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IONSHIP聊心事

孩子需要幫忙卻不敢開口?懂得求助是種能力,父母日常的鼓勵與支持是關鍵

有次假期,親戚會晚點到,先生和我先去接他們的女兒 ( 小五 )。用餐到一半,小女孩哭了起來,當我們關心和詢問她怎麼了?她越哭越激動,泣不成聲,我和恩哥愷弟花了一二十分鐘,在我們探問、給她選項選擇、努力拼湊下,才知道原來她是因為胃痛,吃不下,難受的哭了。

Photo / Getty

孩子需要幫忙卻不敢開口?懂得求助是種能力,父母日常的鼓勵與支持是關鍵

文章授權/名日文化 文/鄭翔好 諮商心理師

這位小女孩從幼幼班開始上學,聰明伶俐,喜歡唱歌、跳舞,彈得一手好琴,但在她有困難或難受時,卻很難向人開口尋求協助或幫忙!後續和她的父母聊天後了解,雖然孩子上了很多才藝課程和補習,但卻很少在日常培養孩子表達和尋求協助的能力與習慣。

懂得尋求協助是一種能力,不是弱點

在人的一生中,難免會面臨困難和挑戰,在該求助時,「尋求協助是一種能力,而非弱點」,不會因為需要別人的幫忙,而顯得卑微或讓人看不起。但仍有不少人對尋求他人協助有許多擔心和預設,如:「會造成別人的困擾」、「會欠別人」、「別想靠別人,要靠自己」、「沒有人會幫忙」、「很不好意思」、「覺得很丟臉」、「不想求別人」……。這些擔心和預設,可能和他過往的生命經驗或被教導、訓誡有關。其實適度尋求協助並非壞事,獨立不是與人斷絕關係,乃是在關係中能夠自立!

媽媽!妳說!

有次朋友帶孩子來我們家玩,恩哥和小明 ( 皆為 4 歲男孩 ) 搶著看同一本書,小明沒有搶到書放聲大哭,我從廚房出來了解狀況,並詢問:「請問有誰可以先告訴我剛剛發生什麼事?」

恩哥立馬說:「我可以先說,我和小明都想看這本書,我們搶來搶去,他沒有搶到就哭了。」

我:「好的,現在換小明說了,小明,請問剛剛發生什麼事?」

小明哭著並指著媽媽:「媽媽!妳說!」

小明媽媽隨即要說明:「剛剛……」

我示意小明的媽媽先停下來:「等一下喔,我是想聽小明自己說。」

小明繼續哭著並指著媽媽:「媽媽!妳說!」

我:「小明,我可以等你,等你心情平靜下來,準備好了,再跟我說剛剛發生什麼事?這樣我才能了解你的需要、我可以怎麼幫忙!」

小明媽媽在旁跟我說:「他不會自己說啦,都要我幫他說!」

我回應小明媽媽:「嗯,我知道,我們需要讓孩子學習為自己說,以後他上學,遇到什麼困難,他才有經驗、能力和勇氣表達出來。」

 生活中有不少家長反應,孩子不敢去跟老師說他的需要、狀況或難處,回來跟家長抱怨,並希望媽媽去幫他跟老師說!

如果父母日常沒有培養孩子表達自己感受和需要的能力,以及尋求幫助的習慣;當面臨困難需要他人協助時,孩子也很難說出口,不知道怎麼說?不敢說?不習慣說?

 我可以自己說!

在一次幼兒繪本與手作活動,帶領老師發給每一位小朋友一瓶膠水,坐在恩哥身旁的小姐姐拿到的膠水擠不出來,就直接拿走恩哥的膠水,恩哥發現後,就把它拿回來,小姐姐就打恩哥一下,恩哥也打回去一下,接著小姊姊跑去跟老師說:「老師,他打我」,在旁照顧愷弟的我不動聲色,想觀察恩哥會怎麼回應,恩哥沒有向我求助,也沒有請我跟老師說,我看到 4 歲的恩哥很直接與清楚的跟老師說:「老師,是她先拿走我的膠水,我拿回來,她先打我一下,我才打她一下。」

 這短短的片刻,我了解到恩哥已培養出能獨自跟師長說明清楚的表達能力!這會讓我對恩哥未來獨自上學更加安心,雖然父母沒有在孩子身旁,卻知道孩子已具有獨立的能力與勇氣。

鼓勵孩子主動尋求協助的勇氣

隨著恩哥上小學,週一早上出門路上我會和恩哥先預告:「恩恩,因為媽咪今天早上有帶領家長團體,我趕回來接你會晚到 10-15 分鐘,請你先在大門口警衛室等我,我一定會過來,如果你還很擔心,可以找警衛或導師打電話給媽咪或爸比,電話寫在你的聯絡簿最後一頁。」

 週一中午我一到,看到畫面如下:

(1) 恩哥會跑去找導師說:「我還等不到媽媽」,導師會陪他在校門口等。

(2) 告訴同學、朋友的媽媽:「我媽媽還沒有來」,同學、朋友和他媽媽會陪他等。

(3) 和警衛阿姨聊天,說:「我媽媽今天會晚到。

我抱抱恩哥並肯定:「恩恩,謝謝你耐心等候,媽咪覺得你很勇敢,遇到有需要和困難時,能主動找熟悉和信任的老師、家長和警衛幫忙。雖然沒有爸爸媽媽在你身旁,但現在你在學校有困難或問題的時候,可以主動找人來幫助你,這是一個很棒的能力喔!」

每個人在人生歷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時我們需要別人的協助扶持,在另一時刻,也能成為他人的幫助者,伸出援手、互相幫忙,在困難和挑戰獲得解決後,我們才能繼續往前邁進和成長。

 關於作者:鄭翔好 諮商心理師

更多親子教養相關活動與課程可上「名日文化」臉書

延伸閱讀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