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閱讀

呼吸困難、心跳加速、無法平息的焦慮感…等恐慌經典症狀,代表你內心長時間承受龐大的壓力,但自己還沒察覺

你也有這些症狀嗎?

Photo /大田出版、IMDB、Pexels

呼吸困難、心跳加速、無法平息的焦慮感…等恐慌經典症狀,代表你內心長時間承受龐大的壓力,但自己還沒察覺

文/腦內探險隊《為什麼總是感到很受傷?》、出版社/大田出版

無法獲得肯定,很哀怨嗎?

光線在通過三稜鏡之後,會色散成幾種不同的有色光。

人的情緒也像通過三稜鏡的光線一樣。

我們因為人際關係遭遇痛苦時,

就會從對方的言語和行為當中,尋找自己受傷的原因。

但其實是我們自己將他人的言語和行為,解讀為一種刺激。

換句話說,這些行為通過情緒的三稜鏡之後,

才會變成特定的有色光進入我們的心。

如果因為別人的幾句話、幾個表情就受到極大的傷害,

那就應該要思考一下我們心中接受刺激的情緒三稜鏡,

會不會有破損或是遭到扭曲。

你的三稜鏡,讓什麼顏色進入你的心呢?

—「腦內探險隊」孫正賢

〔談話室〕無法平息不安

京民第一次來門診的時候,我還以為他是百貨公司男性服飾賣場的假人模特兒。

抹了髮蠟,整齊後梳的頭髮,穿著看起來十分舒適的灰色襯衫,上頭印有藏青色的條紋,還有一條九分褲……整個人打扮得很完美!我是天氣冷就多穿一件,天氣熱的時候,就穿著不會過度引人注目的輕便服裝,對打扮不太在意的類型。而他這樣從頭到腳精心打扮的人,對我來說真的很陌生,難道是從事大眾藝術還是演講的人嗎?說不定是經常需要簡報的新創業者喔!總之,我以為他的工作經常需要跟人接觸。雖然用第一印象來判斷一個人是有點失禮,但在精神科會談初期,從個案的「外型看到的一切」會成為很重要的資訊。

尤其是第一次見到個案時的穿著、手勢,都需要注意且深入觀察,京民實在打扮得太好,所以我也花了更多時間觀察他。

京民從扁扁的手提包中,拿出一張白紙。那是鑑定書:

此個案兩個月前恐慌第一次發作,此後便持續有預期性焦慮,需要額外的精神評估。

鑑定書提到的「恐慌發作」「預期性焦慮」吸引了我的注意。預期性焦慮是遭遇一次壞事之後,便一直擔心,害怕那件事會再度發生的焦慮症狀,是恐慌症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個案身上常見的問題。

「你曾經恐慌發作啊?」

「對,那是兩個月前的事,之後就一直覺得很焦慮。因為不知道恐慌的原因,所以一直無法平息不知何時會復發的焦慮,這徹底影響我的日常生活。」

最近開始有很多人自我診斷,認為自己罹患了恐慌症,再跑到醫院求診。這是因為藝人們偶爾會在電視上提及自己罹患恐慌症,而使這種疾病廣為人知。

也因為這樣,一般人對精神疾病的認知開始不再那麼負面,但其實到醫院求診的人當中,大多數人並不是真正的恐慌症。「恐慌症」成了對未知不安與恐懼的代名詞。雖然還要詳加確認,但京民經歷的症狀似乎是恐慌症沒錯。

▎焦慮感一直無法平息 ▎

「原來如此,你是在怎樣的情況下發作的呢?」

「我跟幾個感情很好的哥哥聚在一起喝酒,一開始有種喉嚨卡到什麼東西的感覺,然後無法呼吸。接著我開始頭暈、冒冷汗,感覺再這樣下去很快就會死,所以我非常焦慮,全身發冷、手腳不停顫抖,心臟劇烈跳動,就像要暈過去一樣,真的這輩子沒遇過這種事情。」

可能是因為回想起當時的不安與恐懼,他原本就已經很白的臉又更加蒼白。

「應該很痛苦吧,後來你怎麼做了?」

「我本想不動聲色,但可能是太明顯了,所以大家都問我怎麼了,一直很擔心。我實在想不起來當時回答了什麼,最後就去掛了急診。醫院說需要確認是不是甲狀腺還是心臟異常的問題,就要我抽血檢驗,還另外照了心電圖,但都沒有什麼問題。」

「這麼痛苦的情況持續了多久?」

「那個痛苦到讓我神智不清的狀況,其實在到急診室之前就已經緩和下來了。我覺得自己好像痛苦了一個小時,但哥哥們說實際上大約十五分鐘左右。」

呼吸困難、心跳加速,還伴隨著感覺自己就要死亡的焦慮感,京民描述的是典型的恐慌發作。只要遭受過度壓力,或累積了身體難以承受的疲勞,就有可能發生這種問題,只要立刻針對症狀進行治療,並適當休息就會好轉,通常不會造成太大的問題。但有時候可能是因為不明的內在原因以恐慌的形式出現,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恐慌就可能一再復發,或轉變為其他症狀。這麼一來,就得找出根本的原因才能解決問題,但現在很難確定京民的恐慌發作,究竟是屬於哪一種情況。

「急診室那邊說我的身體沒什麼特別的問題,要我到精神科看門診,然後還幫我掛了號。」

「所以你有在那邊接受診斷嘍?」

「對,有在那邊接受診斷。」

他的眉頭微微地皺了起來,回答中透露著一絲不快。

「他們只是問了我幾句話,就說我好像是恐慌發作,開了藥給我。說最近有很多我這個年紀的人發生類似的症狀,吃藥就不會復發……」

「原來如此,那服了藥之後情況還是沒有好轉嗎?」

「不,吃了藥之後就沒有再出現類似症狀,看來應該是有效。」

我歪著頭不解地想,既然如此為何要特地轉診,這時京民很快又接著開口說:

「吃了藥馬上就會好轉,但還是有吃了藥卻無法平息的不安。那天是氣氛非常輕鬆的場合,我跟幾個很久不見的哥哥們聚會,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如果不知道原因,我就一直覺得好像遲早會再發生同樣的情況。我說了我的煩惱,急診室那邊就建議我另外接受精神分析。」

「原來如此,但我們很難找出真正使你經歷恐慌的原因。所以我們通常只能把焦點擺在控制、治療現在出現的症狀。這種『表面上的治療』可說是相當有效。」

「對,這部分我有聽急診醫生說了。」

京民點點頭,但他的表情還是告訴我這對他來說並不重要。我想比起短期的處方,他更想知道自己內心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通常是這樣沒錯,但有時候也會遇到在會談的過程中,發現什麼連你自己都不知道的原因。那要不要我們一起來看看是什麼原因?」

我提議不如試著進行精神分析會談,他的表情反而變得比較開朗,於是我便開始詢問關於恐慌發作的更多細節。

▎觸動內心的究竟是什麼挫折與打擊? ▎

「當時你是否過度飲酒呢?」

「雖然是在酒席上發作,但那是在我都還沒喝完一杯啤酒時發生的事,並不是我太勉強自己或太疲憊。我也沒有喝很多咖啡,那幾天也沒有飲酒過度,也沒有吃什麼營養品或補品。」

我才問一個問題,他就給了我很詳細的回答,顯然是已經做過功課才來的。最近大多數的個案,都會事先調查過自己的狀況才來看診。尤其是像京民這種年輕人,會透過網路搜尋自己懷疑的病症,深入了解之後才到醫院就診。問題是,網路上的資訊實在太多,並非全都正確,甚至有許多內容十分偏頗。

「好,我知道了。剛才你說的是很常見的原因。如果那幾天都睡不好、過度熬夜導致身體極度疲勞,或是處在緊張的狀態下,都有可能發生,也可能是喝太多酒或咖啡造成的。但你剛剛說這些條件都不符合對吧?那有沒有發生什麼讓你心裡很有壓力,或感覺到焦慮的情況呢?」

「沒什麼特別的。幾天前我在面試最後一關的時候被刷掉,落榜這種事情已經經歷很多次了……所以幾個兄弟才說要見個面安慰我一下。」

他的語氣十分平靜,而我也盡量地掩飾自己驚訝的感受,在病歷上頭寫下「準備就業↓最終面試」,然後又打上一個問號。跟我推測他是需要與人接觸的專業人士形象相去甚遠。多次重複經歷同一事件,有時候會讓人變得麻木,有些則會使人更加敏感,就業面試落榜越多次,難道不是會更讓人感到有壓力嗎?既然已經到了最終面試階段,那應該有很大的期待才對,但他卻說已經好幾次這樣,他也不太在意,而且臉上也帶著真的不當一回事的表情。

「那你試著描述一下跟當天有關的事情好了,不是恐慌發作之前的事情也沒關係,想到什麼就說什麼。」

靜靜回憶的京民,突然露出緊張的神色。

「嗯……我想起一件事。白天我跟那群兄弟當中最要好的一個哥哥先碰了面,分享很多跟就業有關的事,聽他碎唸了一下。他說最近就業市場很競爭,要我稍微放低自己的標準,還問我說上一份工作明明不錯,為什麼要辭職?說我前年進到一間比較小的公司,待了半年左右就離職!接著準備就業,現在應該要考量現實……」

他清了清喉嚨繼續說:

「他說的話跟當時的狀況讓我有點在意,適合我的現實選擇究竟是什麼?從他的角度來看,適合我的公司難道就只是那個程度的公司而已嗎?但傍晚見面的時候,其他幾個哥哥也都說要我放低標準。即使沒辦法進大企業工作,人生也不會怎麼樣。當白天那位先跟我碰面的哥哥說『不要太勉強』的時候,我開始在想難道我也得放棄他們了嗎?就從那之後開始喘不過氣跟冒冷汗。」

聽他說話的過程中,我一直很冷靜地點頭,但他所說的這段話,很難看成是恐慌的原因。或許他自己沒有意識到,但在最終面試被刷掉這件事,確實帶給他打擊和挫折。

雖然哥哥們那些讓他傷心的話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這並非全部的原因。只能說京民對哥哥們給的建議非常敏感,但那究竟觸動了他內心的什麼,才會促使他恐慌發作?正當我陷入思緒當中時,京民那望著我的不安神色讓我瞬間回神。

▎我內心壓抑的想法和感受 ▎

「我自己說出來也覺得這件事很怪。」

「沒有人能夠百分之百了解自己的想法與行為。內心的某些情緒或想法,會對言語和行為造成很大的影響,但有很多人一開始不知道原因,一直到後來才真相大白,甚至也有很多人一輩子沒發現自己心中的某些感受。就我看來,那天跟哥哥們發生的其他事,或許間接或直接地讓你恐慌發作,且持續感到不安。或許是你一直壓抑自己內心的想法、感受,受到刺激之後才突然爆發出來。」

「我內心被壓抑的想法和感受嗎?該怎麼做才能知道那是什麼?」

京民整個上半身向前傾,焦急地詢問方法。

「方法就是跟我一起回顧一下以前和最近的經歷、當時的感受與想法,這麼一來就能慢慢了解你內心的不安究竟是什麼,或許也能找到不再恐慌發作的方法。不要太著急,慢慢來吧,定期進行會談你覺得怎麼樣呢?」

京民毫不猶豫地答應,他表現出自己是真的想這麼做,以及想找出為何會恐慌發作的堅定意志。

[恐慌]

當不安的大浪席捲了我

恐慌發作是突如其來的強烈恐懼、呼吸困難、顫抖、心悸、冒冷汗等同時出現的急性症狀。經歷恐慌發作的瞬間,會像是發瘋一樣無法控制自己,或是讓人有一種即將死亡的感覺,症狀前後會出現腹痛、頭痛、胸悶等具體的生理現象。「發作」這個用詞聽起來很恐怖、很危險,但英文其實是「Panic Attack」,因為是突然出現的症狀,所以翻譯成「發作」。健康的人在非常疲憊的狀態下,或過度飲酒隔天都可能經歷恐慌發作,算是很常見的症狀,據說每十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有這種經歷。

恐慌發作短則數秒到幾分鐘,最長可以持續二十至三十分鐘,症狀才慢慢消失。但對當事人來說,那段時間「彷彿長到永遠不會結束」,就像京民說感覺起來好像比實際的時間更久。

恐慌發作並不會直接對身體造成危害或損傷,因為這是一種基於心理因素而突然發生的焦慮現象。但因為有可能引發其他問題,所以第一次恐慌發作之後,建議還是到醫院做個檢查比較好。舉例來說,心律不整或甲狀腺功能亢進,就很有可能引發類似恐慌發作的症狀。所以必須像京民這樣,到醫院接受血液檢查和心電圖掃描。如果在這些檢查中發現異常,那只要經過適當的治療,症狀就會跟著緩和。

如果沒有其他身體因素導致恐慌發作,後遺症卻持續超過一個月,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的話,就會診斷為焦慮症。後遺症包括擔心恐慌再次發作的害怕心理(預期性焦慮)、避免前往與恐慌有關的地點(逃避行為)等。治療焦慮症較有效的方法,包括透過想法與行為的訓練防止焦慮復發的認知行為治療,以及開立抗憂鬱藥、抗焦慮藥等。

所以有很多人接受短期治療,症狀就會好轉,尤其是認知行為治療當中,會重複練習感到恐慌時使用的「漸進式肌肉鬆弛法」,這個方法非常有效,若持續感到焦慮,建議可以透過治療學習這個方法。

但對有些人來說,恐慌發作很可能只是未知的心理問題。反覆的恐慌發作,很可能是因為近來內心承受龐大的壓力,或長時間承受巨大壓力,但自己卻還沒有察覺這些內心衝突所致。經歷過一次恐慌發作後,就立刻開始接受精神分析的京民,算是比較特殊的個案。但如果莫名原因的恐慌發作不斷持續,那麼我們最好還是透過精神分析會談,來了解看看究竟是不是內心遇到什麼難以承受的痛苦,在對你發出警訊。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