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深度聚焦

專訪「鏨工坊」呂燕華:琺瑯是一次美的重生

琺瑯工藝是金工的一種,許多人誤以其為陶瓷,其實是將玻璃粉燒熔在金屬胚上,錘鍊成流光宛轉的器物。呂燕華老師成立的「鏨工坊」,就是台灣琺瑯工藝一色獨特的代表。
專訪「鏨工坊」呂燕華:琺瑯是一次美的重生

會與琺瑯相遇,呂燕華老師說是一個「偶然的機緣」。當時 她在舊金山藝術學院修習純藝術繪畫,某天經過金工教室,發現裡面的學生都在敲敲打打很熱鬧,每個人卻又都很專注在自己的創作世界裡,被彼種氛圍吸引之下,因而選修了金工課。

 

在金工課上接觸到琺瑯這個項目時,並不是一見鍾情的,燕華老師第一印象反而是「好麻煩啊」。琺瑯的製作過程光是備料就花費許多時間,要先將各種顏色進行研磨淘洗,在敲打成形後的金屬胚仔細地上料,接著是進窯燒製、重複疊色再燒製的反覆過程,最後再進行拋光的步驟。


其實每項工藝都是如此,師傅用雙手、投入精神與之共舞,日久生情,情深而「藝重」。

從鏨工坊到 zan design 

「鏨工坊」工作室隱身在南港都會區裡的一處三合院落,低低矮矮的舊式平房裡,擺放琳瑯滿目的各種器具、銅胚、玻璃色料⋯,是燕華老師冶煉出一個個琺瑯藝器的小洞天。1996年學成歸國後,她先體驗了一陣職場生活,同時自己在家中手作金工,直到2003年才感覺時機成熟了,與美國讀書認識的同學王鎮秋老師一起找到這處,將工坊開張。 

鏨工坊正式成立,燕華老師說,其實不過就是「她把她家的工具帶來,我把我家的工具帶來」,沉浸在工藝的創作與研究裡,作品也沒特別想過要賣錢,反而是透過教學開課,將收入拿來增添設備。而後王老師南下任教職,燕華老師則在2012年終於成立品牌「鏨 zan design」,開始將琺瑯創作商品化,參加台灣設計週等國內外展會,讓更多人開始認識琺瑯器,也認識自己的品牌。 

手作是本能 

關於琺瑯,燕華老師這樣形容:「玻璃易碎,金屬堅韌,兩種相反的材質卻不相斥;玻璃要經過高溫熱塑才能成型,金屬要經過千錘百鍊,才能成器,兩者結合成為琺瑯,彷彿各自找到美麗的重生。」這樣的比喻充滿詩意,實作上以鍛敲或鏇壓使金屬胚體成形,燒製時要考量玻璃的熔點、顯色度、膨脹係數等等,都需要藝匠豐富的經驗值,以及對材料特性的完全掌握。 

工坊成立至今近20年,燕華老師一直在這片簡單樸素屋瓦下創作。 當問到她背後的堅持,以及對於進入機器生產時代的看法時,她認為, 雖然工藝的興衰是自然的規律,與人們的生活習慣、文化發展息息相關。但是,「用雙手做出東西,是人的本能,欣賞美的事物也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只要這兩種本能存在,工藝就不會消失。」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