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藝術
《從指尖開始》的靜默敘事,重新啟動我們對歷史與劇場的觀看感知
by Hask-更新
photo / 中國信託 test / 許哲彬

第一次看到《從指尖開始(Du Bout Des Doigts)》的演出畫面,是一段手指在沙地中角力的鏡頭。它既陌生又熟悉,像極了某種縮小版的《春之祭》,但在這場「舞蹈」中,沒有腿、沒有軀幹,只有兩隻手、幾節手指與一小片微型場景,卻足以牽動整場劇場的情感與敘事。作為創作者,很難不被這樣的細節與結構吸引:這不是單純的形式創意,而是一場對「身體、記憶與影像」高度編排的藝術實驗。它的迷人之處,在於精準,而非炫技。它用一種親切的方式,邀請我們「靠近」,重新感受劇場如何發生。
以指尖編織影像與身體的創作者:雙手製造舞團
雙手製造舞團(Made By Hands )是由比利時手勢舞蹈藝術家格雷戈里.格雷斯尚(Grégory Grosjean)與布里埃拉.伊科諾(Gabriella Iacono)於2020年共同創立的團隊,但他們對「手部舞蹈」的探索,早在十多年前便已展開。兩人是2021年轟動台灣阿斯特嘉舞蹈劇場《指尖上的幸福人生》的主創團隊,今年應中國信託新舞臺藝術節邀請,帶來全新創作《從指尖開始》。雙手製造舞團的作品特色結合舞蹈、戲劇、電影語言與即時攝影,以「手指」作為主要表演身體,重新建構舞台與銀幕、身體與影像之間的關係。他們是這種「Nano-Danse(奈米舞蹈)」語彙的最早實踐者之一,而在成立自己的團隊後,則進一步將這項語彙轉化為面向大眾、特別是年輕觀眾的劇場作品。
指尖勾勒的歷史拼貼
《從指尖開始》的布景、攝影、燈光與動作不只是彼此配合,而是被視為同一個舞台語言的不同維度;每個元素都有戲劇功能,都參與建構敘事。這樣的創作方式雖複雜,卻在舞台上呈現出童趣的輕盈感。無論什麼背景的觀眾,很難不為這種內斂卻成熟的表現語言所吸引。作品核心不在於重現某些編舞名作的經典段落,而在於它如何透過極度克制的形式,逐步建構出一種觀看歷史的方式:從《天鵝湖》的符號性手勢,到納粹陰影下沉沒的指尖;從百老匯的華麗場景,到越戰與胡士托音樂節(Woodstock)的交錯拼貼,它所處理的從來不只是「舞蹈」,而是舞蹈作為文化痕跡與社會背景的可見形式。
極簡中的深度介入
對於今日的台灣觀眾來說,這個作品有特別的啟示意義。我們的劇場環境正在不斷追求與社會的連結、與議題的貼合,但《從指尖開始》提醒我們,面對歷史,不只有批判性的表達方式,也可以有更安靜的介入。它不給出解釋,也不為歷史加註,而是信任觀眾的思考能力與感知經驗。這種創作態度,在快速輸出與觀點先行的環境裡,顯得格外稀有。
觀賞《從指尖開始》時,令我意識到自己正在重新學習「觀看」— 不是看見什麼,而是怎麼去看。當一場演出將身體濃縮至指尖,將敘事壓縮至光影與材質的細節,創作上的既有慣性也跟著鬆動。這部作品讓創作者重新思考:我們是否有可能再少一點?再退一步?如果從極簡開始,也許反而能讓觀眾走得更近。
這種創作形式並不遙遠,也不難懂;它的語言是直接作用在觀眾的身體經驗上。即便你不認識作品裡引用的舞碼、不熟悉二十世紀的歷史片段,也仍然能從那些動作中感受到情緒變化。這種觀看經驗不依賴知識,而依賴感覺;不是接收訊息,而是喚起記憶。這也讓我重新思考劇場與觀眾之間的關係 — 我們是否過度仰賴語言、圖像、與論述,反而忽略了身體原本就擁有的理解力?
在資訊過剩、觀點過滿的社群時代,《從指尖開始》選擇回到極小、極具控制的表演語言。它不迎合,也不對抗,而是以自己的節奏,重新設定了觀看的條件。這不只是一齣劇場作品,更是一種劇場立場的提出。或許,並非每部作品都需要回應社會議題,但每位創作者都需要回應「觀看」這件事。在一切都傾向快速與強烈的今天,《從指尖開始》用幾乎是相反的方式運作:它小、它慢、它節制,卻讓人久久不能移開目光。
2025中國信託新舞臺藝術節 比利時雙手製造舞團《從指尖開始》
◉ 演出場次:
09/05(五) 19:30
09/06(六) 14:30、19:30
09/07(日) 14:30
◉ 演出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 演出長度:60分鐘 (無中場休息)
◉ 購票連結:馬上購票
7/24(含)前限時早鳥8折,7/25(含)後雙人套票88折
◉ 藝術節官網:更多資訊
延伸閱讀:
- Art Talk|重生的科幻異托邦,專訪多媒體藝術家鄭淑麗:「性別是被建構的,正常是被強加的。」
- 回台限定兩週展出!美國SXSW混合實境單元評審團特別獎:AI互動電影裝置《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
- 英國最偉大畫家威廉.透納特展台北登場!認識啟發莫內的光影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