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深度聚焦

隱形的流浪:看見女性無家者。她們為什麼在街頭生活?

你是不是,也曾加快腳步走過車站、公園、或地下道邊緣、那一張張散落在紙箱上模糊的臉?你可曾留意過,裡面有多少個「她」?在街頭,女性無家者是相對隱形的一群人,生存也更為弱勢。

採訪撰文/林侑青 攝影/詹朝智、Jessie Ho

隱形的流浪:看見女性無家者。她們為什麼在街頭生活?

週六下午三點,12名年輕男女聚集在萬華一處舊大樓的地下室,最小的是17歲高中生,其他多半是大學生和上班族。素昧平生的他們,挽起袖子淘米煮飯,清洗長相有點NG的蔬果,有人拿起平常不太熟的菜刀,生澀地把菜切成主廚要的形狀,有人拿起鍋鏟,困惑地跟看起來沒熟的肉絲和青椒奮戰。今天的菜單還有:大白菜炒豆皮。滷紅白蘿蔔。木耳炒甜豆。以及臨時加碼的蔥花炒蛋。六點多,帶著約70個熱騰騰的便當和洗淨裝袋的水果,一群人浩浩蕩蕩搭公車前往台北車站。

2020年2月份的石頭湯,參與者年紀最小的是17歲的高中生。
2020年2月份的石頭湯,參與者年紀最小的是17歲的高中生。

東門。西門。南門。北門。他們分批走近或大或小的紙箱堡壘,蹲低身體,問出:「大哥大姐,你們吃過了嗎?」人吃飯的時候最放鬆,偶爾也能聊上幾句。大姐叮嚀最近肺炎你們要記得戴口罩。隔壁大哥無聲晃過來,緊盯難得出現的香蕉。

這是「人生百味」協會舉辦的「石頭湯計畫」。那一刻,大概是許多人生平與街友最近的距離,也才有機會看清楚那一張張原本也有名字的臉。

一步步掉落街頭的人

這些流落街頭的人,政府部門及法律條文慣稱「遊民」,NGO組織傾向用「街友」,2016年芒草心慈善協會提出「無家者」這個更中性的稱謂。從「有家」到「無家」的過程往往是漸進的,他們或許一度擁有居所(儘管很多生活條件不佳);一旦失去後便進入短期不穩定住宿狀態(借住網咖、麥當勞、朋友家等),或是安置在庇護所或收容中心;最後一步,才是露宿街頭。

跟據內政部2013年的調查報告,「無家者」有76%集中在五都(以台北數量最多),平均年齡52歲,72%教育程度國中及以下,將近七成從事非典型工作(工地粗工、舉牌、派報、出陣頭、資源回收、清潔等),平均月薪5,425元。因為產業變遷、年老、身心疾病或物質成癮,讓這群人成為勞動市場的弱勢,加上身邊支援系統薄弱,便一步步落入難以跳脫的循環:貧窮所以無法租屋,沒有固定居所導致難以獲得穩定工作。在芒草心慈善協會負責遊民外展的社工佳庭說,「遊民會變成遊民,你可以想像是從一個小雪球從山上慢慢越滾越大掉下來,要改變那個生命的動能跟慣性,很困難。」

流浪「漢」之外的隱性存在

根據調查報告,無家者的男女比例約為9:1。全台聚集最多無家者的地方是台北市,因為工作機會較多,福利也較好,他們多半露宿在艋舺公園、台北車站、二二八公園、西門町一帶。根據北市社會局統計,截至108年止,無家者人數共計645人,其中女性占 97人。

石頭湯計畫負責人盈婕說,「在百味裡面男女的比例也跟街上有點像,所以我們就會特別在意街上的女生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無家者已經是很邊緣的群體了,女性又是邊緣中的邊緣。好比大家捐物資的時候,不會特別想到街上有女生,大姐常拿不到合身的衣服,因為體力比較差,勞動條件上也相對弱勢。」

一開始,他們募集了免洗褲、衛生棉、護手霜等「女性專屬物資」上街,但也發現街上的大姐更需要的是深度陪伴。2018年,百味開啟了「女性無家者陪伴計畫」,兩、三人一組每週上街拜訪固定的大姐,記錄下18位女性無家者的故事。她們年齡在40至65歲間,18人中至少五人有十年的流浪經驗,也發現30多歲的年輕者露宿者有增多的現象。

性別暴力無所不在

「街頭真的是對女性來說不太友善的地方,」佳庭說,「我服務過一位女性無家者,她原本睡在艋舺公園,渾身尿騷味又髒又臭,這其實是自保的方式,才不會有人半夜想性侵或性騷擾你,真的很可怕,睡一睡會有人解你扣子、壓上來那一種。」

「她們幾乎都有被性騷擾過的經驗,比方說偷摸,或是言語上吃豆腐,或者被問要不要來一炮,給她50塊,這種情形真的非常普遍。除了把自己弄得髒髒臭臭,再來就是剃平頭、打扮得很陽剛,要不然就是找一個比較有權勢的異性來依附,大概不出這三種。」

百味陪伴的大姐也有類似經驗。睡在台北車站的阿秀姐說,曾經夜半醒來發現紙板四周被撒滿菸灰。阿華姐曾不斷被房東性騷擾,要求發生性關係,還用鑰匙進她房間亂翻,她流浪到艋舺公園露宿,房東還追來威脅討房租。

洗澡、上廁所等生理上的不便,以及人身安全受到威脅,往往讓女性無家者長期處於高度緊繃、焦慮的精神狀態。睡眠品質不好又影響體力,變得更難找到工作,也缺少願意互動的對象,支持系統便越趨薄弱,約有六成的女性無家者精神狀況不穩定。

台中的「撒瑪黎雅婦女關懷協會」,是全台唯一專門服務女性街友的協會,於2015年啟用安心家園。隨著越來越多女性無家者被看見,2019年人生百味籌辦「重修舊好」女性無家者友善空間,提供用餐、洗澡、住宿,甚至以工代賑。2019 年底芒草心與台塑企業籌辦女性收容據點「潭馨園」,目前已經媒合一位大姐入住。

不是離家流浪;流浪,是因為沒有家

除了硬體資源,在街頭生存的女子還需要什麼?或許,該先問的是,為什麼她們會到街頭流浪?65歲的徐大姐,從小被繼母虐待,19歲時父親將她嫁給年紀大一輪的丈夫。丈夫不孕,領養一子,兒子染毒,被丈夫和兒子家暴的她決定露宿街頭。60多歲的林阿嬤年輕時當會計,50多歲時因為媽媽罹癌,辭掉工作全心看護。媽媽辭世後,她也燒光積蓄,兄弟姐妹不願支持她,年紀大了找工作困難,只好開始流浪,在東三門靠乞討維生。

阿秀姐從小在農田和紡織、製鞋工廠做盡苦工,因丈夫外遇分居,夫家卻灌輸兒子「是媽媽不要你」阻擋母子聯絡。儘管她有居所,寧願每天拖著行李到車站露宿,免得孤孤單單胡思亂想。盈婕問過阿秀姐,後世人如果可以選,要當男生還女生?阿秀姐說,「我要做查埔,任務卡單純,就是每日打拼賺錢,娶某養一個家,我們做查某如果嫁得不好被拋棄,再拖個小孩,比查埔人還辛苦。」

大姐們這般傳統的中高齡女性,往往被教育成女人就該為「家庭」犧牲:她們被要求當負擔家計的女兒、當逆來順受的妻子、扛起養兒育女及照護雙親的責任。她們在毫無選擇下為家庭負責,卻無法確保家庭能為她們的生活負責。當她們從家庭脫落,便容易失去生活甚至生命的重心,只能獨自反芻過往家庭帶來的傷害委屈和遺憾怨懟。

溫柔灌溉,長出對明日的想像

「大家缺的是動力。」人生百味在女性無家者陪伴計畫中發現,「所謂缺乏動力,並非街上的人生性懶散—相反的,這裡許多人勞動了大半輩子,為家庭、為生活,最終卻還是敵不過種種未知變卦,一路來到了街上。曾經好努力,卻還是掉了下來,要怎麼做才能重新振作,再出發呢?」

免費抓龍服務/人生百味提供。
免費抓龍服務/人生百味提供。

盈婕分享一開始接觸小花姐的經驗,「她常常說覺得自己快死了,講話會時空錯亂,什麼事情都不想關心,我們透過各式各樣的方法,找不到任何她感興趣的東西。」但她們還是每週到台北車站找小花姐。有天,小花姐隨口說小時候愛跟玩伴騎腳踏車,她們就找時間陪她騎 Ubike 兜風。小花姐嫌自己又老又醜,說某次想染頭髮結果買成綠色染劑。她們就一起去藥妝店挑顏色,坐在車站地上染頭髮。「我本來都想說要去死一死了,結果妳們一直來。」卸下心防的小花姐,開始願意參與更多百味的活動。

石頭湯計畫邀請大姐一起做菜/人生百味提供。
石頭湯計畫邀請大姐一起做菜/人生百味提供。

他們邀請大姐一起下廚煮石頭湯。他們辦「寫寫字計畫」,寫情書,寫春聯,寫心愛的歌詞;看著名字有「春」字的大姐一筆一畫寫下「冬」,這是她人生中第二個學會的季節。歡樂的無家者尾牙上,除了有剪髮服務,還可以抓龍,下棋,擦美美的指甲油。

或許,大姐們只是從來不知道,人生還有許許多多可能性。當有人願意以溫柔撐開更多的縫隙,就能長出鮮嫩的盼望,迎來修復的契機,重新認識自己,安頓生命的失落,一片一片把自己拼回來。

寫寫字計畫讓大哥大姐寫下喜歡的字/人生百味提供。
寫寫字計畫讓大哥大姐寫下喜歡的字/人生百味提供。

人蓋起城市,城市應待人溫柔

盈婕說,「無家者要離開流浪其實需要很多努力,要很多的互動跟信任感才能累積那一點點前進。雖然很難馬上看到顯著的效果,但我很喜歡這種感覺。」佳庭也在無家者身上看見,「一直都是同一個人啊!勤奮的、懶惰的、可憐的、充滿心機的,有時候很正向,有時候很低潮。非常努力,但偶爾也會軟爛到無法爬起來。這些乍看互斥的特質,形塑成一個立體的人。正如我們,每個如此普通的人。」

誰說這樣的手不能「水」一下?/人生百味提供。
誰說這樣的手不能「水」一下?/人生百味提供。

那天,阿秀姐說出一句詩,「我們做人像行路,有時平路,有時彎路。」總有不幸運的時候,人會因為疊加的無奈掉落到街頭。被社會排除的無家者,不是「無視」或「驅除」就會變不見的。每一個城市裡,永遠都會有著老老的人,年輕的人,有錢的人,沒有錢的人,有家的人,沒有家的人。

芒草心共同創辦人張憲忠說過,「做的時間一長,有一些大家早就放棄的人,他就是那麼莫名其妙有一天忽然就轉變了。轉變是一瞬間的!我的存在只是不希望他在那個瞬間沒有人可以幫忙他。」或許,如果我們都願意出一點小小的力氣,就能為彼此撐起更大的空間,等待那個契機來臨吧。

【來找無家者玩嘛】

想更認識無家者議題嗎?可以從這些入門活動開始喔!

1. 石頭湯計畫
由「人生百味文化建構協會」(←點入連結瞭解更多)每個月於萬華的「南機拌飯」空間舉辦。也可直接搜尋FB粉絲專頁「石頭湯計畫」,台灣各地類似活動不漏接。

2. 街遊 Hidden Taipei
由「芒草心慈善協會」培訓無家者擔任導覽員,從不同的視角探索台北另一面。可搜尋FB粉絲專頁「街遊」,也有官方網站「街遊」,另有相關活動「真人圖書館」。

3. 浪人食堂
浪人食堂」是由慕哲人社與松山教會在饒河街開設的攤位,雇用無家者工作,賣小吃也賣文創。可搜尋FB粉絲專頁「浪人食堂」獲得最新訊息。

4. 貧窮人的台北
由「向貧窮者學習行動聯盟」發起的大型倡議展覽,每年十月舉辦。

【無家者迷思大破解】

Q:遊民邋遢又不愛洗澡?
大部分無家者看起來就跟普通人一樣,天氣冷也會穿羽絨衣,有人顧行李或有安心的場所也會想洗澡。根據2013年鄭麗珍、林萬億《遊民生活狀況調查研究》,23%無家者每天洗澡,52%無家者每2至7天洗一次澡。(官方每十年會委託學者進行大規模研究,最新調查報告為2013年,下面官方數據來源相同。)

Q:遊民只想靠乞討過生活?
很多乞討者都有家,反而不一定是街友。其實七成的街友都有工作(多半為派報舉牌、資源回收、工地雜工、陣頭、清潔等臨時工)。街友食物的取得方式61%來自機構,45%自行購買,35%路人贈送,只有6%來自乞討。

Q:街友為什麼不去住收容中心?
因為鄰避效應,沒有人願意自己住家旁邊收容街友。於是台北市的遊民收容所蓋在新北市。新北市的遊民收容所蓋在林口和萬里。但街友需要工作,每天清晨台北車站和艋舺公園會有人派工,所以不願意去偏遠的地方,而且僧多粥少的狀況下也不一定能獲得床位。

【看見無家者──好書推薦】

1.《無家者: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李玟萱著,游擊文化。
2. 《你不伸手,他會在這裡躺多久?:一個年輕社工的掙扎與淚水》,李佳庭著,寶瓶文化。
3. 《吾業遊民:一個德國遊民血淚拚搏三十年的街頭人生》,Richard Brox 著,聯經出版。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