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藝術

2025 Camping Asia 舞臺上的女性世界|獨家專訪波蘭編舞家Ola Maciejewska:「舞蹈就像動態的雕塑。」

第三屆 Camping Asia 為期12天的活動已順利落幕。《美麗佳人》特別聚焦女性觀點,透過舞蹈與戲劇,打開生命的視野。

採訪撰文/涂千曼 官方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2025 Camping Asia 舞臺上的女性世界|獨家專訪波蘭編舞家Ola Maciejewska:「舞蹈就像動態的雕塑。」

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法國國家舞蹈中心與香奈兒品牌共同合作的第三屆 Camping Asia 已順利落幕。今年除了為學生打造為期12天的沉浸式營隊,更開放大眾也能參與的多場演出節目、論壇、影展與大堂課。國際藝術家們匯集於此,交流對科技、環境、心靈與身分政治等課題的創作實踐。《美麗佳人》特別聚焦女性觀點,透過舞蹈與戲劇,打開生命的視野。

《洛伊.富勒:研究一下》(Loïe Fuller: Research),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洛伊.富勒:研究一下》(Loïe Fuller: Research),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在時尚與造型領域,回望或致敬歷史是常見的事。現居法國的波蘭裔編舞家歐拉.瑪齊耶斯嘉(Ola Maciejewska)也喜歡思考已實際存在的事物,並與之對話。

今年為 Camping Asia 帶來工作坊、公開論壇與演出作品《洛伊.富勒:研究一下》(Loïe Fuller: Research),歐拉說:「我正在研究的『蛇形舞』是洛伊.富勒發明的,但它在舞蹈史中漸漸被遺忘了。這也是為什麼我覺得有趣──歷史或過往不一定代表老舊,是我們觀看的方式讓它不同。」

歐拉.瑪齊耶斯嘉(Ola Maciejewska),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歐拉.瑪齊耶斯嘉(Ola Maciejewska),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我們從未單獨存在──波蘭編舞家歐拉.瑪齊耶斯嘉


洛伊.富勒是誰?讓舞蹈成為動態雕塑

「富勒不僅僅是一位舞者,他創造了光源與劇場環境。」歐拉描述,在1879年愛迪生改良發明燈泡後,身為女性的富勒,可說是劇場史上首位投入實驗的燈光設計師。「早期的舞臺就像黑白電視一樣。今日劇院舞臺的彩色照明,那種光濾片就是富勒發明的。他還發明了特別的美術設計,舞者穿著加上支撐結構的布料,能夠呈現蛇形或花形。」

Portrait of Fuller by Frederick Glasier, 1902|via wiki: Loie_Fuller
Portrait of Fuller by Frederick Glasier, 1902|via wiki: Loie_Fuller

Fuller at the Folies Bergère, poster by PAL (Jean de Paléologue)|via wiki: Loie_Fuller
Fuller at the Folies Bergère, poster by PAL (Jean de Paléologue)|via wiki: Loie_Fuller

「想像一下,舞臺上有美麗的景觀、身穿白色布料的人。動作時布料的形體,讓舞蹈就像動態的雕塑,而不同的光線為舞裙上色,讓人看見火焰或花朵的幻象。」歐拉形容那宛如生態箱或水族箱,色光、音樂、場景,讓整個空間成了生動的模擬環境。「我們從來不是在一個空房間裡,我們被許多事物包圍。我對富勒感興趣的是,在舞臺上不只看見身體的移動,還有身體與物件,以及物件彼此之間的關係。」

動作時布料的形體,讓舞蹈就像動態的雕塑。──Ola Maciejewska

歐拉以自己在2011年完成的獨舞作品《洛伊.富勒:研究一下》為起點,陸續與多位舞者合作,擴展出《Bombyx Mori》(在拉丁語中意指「蠶」,呼應早期裙裝由蠶絲製成,沒有蠶就沒有富勒的舞)、《Ongoing》(將於2016年登場)等新作品。時間,帶來身體的演變。舞者們與這些舞蹈一起成長,也共享彼此不同的經驗,從「什麼是洛伊.富勒」的歷史與理論探究,走向更個人、親密的實踐。這次 Camping Asia,由固定合作的男性舞者 Jean Lesca 演出作品,讓人好奇,歐拉是如何將研究傳遞給其他舞者,並保留作品的核心?「我很喜歡這個問題,也許『傳遞』本身就是保存的方式。其實是觀眾在保存作品。要演出,觀眾看了、記住了,作品才會繼續活下去。」如同新作名稱《Ongoing》,他一直嘗試往前,並將持續下去。

《洛伊.富勒:研究一下》(Loïe Fuller: Research),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洛伊.富勒:研究一下》(Loïe Fuller: Research),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臺灣山林的體感經驗與啟發

這是歐拉第三次來臺灣。他曾在臺中國家歌劇院發展作品《Dance Concert》,也曾途經施工時就很驚人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對臺灣為表演藝術創造的空間,留下深刻印象。「我在亞洲一些地方工作過,而臺灣是我最喜歡的地方。這裡的人聰明、有效率又不失人性的敏感。與臺灣合作的品質一直讓我很愉快。」

上次來臺灣,歐拉與朋友一起沿著中央山脈,在山區搭巴士、步行與住宿,幾乎待了一個月。「那時真的在很高的地方,我一生中未曾望見那麼遠的視野,前方的山一層一層展開,美得不可思議。臺灣的森林是濕潤的。我一直很在乎身體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自然這個概念,在那次旅程後變得非常重要。它讓我確信,那就是我該走的方向。不只是一次旅行,而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靈魂的一部分。」後來他運用真實的冰塊作為展演媒介,也有作品直接在戶外演出。身體真的處在某個地景裡,與自然環境的連結,逐漸成為歐拉創作的主軸之一。

歐拉.瑪齊耶斯嘉(Ola Maciejewska)Camping Asia 工作坊,Photo by 蔡耀徵
歐拉.瑪齊耶斯嘉(Ola Maciejewska)Camping Asia 工作坊,Photo by 蔡耀徵

歐拉.瑪齊耶斯嘉(Ola Maciejewska)Camping Asia 工作坊,©TPAC Photo by 古佳立
歐拉.瑪齊耶斯嘉(Ola Maciejewska)Camping Asia 工作坊,©TPAC Photo by 古佳立

歐拉.瑪齊耶斯嘉(Ola Maciejewska)Camping Asia 工作坊,©TPAC Photo by 古佳立
歐拉.瑪齊耶斯嘉(Ola Maciejewska)Camping Asia 工作坊,©TPAC Photo by 古佳立

歐拉.瑪齊耶斯嘉(Ola Maciejewska)Camping Asia 工作坊,©TPAC Photo by 古佳立
歐拉.瑪齊耶斯嘉(Ola Maciejewska)Camping Asia 工作坊,©TPAC Photo by 古佳立


理想的社群由自己開始

關於女性在舞臺上突破男性凝視,自我表達的可能?歐拉回應道:「我非常喜歡洛伊.富勒。他是美國人,後來搬到法國生活。19世紀末的法國正是女性開始為自己的生活權利奮鬥的時代,女性主義第一波浪潮,要爭取擁有銀行帳戶、投票權、工作權等。而富勒為了創造效果複雜的舞臺,有著大型機械裝置並雇用技術團隊,可以說是那個時代的女性企業家。這對身為年輕女性的我來說非常鼓舞。」

歐拉說,現在的法國女性仍在為薪資差距、育嬰假等問題而努力,藝術機構也依然存在性別比例不均、性騷擾等議題,但他深信女性可以從事真心想做的事。不管外界如何,他從自己的團隊做起,包括男女比例大約各半、同志等多元和諧的組成,也建立遇到不當行為的回報機制,希望維護健康的社群,並擴及整個藝術環境。

《洛伊.富勒:研究一下》(Loïe Fuller: Research),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洛伊.富勒:研究一下》(Loïe Fuller: Research),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洛伊.富勒:研究一下》(Loïe Fuller: Research),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洛伊.富勒:研究一下》(Loïe Fuller: Research),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2025年12月號《美麗佳人》Hot Topic 「舞臺上的女性世界 Women in Light」,〈我們從未單獨存在──波蘭編舞家歐拉.瑪齊耶斯嘉〉

更多波蘭編舞家歐拉.瑪齊耶斯嘉作品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