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深度聚焦

刺青的故事Tribute Ink:皇家英國軍團服役軍人們的紋身記憶

顯目的刺青很難不令人多望兩眼,有些為了張牙舞爪的威嚇,有些是精心雕琢的符碼。然而在英國皇家軍團中,紋身卻像這些服役人員的共通語言,無聲地在肌膚上演說著生命故事。

編輯翻譯/劉哲學 撰文/Nicola Moyne 攝影/Charlie Clift 圖片提供/The Royal British Legion

刺青的故事Tribute Ink:皇家英國軍團服役軍人們的紋身記憶

在刺青愈來愈主流的當代,這種身體藝術可以說是自我表達的同義詞,提供另一種更私密、清晰的方式描述生命事件。以刺青作為自我認同的印記,在軍事人員中更是悠久的傳統。在皇家英國軍團(The Royal British Legion)發起的這一系列「Tribute Ink」紀錄中,這幾位服役軍人為我們分享身上的刺青故事。


Tash Kenny,25歲,英國皇家空軍

「如同其它藝術形式,刺青在陷入膠著困境時,帶給我希望。」空軍中尉 Kenny 因為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空戰火力的重要性,燃起從軍的熱情,手臂的噴火戰鬥機(Spitfire)刺青象徵加入軍隊的緣由。手臂上還有一句拉丁文刺青「per ardua ad astra」,意思是:越過逆境,直抵星際。這是皇家空軍的座右銘,在工作、私人層面,都對 Kenny 有很大的鼓舞作用。她用噴火戰鬥機象徵過去,契努克直升機(Chinook)代表未來,對她而言,這些是報效國家的驕傲印記。


Mick Taylor,49歲,英國皇家空軍

戰徽、罌粟花、指向十一點鐘的手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停戰日」的生效時間),以及「湯米士兵」肖像(一戰時用來泛指英方士兵),空軍中士 Taylor 的刺青充滿傳統的戰爭相關意涵。「我刺青的動機向來是為了紀念,」他解釋,「有些代表被遺忘的衝突,例如英國在蘇丹的戰事;有些則是與我切身相關,像是在北愛爾蘭的武裝行動,這些刺青,都是我向為國服務士兵們的致敬與感謝。」


Josh Pickman,27歲,皇家陸軍醫療部隊

身為受過格鬥訓練的軍隊醫生,Pickman 來自軍人世家,他的兩位曾祖父都親身參與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我最重要的一個刺青,是埃塞克斯軍團的帽徽,因為這是我出生的地區,家人都曾在此服役。」Pickman 用手臂上的刺青來紀念兩位親人的經歷,其中一位曾祖父曾在北非遭遇轟炸,是全隊裡唯一的生還者,身體裡因此終生留有未取出的彈片。他對曾祖父的印象,就是表演把磁鐵吸在身上以及述說作戰故事。


Michael Bell,29歲,皇家海軍

「這好像是水手們約定俗成的默契,我也熱愛蒐集刺青。」皇家海軍首席潛水員 Bell 說道。他在兩手大拇指以外的八個指節,紋上「bomb frog」字樣,這是海軍潛水員的暱稱,大多數潛水員也都會刺上這個稱號。他笑說終極目標就是像那些老派水手,全身刺滿綠墨。Bell 希望透過展示自己的刺青,讓大家注意到軍事人員的貢獻犧牲:「我相信刺青是一種開啟對話的現代方式。」



Dani Cummings,29歲,皇家海軍

Cummings 在阿富汗度過21歲生日,那時她決定紋上燕子和船錨。這兩樣刺青在海軍有著悠久意義,前者代表不論離家多遠終能歸返,後者意指浪濤中的穩定力量。對 Cummings 而言,這股穩定力量更延伸代表家人。她的身側還刺了一句英文諺語:「靜海造不出好水手」,這是一次在中東巴林失敗的部署經驗後,決定為自己刺下的鼓勵,提醒著她每一次面對不如預期的結果,都是朝著更好的自己進一步。


Abby Winchester,39歲,英國皇家空軍

Winchester 是空軍部隊裡的技師兼指導員,綽號「機器」的她熱愛運動,尤其是攀岩與單車。右肩上紋著部隊編號,因 為這是獨一無二,象徵一生的志願歸屬。「身體藝術代表著你是誰,我和刺青師設計了一個足以代表自己從軍力量、決心與 驕傲的圖騰。」過去手部受過傷的關係,Winchester 並未在結束學業後直接從軍,反而當過一陣子廚師,27歲才決定追求理想,加入部隊。她坦言戴著這些刺青在身上,讓她更有自信。


Chris Warner,36歲,皇家海軍 

我用紋身記錄生命,每一個都提醒著我經歷過的艱困時光,並且對參與其中的事件與人物致意」皇家海軍工程技師 Warner 同樣有著渾身刺青,從常見的燕子、船錨,到女兒的名字 Esmae,這些紋身幫助他調整日常心理,「或許過了不太順的一天,但這些會提醒我曾遭遇過更壞的時刻,以及還擁有著值得珍惜的美好事物。」

「我們做過的犧牲,或大或小,都會成為定義我們的元素。這是為什麼幾世紀以來,各軍種的士兵們,都選擇用刺青來永久記憶這些經歷。」皇家英國軍團負責這一系列《Tribute Ink》紀錄的Alexander Owen 說道,希望藉由這項計畫娓娓道來這些紋植於肌膚之上的故事,讓大眾更深入理解從軍人員身體辛勞與私語。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