群的整體表現,蔡淑臻、馬士媛與葉子綺三人之間的化學反應,是全片最打動人之處。蔡淑臻以克制的情感展現母親的矛盾與堅強,葉子綺則以童真的眼神承載故事的靈魂,而首次入圍的馬士媛更在多場對手戲中展現驚人的自然流暢度。此外,黃鐙輝飾演的夜市鄰攤老闆,是電影中少見的溫柔男性角色,他沒有英雄氣概,卻以真誠與體諒平衡了整部片的張力,這些表演不會太浮誇,卻層次分明、極具生活感,也因此讓該片能同時拿下男配角與新演員等多項提名。

看點6.剪輯相當精彩,不只讓電影節奏緊湊還有滿滿的戲劇張力

全片節奏控制得極為精準,電影中段的夜市日常與片尾的家庭宴會形成強烈對比,最後那場長達十多分鐘的生日宴戲,情緒層層堆疊、爆發卻不失節制,被視為全片最具力量的橋段,西恩·貝克親自操刀剪輯,使畫面的流動與情感的節奏完美對位,有影評形容:「那場戲像是華語電影版的麥克·李(Mike Leigh)長鏡頭,張力驚人。」這種戲劇密度與技術控制力,也讓《左撇子女孩》入圍最佳剪輯水到渠成。

看點7.語言不是距離,用畫面就讓國際與在地的文化交錯

《左撇子女孩》是一部有明確台灣根基、卻能與世界對話的電影。導演鄒時擎以在地語言與文化出發,透過國際合製的資源與西恩·貝克的協助,創造出跨文化的敘事節奏,電影在坎城、巴黎、倫敦、以及多倫多影展都獲得一致好評,國際媒體形容這部作品「是台北的《歡迎光臨奇幻城堡》」,但比起模仿,更像是一場重新定義「城市邊緣」的創作實驗,電影最終能同時感動本土與國際評審,正是因為它讓人看到,誠實的故事,在全球各地不管哪裡都能被理解。

看點8.《左撇子女孩》重新定義了「小成本電影」

從影評角度來看,《左撇子女孩》的價值在於它重新定義了「小成本電影」的可能性,它證明,真實的力量遠勝於華麗的調度與劇本設計,鄒時擎並未依循傳統三幕劇架構,而是用片段化的生活事件拼出一種「流動的敘事」,這種結構既符合都市生活的碎片感,也貼近現實情緒的起伏;視覺上,iPhone 讓鏡頭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使電影在觀察角色時,既親密又克制;在主題層面,電影兼具社會寫實與心理寓言,它探討家庭倫理與經濟壓力,也關於台灣在全球化都市節奏下的文化焦慮,這樣的多層結構讓《左撇子女孩》不僅是「好看」的電影,更是「可被研究」的電影,它既屬於當代台灣,也屬於世界影壇。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