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居家生活

做好日常生活12個基本衛生習慣,免吃藥也能減少病菌感染風險

在這人人怕染病的敏感時期,其實從日常生活中做好良好衛生習慣,就能降低感染風險,費德里克.薩德曼醫師Frederic Saldmann在《不吃藥,激活身體的自癒力》書中列出人人應該都要養成的保健常識,開始層層把關吧!

Photo/Pexels、博客來

做好日常生活12個基本衛生習慣,免吃藥也能減少病菌感染風險

文/ 費德里克.薩德曼《不吃藥,激活身體的自癒力:法國良醫給世人的健康祕方》、出版社、/寶瓶文化

日常衛生習慣,這樣剛剛好

讓孩子使用太多抗生素或者太講究環境乾不乾淨,或許是現代過敏人數急速增加的原因。難不成,我們生活的這個「超級衛生」的世界,反而助長了自體免疫疾病、發炎性疾病與傳染病的發展?

十二個保健原則:人人都要有的基本態度

若想長期減少受感染的可能,當然要有良好的衛生習慣,而這得從日常生活開始培養。遺憾的是,儘管我以前就強調過這種基本態度有多麼重要,大家仍然忽略了。這些保健常識非常有用,但一般學校或醫學系幾乎都沒在教,也沒能傳承給下一代。例如以下這幾點:

1.洗手:吃東西前要洗手,上完廁所也要洗手,可減少兩成的呼吸道與消化道感染。

2.沖馬桶:沖馬桶前,先蓋上馬桶蓋,以免因噴霧效應而將飛濺起的病菌吸入肺部。

3.換枕頭和洗床單:固定更換枕頭很重要,因為在兩年之後,枕頭的重量有百分之十是塵蟎屍體或塵蟎排泄物。同時,建議每星期至少要洗一次床單。

4.清洗冰箱:每個月固定清洗冰箱兩次,以免微生物滋生,例如可怕的李斯特菌(這種細菌會在溫度攝氏四度的潮濕環境中生長)。

5.生食:想生吃的魚肉要放進冷凍庫,驅除海獸胃線蟲,這種寄生蟲可能造成腸穿孔。

6.食物保存:要知道,某些食物是無法保存的,像是生肉、魚肉或新鮮美乃滋。

7.洗碗海綿和抹布:注意,用來清洗的物品,也有可能成為可怕的污垢傳播媒介。洗碗海綿若沒有固定以漂白水清洗並晾乾,可能會成為細菌的溫床。抹布也要盡量以六十度的溫熱水勤加清洗,而且別在抹布仍潮濕時使用。

8.浴巾:就算是一家人,也別共用浴巾,因為在用浴巾擦拭身體時,細菌也同時附在浴巾上了。在使用浴巾之前,要確認浴巾是乾燥的,若是潮濕的話,就當機立斷把它丟進洗衣籃吧!事實上,潮濕的浴巾正是細菌滋生的大溫床。在二十四小時當中,細菌有相當充足的時間繁殖。結果是,一洗完澡,你的身體就可能成了細菌的殖民地──特別是皮膚的皺褶處,而容易造成後續的紅疹與感染。若是用沐浴手套,只要用過就得清洗,不然在你第二次使用時,它就成了你把污垢抹在身上的工具。

9.換牙刷:牙刷要固定更換,尤其是在感冒或咽峽炎痊癒之後,以避免二度傳染與沒完沒了的感染問題。若想節省牙刷用量,建議可以用一般的洗碗精清洗,根據科學研究,這種方法可以讓牙刷上的細菌完全消失。畢竟,我們每天都會洗碗盤,為何不洗牙刷呢?

10.碗盤:餐後未立即清洗的碗盤,可以用加入了少量漂白水的清水沖洗,防止伺機在廚房繁殖的細菌入侵。

11.洗碗機:家裡有洗碗機的話,別忘了以海綿和漂白水擦洗機器的塑膠墊圈,因為墊圈上頭經常會發霉。

12.日常物品:同樣地,記得要固定清洗日常使用的小物品,像是電視遙控器、床頭燈開關、手機、眼鏡、手錶背面等。我想,當你知道有百分之九十二的手機外殼布滿了細菌,其中更有百分之十六是糞便細菌,想必你不可能不洗了吧!總之,別把手機借人,免得和別人交換了細菌,或許你的手機通話費也可以因此降低。

法國良醫的健康真心話

洗手可以消除不安

洗手是一種象徵行為,具有心理層面的意義。美國的史派克.李教授詢問了會刻意洗手的民眾後,得出這個結論:洗手的動作,可以讓人避免情緒不安、懷疑及產生負面想法。

在我看來,洗手,是預防自己感染疾病,同時避免傳染給他人的有效方法。我想,若我們能同時清除細菌與腦中的負面想法,那麼我們又多了一個理由,提醒自己記得這個日常的衛生行為。


洗澡:從上洗到下,才能洗乾淨

洗澡時,必須從上洗到下,才能把身體洗乾淨。理由很簡單,因為最好從乾淨的身體部位開始,在最髒的部位結束,避免藉由香皂將腳和臀部的細菌帶到臉上。依照水流的流向來看,這個順序正符合邏輯。

至於最私密的細節部分,只要擦屁股時,從肛門往後擦,而非從臀部往陰部來回擦拭,就可以避免將肛門周邊的細菌帶至陰部,以防陰道炎發生。這個建議聽起來很合理吧?可惜還是有人做不到。

做個聰明的客人:把杯子轉方向喝

假如你坐在一家衛生條件堪慮的咖啡館裡,還親眼看見服務生洗杯子時,只是將杯子過個水隨便沖沖,你會覺得噁心是正常的,因為有些疾病正是透過簡單的接觸而傳播。我可不建議你使用患有唇皰疹或腸胃炎的客人剛用過的杯子。

若你有疑慮,只要一個簡單的動作便能降低傳染風險,就是將原本習慣朝右邊的杯子把手,轉向左邊。由於大多數人都是右手拿杯子,所以只要把杯子轉個方向,你就可以從沒有人以嘴碰觸過的杯緣喝咖啡了。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