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居家生活
泰國家飾「Kitt.Ta.Khon」設計師 Teerapoj Teeropas:「工藝不該只是公益,值得更有自信」
by Sky Chen-更新
編輯/陳純純 採訪撰文/Charlie Lee 攝影/Pichan Sujaritsatit

與知識共生的設計使命
「我深受觸動,不只是因為工藝的美和複雜性,而是因為那些職人能和自己的知識自在共處,生活在傳統的懷抱裡,用更慢、更有意義的步調過日子。」拍攝當日,陽光透過窗簾灑進工作室,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竹編氣息。Teerapoj 分享:「那次經驗點燃了我對傳統工藝一輩子的熱愛,之後我在畢業論文裡、甚至進入職場後,都持續深入探索。」往後的三年中,Teerapoj 曾在政府專案,與超過30個東北部偏鄉社群合作,試圖以設計提升生活品質、改善手工藝者的經濟處境。
然而,他也在過程中看見「永續發展」的盲點,當設計被壓縮成短期目標,真正的文化價值反而被忽略了。於是,他選擇離開體制,自行出走,一邊旅行、一邊與來自印尼、摩洛哥、緬泰邊境的克倫族職人工作,累積出一套更貼近人的創作方式,最終也成為他共同創辦 Kitt.Ta.Khon 的起點。這是一個致力於與地方職人共創、並以當代語彙延續傳統工藝的設計工作室:「作為設計師,對我來說有兩個使命:用設計來改善工匠社群的生活品質,同時守護並傳承那些珍貴的傳統知識。」
延伸閱讀:
把工作室當成一個靈感基地
來到 Kitt.Ta.Khon 的空間,一樓陳列著品牌與在地工匠及社區合作設計的小型生活物件,二樓是家具展間,將作品放置成不同的裝置,讓觀者能去感受作品功能背後的價值;三樓像是展覽空間,專門與訪客探討工藝、設計過程與創作思維,而最後的四樓則是工作室。「我最喜歡的是,能讓自己被那些啟發我的物件、藝術品與古董包圍。每一層樓都經過細緻策劃,不只是為了來訪的客人,同時也激勵著我的創作過程。」Teerapoj 笑說:「每天在大樓裡穿梭,與人互動、觀察他們的反應,並思考他們與空間的連結。透過光影、質地和來往的人流,大樓變成了我設計節奏的一部分,不斷滋養、也穩定著我的創作實踐。」
用以人為本的設計視角,重新詮釋從不同的文化脈絡汲取的靈感,Teerapoj 表示,他們創作的起點永遠都是從「工匠」開始,而不是美感、功能或市場需求。因為他想連結的不只是工匠們的手藝,還有他們生而為人所經歷的故事、生活環境,甚至日常物件上不經意的紋理與細節,讓這些微小的觀察與足跡,成為設計的種子。「另外我也會思考,要如何讓年輕一輩的工匠投身其中。舉例來說,有時我會從簡單的圖案開始,降低學習的門檻,先建立信心,再慢慢拓展技巧。」他說道:「當然,不是每位工匠一開始都會接受這種方式,那也沒關係。因為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在彼此並肩工作、互相學習、慢慢建立信任的過程裡。那份共同的努力,就是讓我在靈感匱乏時依然前進的源頭。」
具備前瞻性的「性感」工藝
談到傳統工藝時,多數人通常會先聯想如何把歷史故事完整「保存」。但 Teerapoj 和 Kitt.Ta.Khon 團隊則認為,理想的設計應該是要帶著對過去的敬意,去擁抱創新,且具備包容性、深度與前瞻性。他表示,工藝從來就不限於過往,而是要與當代並進;每個人都能在守護與推進工藝的路上扮演角色,而設計,就是最能讓這段對話延續下去的語言。「我想讓大家看到,工藝是一種跨越國界的共同語言,屬於所有人。」
Kitt.Ta.Khon 每一件作品都由泰國工匠親手製作,人們能從選材、色彩以及紋理中,看見當地的文化脈絡與生活印記;那些不完美的痕跡,是人類經驗的證明,也是工藝最令人動容的地方。也因此,Teerapoj 過去曾形容工藝是很「性感的」,而他口中所頌讚的「性感工藝」,就是那些由雙手創造出來、真實且純粹的美。「那是種獨特性、性格,還有那些讓作品『活起來』的不完美。即便是同樣的設計,手工製作的每一件作品都不會完全相同,每件作品都承載著製作者獨一無二的觸感,讓它成為真正的唯一。」
「我們也想挑戰大眾對工藝的傳統想像,特別是在本地文化中,工藝常被視為一種出於同情或公益而購買的東西。我們希望改變這種觀念,讓人們看見工藝真正的價值、技巧與藝術性,並且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豪地去使用與展示這些手工藝品。」他接著分享:「老實說,我們覺得能用雙手創造的人本身就很有魅力。那份技巧、用心與創意,是我們由衷敬佩的特質。所以,是的,對我們而言,工藝是很性感的。」
AI 是輔助工具,而不是創意終結者
AI 永遠無法複製的,是人類的直覺,那種在手中感受材料的觸感、面對細微瑕疵時的即時反應,或是在創作過程中本能地調整技法。
為延續這份「性感工藝」,Teerapoj 與團隊不僅致力於讓傳統技藝被看見,也希望建立一個以工藝為核心的社群,讓更多人意識到它所面臨的挑戰與價值。隨著 AI 人工智慧逐漸融入生活,許多設計流程也順應這股趨勢,卻在不知不覺中削弱設計的「直覺」。延續剛剛「保存傳統」的話題,Teerapoj 提出,AI 的角色應該是提升效率的工具, 用來啟發工匠、挑戰他們的觀點,並拓展他們對自身技藝的無際想像,而不是用來取代工藝靈魂裡的「人味」。換句話說,如果 AI 或機器能幫我們處理重複、耗時的工作,那麼他很樂意使用這些輔助工具,讓工匠把時間與精力留給更有意義、更富創造力的部分。

「AI 永遠無法複製的,是人類的直覺,那種在手中感受材料的觸感、面對細微瑕疵時的即時反應,或是在創作過程中本能地調整技法。這份經年累月培養出的敏銳度,只有人類的雙手能承載。而這正是我會一直守護的部分。」Teerapoj 站在長桌的一端,展示著手工編織細節,語氣溫和卻帶著一股篤定:「至於必須永遠保留的人類價值,我認為是工藝核心的直覺、情感與個人表達。每件作品都應該是『活的』,帶著創作者的觸感、天賦與靈魂,這才是工藝的意義,也是任何機器都不該取代的部分。」
Teerapoj Teeropas
創作之路從對工藝與文化的好奇展開,泰國設計師 Teerapoj Teeropas (也可稱他為 Pete)是品牌 Kitt.Ta.Khon 的共同創辦人,畢業於 King Mongkut'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onburi(KMUTT)工業設計系。大學時深入竹編村落體驗職人生活,深受啟發,從此投身於傳統工藝與當代設計的對話。多年來,他與泰國、印尼、摩洛哥等地的社群合作,致力於建立更永續的人本設計模式,並共同創立品牌「Kitt.Ta.Khon」。透過與在地職人的交流,傳遞文化的溫度與手作的價值,讓傳統工藝在當代延續與再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