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STYLE美食

「夏花餐室」跨界四手餐會登場:Joseph × Gayatri 雙主廚攜手以發酵與炭火詮釋印度味,以6款精釀啤酒開啟全新搭餐體驗

以當代視角翻新印度地方料理的「夏花餐室」,於11/21、11/22日推出首次雙廚四手餐會,由主廚 Joseph 與印度游牧女主廚 Gayatri 共同設計13道限定菜單。這次不只以南印海岸的鮮味、森林採集與家庭發酵記憶作為靈感,更首度引入6款印度精釀啤酒,以珍珠小米、高粱、藤黃果釀製的酸香果味,為印度料理帶來全新的餐酒搭配。

Photo/夏花餐室、SkyC

「夏花餐室」跨界四手餐會登場:Joseph × Gayatri 雙主廚攜手以發酵與炭火詮釋印度味,以6款精釀啤酒開啟全新搭餐體驗

印度料理能否跳脫葡萄酒的西式框架,找到更道地的餐酒搭配?「夏花餐室」在11/21、11/22登場的雙廚四手餐會就給出了答案。其餐會不僅集結主廚 Joseph 與印度新銳女主廚 Gayatri的13道精彩料理,更以6款印度精釀啤酒打造獨特餐酒體驗,為大家帶來重新認識當代印度料理的無限可能。

延伸閱讀:


啤酒才是印度菜的靈魂伴侶?

這場餐會的亮點,除了有雙主廚的廚藝碰撞,還帶來傳統餐酒搭配思維的全新角度。相較於西式料理慣用的葡萄酒 pairing,Joseph 與 Gayatri 則選擇以印度在地精釀啤酒詮釋當代印度美食。6款來自印度精釀先驅「Great State Aleworks」的佳釀,使用珍珠小米 Bajra、高粱 Jowar、藤黃果 Kokum 等印度特有原物料釀造,酸香與果香交織的風味特質,恰好成為串連兩位主廚廚藝創作的橋梁。且,相較葡萄酒的厚重結構感,啤酒的氣泡與清爽酸度更能襯托印度料理中複雜的香料層次,也呼應了菜色中大量運用的發酵元素。這種活潑自在的搭配方式,讓味蕾體驗更貼近印度街頭的飲食日常。


發酵與炭烤的跨世代對話

主廚 Joseph 擁有超過40年廚藝資歷,其料理根基深植於印度西海岸故鄉果阿的自家廚房。遊歷中東、歐洲、馬爾地夫至瑞士等地的習藝之旅,讓他建立扎實的歐陸料理實力,更為靈活運用法式技法改革印度地方菜的創新風格奠基。2001年來台後,Joseph 成為台灣餐飲界少數具豐富國際飯店經驗的印度籍主廚,所創立的「Joseph Bistro 想想廚房」也連續入選《米其林指南》必比登推介。

客座主廚 Gayatri 原本從事廣告業,因自炊排解壓力而發現對烹飪的熱情,毅然辭去工作展開風味遊牧。她跳脫傳統框架,以旅行為養分尋訪地方失傳美味,讓在地耆老與常民飲食成為創作啟發。畢業於溫哥華西北烹飪學院後,足跡遍佈秘魯、墨西哥、緬甸、越南、泰國、日本,回印度後創立Ground Up餐廳,打造結合田野、香料與發酵實驗的味覺實驗室。2020年獲《Conde Nast Traveller》評選為印度40歲以下最受矚目主廚。

兩人雖首次合作,卻有共同信念,就是要「打破框架,讓世人知道印度料理不只咖哩與烤餅」。Joseph表示,Gayatri 奔放的創意與風味組合想像,打開許多未曾嘗試的風味領域,特別是醃漬手法與米麴、味噌對食材帶來的厚度與鮮味。Gayatri 也回應,Joseph 不僅技巧高超、味覺感知敏銳,詮釋印度地區菜式的手法極度優雅,在廣博世界風味前謙卑的態度深受啟發。


庶民小吃變身精緻料理,發酵技法貫穿全場

這場餐會最迷人之處,在於兩位主廚如何將印度街頭巷尾的常民飲食,透過發酵技法與精準廚藝重新詮釋。從開場的 Chakna下酒菜、米餅、果阿街邊小吃 Poee 到加爾各答脆球 Puri,每道菜都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庶民靈魂,卻以鹽麴、米麴、味噌等發酵元素賦予當代表情。特別是 Gayatri 擅長的醃漬與發酵手法,讓帝王蟹搭配漬紫蘇、鮪魚腹肉以辣椒米麴醃漬,這些看似大膽的組合,其實都源自印度古老的保存智慧。而當台灣山蘇遇上螞蟻醬、玉米味噌搭配炙燒干貝,甚至連夜市烤玉米的記憶都被喚醒,讓人發現,發酵不只是技法,更是連結兩地飲食文化的橋梁,讓相隔五千公里的味覺記憶產生了奇妙共鳴。

下酒菜 (毛豆味噌的蠶豆 / 蓮藕天婦羅 / 阿伯花生 / 羊肚菌蘑菇脆片)

Chakna是印度俚語,意指開胃菜或佐酒小食,是印度飲酒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用毛豆味噌調味的蠶豆以裹上鷹嘴豆麵糊酥炸的蓮藕盛裝、爽辣開胃。球狀的阿伯Appe 是一種印度南部的圓形煎餅,由發酵米糊和扁豆糊製成與椰子製成,表面以花生奶油和蒸花生米點綴,溫和香滑。羊肚菌蘑菇脆片則是蘑菇風乾後製成醬料,塗在餅皮上烘烤,香脆順口。

櫻桃鴨胸火腿/芭樂鹹酸甜/佛卡夏

鴨胸以丁香、胡椒、肉桂等香料進行7天的醃漬熟成,再將鴨皮炙燒出帶焦糖般的酥脆感,盛盤時以檳榔葉鋪底,自製佛卡夏麵包片抹上芭樂果醬,依序擺放熟成鴨胸片、金桔與新鮮香草飾頂,繽紛視覺一如入口時奔放的風味,酸甜鹹香優雅平衡。

野菜沙拉/螞蟻醬/煙燻烏梅

將台灣在地的龍鬚菜、山蘇、川七等「野菜」以越南米紙裹成捧花束般的美麗,搭配印度風味的冷燻油漬螞蟻醬與自製烏梅醬,完美詮釋當代印度飲食與時俱進的豐沛創意。

煙燻漬鯖魚/草莓醋/米麴辣椒

靈感來自主廚Joseph 家鄉果阿(Goa)的經典菜式香料醬煎鯖魚(Fish Recheado)。鯖魚需經熟成、鹽漬與煙燻2天製程,再以Recheado香料靜漬後炙燒。頂端為以拌製的茗荷、嫩薑、芫荽根與紅蔥沙拉,佐搭草莓醋與新鮮金桔與辣椒米麴,帶出酸鮮開胃、轉換味覺基調的前奏曲。

炙燒干貝與食茱萸/烤玉米/玉米味噌

串連台灣與印度皆有的街頭小吃飲食記憶-烤玉米 Bhutta,以鹽、米麴、新鮮玉米、百香果與辣椒發酵而成的玉米味噌,佐搭炙燒干貝和碳烤玉米,賦予煙燻氣息的細緻底蘊,而台灣在地的食茱萸(紅刺蔥)則成為畫龍點睛的綠葉,注入清新草本餘韻。

鮑魚粥/小米味噌泡泡

在印度,粥品同樣是療癒食物,例如以米和豆子與各式辛香料煮成的Kitchari,或是加入燕麥片製作的Oats Upma。兩位主廚昇華印度傳統粥品風味,鮑魚以香料、椰子油舒肥後切片,與煮至粥狀的花蓮壽豐七星米、漬茭白筍丁與小米味噌泡沫鋪於碗中,味噌加深了鮮味的深度與層次。

澳洲有機菲力牛排/烤蒜/樹蕃茄刺芫荽醬

有機澳洲牛菲力以味噌醃近2天後煎至三分熟,賦予牛肉深邃幽微的鮮味;搭配以樹番茄、刺芫荽製成的印度酸辣醬(Chutney),肉味更香,一旁的迷你胡蘿蔔經鹽漬處理,風味甜美細緻。

甜點拼盤(巧克力紫米蒸糕/玫瑰檳榔葉雪糕/帕西堅果甜糕)

蒸糕混合台灣紫米與白米,混合椰奶、蛋、黑糖蒸約40分鐘,口感鬆糯柔軟,搭配融入雲林可可的巧克力慕斯和可可碎粒,入口即化。玫瑰釀(gulkhand)風味的冰糕中間夾入荖葉醬與切丁柿乾,優雅中透著野性,滋味微妙。波斯風味的帕西甜糕透著開心果柔美的嫩綠,質地軟滑細緻、甜度適中, 與奶茶是絕配。








夏花餐室 Summer Flowers Dining Room

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三段282號3樓(新光三越Diamond Towers二館3樓)

02-2711-1328

inline inline.app/booking/summerflowerstaipei

FBIG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