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閱讀

「內向人」朋友不多,但關係卻很深入,不喜歡跟陌生人見面,也不維繫只講場面話的膚淺關係。

在出社會後,你真的了解自己嗎?熱銷380萬冊的「話題作家」南仁淑用新書《其實,我是個內向的人:面對人際關係,隱藏的是不安的自己》,帶讀者認清真實的自己。

Photo/今生是第一次 First Life、大田出版

「內向人」朋友不多,但關係卻很深入,不喜歡跟陌生人見面,也不維繫只講場面話的膚淺關係。

文/南仁淑《其實,我是個內向的人:面對人際關係,隱藏的是不安的自己》、出版社/大田出版

與人來往,數量不多但想深入交往

我讀了自己十六歲寫的日記,一邊讀一邊覺得當時生活圈超小的我,還真是有些亂七八糟的煩惱,但另一方面也有一些讓我特別在意的部分。日記中的我,曾以聖誕節為藉口,對著自己根本不覺得存在於這世界上的聖誕老人,許了一大堆願望。願望長到寫滿一整面,但內容其實都在講同一件事,那就是希望能交到一個真正的朋友。

我當時不是沒朋友,也不曾因為太內向而完全沒朋友,我會跟比較能相處的人來往,但那樣的關係好像也不符合我的天性。

我想要有一個彼此之間沒有祕密,包容、理解我這個人的存在,在各方面都跟我很合的朋友,希望有一個友情能夠維持到永遠的朋友。但到了這個年紀,我覺得這種想法可能比希望有位帥氣的王子,騎著白馬出現還要更沒良心。

其實在小說或連續劇裡面,真正最超現實的並不是把人生交付給不起眼女主角的完美男主角,而是主角的朋友。主角的朋友大多都是從小就跟主角認識,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陪伴主角共同面對,可以很快理解主角的狀況,兩人的關係完全建立在信賴上,幾乎不可能產生誤會,就算有誤會也會很快解開。礙於篇幅的關係,故事無法去描述朋友這個角色的複雜心理,所以才會出現這種情況,但身為觀眾的我們,卻在下意識中認為朋友就應該要是這樣子的存在。

內向者喜歡的人際關係,就跟浪漫愛情喜劇中主角的朋友一樣,只跟幾個人有聯絡,交友圈不大但關係卻很深入。不喜歡跟陌生人見面,也不覺得有必要去維繫不太親近、不太會說內心話的膚淺關係。只跟最親近的幾個人保持聯絡,希望這段友誼具排他性,只能自己獨享,人物關係圖不能太複雜,這樣才適合一對一來往。

像有許多不同個性的朋友出場的成長連續劇,絕對不是內向者會偏好的友誼模式。內向者雖然會憧憬看起來很有趣的交友圈,但只要身在其中,還是會創造能讓自己更專注投入的人際關係。

外向者可以同時跟很多人維持關係,是因為他們並不期待這段關係能夠長久且深入。雖然他們似乎能輕易敞開心門,也可以毫無保留地接近他人,但他們並不想深入對方的世界。他們只把重點放在跟人來往時所共享的時光,並滿足於這樣淺嘗則止的關係。所以遇到希望關係能夠更進一步的人,要求他們也必須付出同等程度的心力,想要獨占這段關係的時候,外向者就會感到慌張不已。

隨著時間的過去,我發現無論是屬於哪一種人,太過執著於自己天生的個性,不願意做出一些妥協,都不是成熟大人該有的行為。

進化心理學提到,友情是代替忙於生計的父母,在同齡的群體之間發展出來的東西。青春期之所以會覺得朋友跟生命一樣重要,就是因為這確實左右了我們在遙遠的未來能否存活下來。

換句話說,過度執著朋友關係,其實也代表內心還無法離開幼年期的意思。無論是依舊對深刻的人際關係非常執著,還是會投注太多時間跟眾多的他人往來,都表示內心還沒長大。當關係無法變得像大人那樣成熟的時候,有些人會乾脆放棄,切斷所有已經熟悉的人際關係,整個重新來過。

當我不再是一個內向的十五歲少女,人際關係開始往外擴張的同時,即使不再依靠當年對聖誕老人許下的願望,我也能夠透過關係享受自己想要擁有的事物,其實就只是跨出一步,走到那條線之外而已。

如果來往的人很少、接觸的世界太過狹窄,那就會對身邊有限人際關係的動向過於敏感,一點小事也會讓你感到難過,稍微的疏忽也會令你坐立難安。雖然應該要配合狀況來改變自己的活動範圍,但稍一不小心就會跟朋友形同陌路的思維,實在無益於我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試著換個想法,去接受即使無法認同對方的一切,但只要跟對方在一起的時候開心就好的態度吧。

這麼一來你會發現,即使是和自己個性截然不同的外向者,也可以成為很不錯的朋友。你會發現他們雖然不是你的同類,卻能屢屢帶給你驚奇。他們不斷朝外界散發的那股能量,偶爾也會推著我前往大海的另一端去旅行呢。

如果遇到人際關係的課題時,那就回去想想過去自己學到的東西吧。

千萬不要忘記,優先順序應該是我、家人,接下來才是朋友。你雖然敞開心胸,但對方允許你了解他到哪裡,你就只能深入到那裡。

千萬不要硬是邀請別人走進你的人生。不要只依靠過度親密的一、兩段關係。不要期待對方對你付出太多,人生原本就是孤單的。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