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深度聚焦

【設計說:身體的故事】霧室 黃瑞怡:「心裡的創傷會儲存在身體,身體的疼痛心也會感受到。」

「喚醒內在的寧靜」──霧室設計 黃瑞怡

企劃編輯執行/陳佑瑄、陳純純、劉哲學

【設計說:身體的故事】霧室 黃瑞怡:「心裡的創傷會儲存在身體,身體的疼痛心也會感受到。」

身體,蘊藏著日常裡與自己最密切的情緒、感官之記憶,承載意識並參與生命中的種種經驗。不論外在各異的形貌,每個人都以身體在感受並且設計著生活。《美麗佳人》邀請五位不同領域的女性設計師,以「身體」作為創作出發點,用作品來說身體的故事;同時,也進一步跟她們聊聊關於設計與創作這回事。 


黃瑞怡

2010年與彭禹瑞共同創立霧室,擅長纖細設計語彙,觸發觀者的感官與記憶,以接近透明的距離、安靜卻不失存在感地存在著。 代表作品如《獨情信》、《朝一座生命的山》、「2020台灣燈會台東館海報」。

Marie Claire(以下簡稱M.C.):請分享這次與《美麗佳人》以「身體」為出發點所做的作品、創作概念和過程。 

黃瑞怡(以下簡稱瑞怡):最初在思考「身體」這個主題時,一開始會分成內在與外在,但我發現心裡的創傷會儲存在身體裡,而身體的疼痛其實心也會感受到,這之間並沒有「內」「外」之分。以「喚醒內在的寧靜」為概念,我認為寧靜並非只是無聲與停止,而是一種無邊的空間與能量,能讓情緒與感受,在身與心之間自由的流動轉化。書頁中使用了能折射環境的材質(螢幕所使用的光學增亮膜),打開書時會看見頁面與環境間的狀態,可隨著光與影像自然的流動。

M.C.:啟發你從事設計創作的契機是? 

瑞怡:最初是將對於家人與朋友間的情感,作為畢業製作的創作主題,透過人物攝影、錄製生活、符碼等方式組合呈現,發現影像創作是個向內在探索、對話、療癒的過程。因為喜歡將細膩的情感轉化成視覺,也喜歡藉由視覺表達故事、情感,從這起點開始慢慢的轉向設計的工作。


M.C.:從事設計工作需要的特質是? 

瑞怡:我的工作夥伴重視的是人與人之間體貼心意,因為工作的關係,會接觸到許多不同類型的主題,像是詩集、植物、循環經濟、身體感知等等。在展開新案子時,我會讓身心調適到清空歸零的狀態,以敞開自由的心來聆聽瞭解對方的需求。

發想概念的過程則會將工作結合到生活中,譬如當要製作一本關於山的書時,會到山裡走走,感受山與城市間不同的氛圍,或是看看以山為主題的電影、攝影集、書等等,將自己的頻率調整到與山接近。


M.C.:為什麼設計創作是重要的? 

瑞怡:設計是達成目的的方法,這是一份圍繞著「人」的工作,其中重要的是在建立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樑。因為與人有關,所以要傳遞的訊息可能相當複雜,而「設計」涵蓋著從梳理的過程開始,找出核心價值、瞭解受眾、將訊息轉化成視覺,以合適的方式將訊息傳遞出去。


M.C.:希望作品對觀眾帶來什麼影響? 

瑞怡:希望作品能創造新價值,並為社會帶來好的影響。在製作「不只是圖書館年度限定票券本」時,我們回收圖書館22本過期雜誌,重新組合印製1,667張紙,再裁切成10,000張票券。各種紙材交錯、重新印刷、視覺拆解及重組,使每一張票面都有獨一無二的閱讀風景,透過全新票券體驗,讓票券不只是物品的存在,同時也能引導大家探索不同閱讀視野,激發靈感、存續想法。

《朝一座生命的山 》是菩薩寺出版的書籍,最初的目的之一,是希望突破宗教帶給大多數人嚴肅及距離感的印象,所以在發想的過程中,我們到寺廟裡與在工作人員聊聊天、一起享用齋飯、感受建築與環境,透過這些時間的感受與思考,找出菩薩寺核心的價值,傳達「佛法即是生活」的設計概念。裝幀以寺廟外觀作為基本樣貌,讓讀者在接觸這本書時,如同來到寺院的旅人,整體設計希望體現出生命的本質──不是信仰別人,而是去找出自己的答案。


M.C.:身為女性設計師,有沒有因此遭遇相關困境或者優勢? 

瑞怡:剛出社會時隱約會感受到,業主會有男性設計師就一定專案主導者的既定印象,但這個感受反而讓我更深入的去瞭解自己的特質。

對我來說性別不會是「框架」也是「特質」的一種,我能做的事情,在專業領域上持續學習並在合作的過程中善待他人,感受自己的成長,做著會讓自己感到快樂的工作。


M.C.: 有什麼設計企劃是接下來想實踐的嗎?

瑞怡:很好奇現在的自己,如果再次以家人與朋友為創作主題,會做出什麼樣的作品?它會是什麼樣貌?是一本書、一段錄像或是一個還無法定義的媒介,我想這應該會是一場很有趣往內在探索的旅程。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