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ERTAINMENTmc愛電影
范冰冰電影《地母》橫掃金馬8項入圍!亮點+評價:范冰冰不靠服裝展現陰森濃鬱氣場、不懂馬來西亞的土地政治背景也能深深被吸引
by 美麗佳人編輯部-更新
Text/奈耶里 Edit/小律 Photo/風起娛樂提供

范冰冰在《地母》這部電影中,收起以往在紅毯上看到的華麗衣著與妝容,這次她用配上簡單的妝髮,直接用演技來帶觀眾去承接土地的疼痛與人民的顫抖,並且再搭上畫面中的空氣、泥土、稻穗、牛隻、甚至遠方的廣播聲,一點一滴滲進觀眾的心中,彷彿此時此刻你就身在90年代的馬來西亞。
看點1、《地母》金馬入圍8項大獎,從演技到技術都有超高好評
《地母》(Mother Bhumi)直攻金馬8個重量級獎項,分別是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攝影、最佳造型設計、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最佳原創電影歌曲、最佳音效。這個組合很有意思,幾乎把電影的「靈魂」與「軀體」都照顧到。導演張吉安曾以《南巫》一鳴驚人,他的新作繼續延展東南亞歷史與民間信仰的敘事路線,卻更往前踏一步,把土地政治、族群記憶與家國離散,成一場帶有魔幻寫實質地的影像風暴;攝影由梁銘佳掌鏡,畫面長時間停留在中景與遠景,讓空氣與場域自己開口說話;造型團隊黃菊清、陳嘉偉、吳玉英、黃可欣則把角色的生活痕跡刻進皮膚與衣料,范冰冰在片中幾乎看不到一絲光鮮痕跡;音樂由余家和與張吉安共同完成,旋律不搶戲,卻像一股低頻脈動牽引觀眾的情緒;音效團隊杜篤之、張芬瑄、陳冠廷的設計尤其關鍵,從稻田裡的風聲、水牛的喘息、到夜半儀式的呢喃,每個聲音都在暗處堆疊不安與牽掛,讓電影的氣場豐滿起來。除了金馬,本片也在東京國際影展主競賽亮相,全片約2小時9分鐘,雖然對一部將歷史與巫術交纏的作品來說,節奏需要耐心,但融入電影後還是感到相當精彩。

看點2、《地母》劇情簡述:馬泰邊界的稻鄉,白天抗地權,夜裡做法事
故事落在90年代末,地點在馬來西亞北部接壤泰國的稻作村落,片中多次提及的布章谷讓地理與歷史更具體。這片土地曾受英殖影響,遺留自《英暹條約》以來的邊界陰影與權屬糾葛,巫裔社群手上的田地契約懸而未決,政府與資本的腳步步步逼近,許多家族被迫遷離,以往口耳相傳的族群混居與宗教共生,逐漸出現裂痕。
范冰冰飾演的鳳音,是個寡婦母親,白天在田裡勞動,也替鄰里奔走土地申訴;到了夜裡,她化身巫師般的儀式執行者,替村民解除降頭與心魔,她不只面對外在的土地搶奪,也被亡夫的詛咒纏身,雙重陰影壓在她的肩上,家中女兒阿雯叛逆、想逃離這個讓人窒息的邊境;兒子阿坤懵懂,像還沒來得及理解世界就先被風暴推著走,某天,一頭失蹤的耕牛牽引出更多疑雲,在家族、土地與靈界之間打開一道看不見的門。張吉安讓「人與地」的關係成為敘事的主軸,鳳音的每個選擇都與土地纏在一起,她在日光下帶著田地契據跑官跑局,面對一次次被駁回的荒謬理由;到了黑夜,她在迷信與信仰的界線上工作,替被惡靈入侵的女孩驅邪,安撫因歷史創傷而破碎的心,這樣的雙線,既是她的日常,也是整個社群的縮影。

看點3、范冰冰不靠衣著,用表演鎮壓全場
很多人看《地母》會被嚇一跳,因為這裡看不見范冰冰平日的明星光環。導演在開案時就問過她,如果把她的漂亮臉蛋弄髒弄黑,是否願意,她二話不說點頭,並且她真的把自己交付給角色,包含烈日下插秧,滿身汗泥,夜裡做法時身體抽搐,甚至在某些段落用歌聲抒發壓抑的情緒。鏡頭不再寵溺她,而是把她放回人群與田埂,讓她的表演像土味一樣厚。范冰冰飾演的鳳音把韌性藏在眼神的深處,最動人的地方是她如何演出「背負」,當她在昏黃的走廊等著遞交文件,你能看到她指尖的顫,卻也看到她硬把自己撐住,同時當她在夜裡替人做法,她的聲線從低喃到嘶啞,身體像被看不見的線牽扯,范冰冰用演技讓觀眾看到她是如何把疲憊、陰鬱甚至一位母親的柔軟同時存在。
看點4、不懂馬來西亞土地與政治背景,也看得懂《地母》嗎?
不用擔心,即便跟馬來西亞歷史不是這麼熟識的觀眾,也能輕鬆看懂《地母》這部電影,因為《地母》的敘事方式不是沈悶的歷史課,而是帶你「經驗」土地。即使不知道《英暹條約》如何改變邊界,或不熟悉巫裔、華裔、泰裔在這個區域的共居史,電影也會以非常生活化的方式把脈絡放進畫面裡。教室牆上同時掛著回教、佛教、道家與儒家聖像,這一幕就講完了多元信仰如何並存,廣播裡斷續的新聞,說明政局與徵地的壓力正一波波推進。更重要的是,導演讓我們跟著鳳音排隊、奔波、被拒絕,用人的情緒帶你理解制度的冰冷。
當然,電影也刻意保留不明說的灰區,觀眾可能覺得一些政治線索像碎片,或覺得導演拉遠機位、淡化對白的取向有點疏離,但這種距離感未嘗不是張吉安的選擇,他讓環境本身成為敘述者,不用激昂的口號,而用時間與空氣去形塑你對不公的察覺,對台灣觀眾來說,哪怕歷史細節不同,那種面對被「規畫」的人,訴求無門的疲憊感,是可以直覺共鳴的。

看點5、電影的轉折:當現實慢慢滑向現代巫術
看《地母》有個關鍵時刻,你會發現故事從歷史現實的底色,悄悄滑向巫術與靈異的領域,這不是單純嚇人的橋段,而是把社會創傷、族群恩怨與個人命運,透過巫術的隱喻做一次總爆發,片中出現可能對鳳音亡夫下咒的巫者,牛隻也被賦予靈性,似乎寄託著某種轉世與牽引。有人會說這樣的轉折過於突兀,甚至覺得現實與神祕沒有完美銜接,但若把它當成一種「被歷史壓出來的想像」與「民間信仰的求生語言」,你會看到導演其實在問另一個更難的問題:「當法律與制度不足以承載苦難,人們還能抓住什麼。」這個段落的視聽語言極具侵略性,火與煙、鼓與聲一起湧上來。音效在此發揮高度戲劇功能,空間像被打開,界線變得模糊。即使你不信巫術,也很難不被那股逼人的能量推著走,對於偏好純寫實敘事的觀眾,這段可能需要時間消化;但《地母》確實提供了另一種看電影的風格。

看點6、范冰冰為了鳳音做了哪些功課?
范冰冰談這個角色時,一句「我希望觀眾看到的不再是范冰冰,而是為土地而戰的女人」雖然說得很直白,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她做了幾層深入的準備。首先她長時間觀察並跟著村民作息,天一亮看著大家入田,傍晚看到每戶升起炊煙,她學習插秧、收割、搬運,讓身體記住勞動的節奏,當她在鏡頭前彎腰、拖步、抹汗,你會相信那不是演的;接著語言與口氣,她不是只背台詞,而是跟著村民模仿口音與語調,從田裡的吆喝、到市集講價、再到夜裡低聲的祈禱。這些細碎的聲音,連起來就有了土地的音階,她在訪談裡特別提到,要把所謂的「靈異感」落在現實與情感之上,例如:感知危險不是靠玄學特效,而是從作物的生長、河水的溫度變化去察覺端倪;她跟著在地耆老學祝禱與祭儀的手勢做「儀式學習」,理解每個動作背後的寓意;最後,她說自己刻意把腦袋清空,把自己想像成真正在此長大的人,讓對土地的依戀與失去的恐慌自然滲出來,這讓她在片中很多都沒有台詞,但都能靠眼神完成全段戲,這在她過去戲路裡相對少見,也卻意外成為《地母》最強大的力量。
跨國合作也形塑了電影的質地。馬來西亞團隊強調情感紋理與群體互動中的微小細節,鼓勵演員抓住那些不在劇本上的社會語言;義大利團隊擅長詩性影像,把凝視與光影推到極致,讓角色與土地之間形成一種無聲對話。
看點7、導演張吉安的創作脈絡,把歷史與民間記憶的交會
張吉安一路從《南巫》到《五月雪》,再到《地母》,關心的始終是東南亞歷史陰影裡那些被忽略的普通人。這次他把成長於馬泰邊境的童年見聞與田野調查的素材,透過一名巫術與土地議題交織的女性形象統整起來,那位白天幫人跑地權、夜裡替女人療傷的混血農婦,像是一個被時代雕刻出來的神話,隨著她忽然消失,留下層層謎語,導演顯然不想把答案說死,他更在意的是我們如何面對失去,除了失去家園、失去親人、失去語言,最後甚至失去記憶本身。

看點8、如果你期待電影快速起承轉合?那請給《地母》多一點耐心
部分觀眾會覺得《地母》在政治層面保留太多,甚至在第三幕轉入巫術時出現陌生感,這些觀感都可以理解,也確實是影片風格的代價,不過只要你願意把迎面而來的資訊密度放慢一級,讓自己跟著鳳音的呼吸走,就會發現導演其實把很多東西放在畫外與聲外,那些「說不清的東西」也許正是這片土地口語無法承載的部分,范冰冰的演出幾乎撐起了整部電影,她的內斂與堅定,替這種觀影方式提供可靠的錨點。
延伸閱讀:
- 金馬62|2025金馬獎入圍名單有誰?范冰冰林依晨搶最佳女主角
- 2025金馬獎得獎名單!金馬62最佳女主角、最佳男主角獎落誰家?
- 2025金馬獎 聞天祥帶路|我們全家都入圍 各獎項7大看點
- 2025金馬獎線上看直播哪裡看?金馬62頒獎人+表演嘉賓,典禮亮點一次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