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UTY美體健康

坣娜驚傳胰臟癌病逝!「癌王」奪命快又狠,醫揭6大高危族群 防癌指南全解析

從查爾斯三世到時尚大帝卡爾.拉格斐,胰臟癌的奪命速度令人聞之色變,如今又驚傳華語女歌手坣娜 (唐娜) 也因胰臟癌病逝,享年59歲,令歌迷心碎。專家提醒,別輕忽上腹痛、血糖異常或莫名暴瘦,這些都可能是身體的警訊。掌握高危因子與早期偵測關鍵,才是保命的第一步。

採訪撰文/郭岳潭 Edit/Rice Photo/Gettys

坣娜驚傳胰臟癌病逝!「癌王」奪命快又狠,醫揭6大高危族群 防癌指南全解析

專業諮詢/義大醫院國際醫療部部長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王文倫

胰臟癌難發現,常規檢查看不到

義大醫院國際醫療部部長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王文倫指出,胰臟隱身在胃和十二指腸後方的後腹腔深處,患者在胰臟癌初期,腫瘤小於2公分時,幾乎不會壓迫到神經,或是壓迫到周邊組織而產生痛感,患者根本毫無知覺。

由於胰臟深藏於後腹腔,臨床上,最常用的腹部超音波檢查,也無法及早發現胰臟癌,成為早期篩檢的一大瓶頸。王文倫解釋,限制在於超音波會被前方的胃部和腸道空氣阻擋,導致胰臟影像變得模糊不清,形成「盲區」,使微小病灶難以被發現,可能導致早期胰臟癌被遺漏。

像是藝人巴戈在生前非常注重健康,每3個月就進行一次健康檢查;然而,仍未能及時發現罹患「癌王」,最終在確診胰臟癌末期後,迅速於5個月內病逝。


胰臟癌徵兆:別輕忽腹痛、血糖高

胰臟癌有徵兆嗎?王文倫指出,臨床觀察發現,不少病患初期最常感受到的,是上腹部悶痛、胃不太舒服或腹瀉,由於這些症狀與常見的胃炎、消化不良極為相似,許多民眾會習慣性地自行購買胃藥解決。然而,卻忽略了這可能是胰臟癌發出的早期警訊,反而因此延誤了寶貴的黃金治療時期。

多數胰臟癌病患有上腹痛或全腹痛,且隨病程進展而逐漸加重,典型腹痛常在仰臥時加重,坐起或向前彎腰、屈膝時可減輕,腰背痛也很常見。

據統計,國內有高達85到90%的胰臟癌患者,都是在腫瘤大到足以壓迫膽管造成黃疸,或是壓迫神經引起劇烈疼痛,甚至體重下降時,才被確診,此時病程往往已進入了第3或第4期,5年存活率只剩15%左右。

王文倫曾收治一位30多歲年輕病人,主訴是近一個月以來,尿液顏色變得極深,濃得像茶一樣,進一步發現病人的眼白和皮膚呈現泛黃,立即安排了電腦斷層掃描,結果在胰臟頭部發現了一顆約3公分的腫瘤,證實是胰臟癌第2期。

由於胰臟負責分泌胰島素來調節血糖,當胰臟組織發生癌變,胰島細胞數量減少,就可能影響到胰島素的分泌與功能,造成血糖值起伏很大,甚至胰島素不足而引起糖尿病。

王文倫提醒,不明原因的暴瘦是晚期胰臟癌的典型症狀,導致許多患者在確診時,體重已在短時間內明顯減輕,病患因食慾不振,或因進食引起腹部不適,而減輕進食。像是因胰臟癌逝世的前立委王世雄,就曾出現暴瘦十幾公斤的狀況。

6大胰臟癌候選人,你也中了嗎?

王文倫指出,胰臟癌有6大危險因子,包括:慢性胰臟炎、糖尿病、家族史、菸酒、高脂飲食和肥胖。

1.慢性胰臟炎患者

慢性胰臟炎會讓胰臟細胞長期處在發炎、纖維化的狀態,罹患胰臟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10倍,尤其遺傳性慢性胰臟炎患者,甚至罹癌風險可能多達數十倍。

2.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與胰臟癌存在密切關聯性,長期高血糖會損害胰臟細胞。根據文獻統計顯示,罹患糖尿病時間超過5年,得到胰臟癌的比例增加2倍;值得注意的是,年過50歲以上才,突然發現血糖飆高,更可視為胰臟癌的警訊。

3.胰臟癌家族史

如果直系親屬,如父母、兄弟姊妹中,有2位以上罹患胰臟癌,屬於胰臟癌的高度危險群,可能與遺傳性的基因突變有關,如特定的BRCA1/2 基因突變等,帶有BRCA1基因突變者,胰臟癌終生風險會比一般人高2至4倍,而帶有BRCA2基因突變者,胰臟癌終生風險也有5至10%。

4.長期吸菸與重度飲酒者

在所有已知的危險因子中,吸菸是目前醫學界公認與胰臟癌關係,最為密切的頭號殺手,香菸中的致癌物質,會透過血液直接損害胰臟細胞;一般來說,吸菸者罹患胰臟癌風險,是不吸菸者的2到3倍。重度飲酒則容易導致酒精性慢性胰臟炎,同時吸菸又酗酒,會大幅度提高罹患胰臟癌的機率。

5.高脂飲食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胰臟癌發生率與飲食中動物性脂肪有關,高三酸甘油酯或高膽固醇、低纖維飲食,會促進胰臟癌的發生;日本研究顯示,西化的飲食習慣,導致胰臟癌發生率增加4倍。某些亞硝胺類化合物,也會增加胰臟癌的發生。

6.肥胖

研究顯示,BMI大於30者,罹患胰臟癌風險增加2倍,特別是腹部脂肪過多的肥胖者,會增加胰臟細胞的負擔和發炎反應,進而提高胰臟癌風險。

胰臟癌怎麼發現?3大利器及早診斷

一般而言,從性別來看,男性罹患胰臟癌的機率幾乎都是女性的2倍;至於從年齡分布來分析,80%以上的胰臟癌患者是60歲以上,顯示胰臟癌主要好發於中老年族群。

根據研究顯示,胰臟癌若能在第一期即早期發現並治療,5年存活率可達90%。但一旦病程進入晚期,情況將急遽惡化;對於未接受治療且出現黃疸症狀的患者,平均存活時間不到半年,即使能進行手術治療,平均存活時間也僅約一年左右。

王文倫表示,首先是電腦斷層(CT)和磁振造影(MRI),CT 擅長快速掃描,評估腫瘤大小與擴散狀態,是分期的主要依據;而MRI則以其高解析度,專注於軟組織的細節,尤其搭配磁振膽胰管造影(MRCP)技術,能清晰捕捉胰管的微小變化,這對於長期追蹤高風險族群非常重要。

另外,內視鏡超音波(EUS)是目前臨床上偵測胰臟病變,最精密的工具之一。醫師可將超音波探頭經由胃部或十二指腸送入體內,貼近胰臟進行「近距離掃描」,可有效避開腸胃氣體的干擾,清楚偵測出連CT和 MRI,都可能遺漏的1公分以下的極早期腫瘤。

王文倫補充,若影像顯示高度懷疑惡性時,醫師會再利用EUS進行細針穿刺取樣(FNA),取得腫瘤組織做病理檢查,確定是否為癌症,此技術能大幅提高胰臟癌的早期診斷率。

吃對食物,預防胰臟癌

王文倫表示,大約有60%的癌症與飲食習慣,有相當大的關聯性,為了預防癌症,應在飲食上採取以下原則:

均衡飲食:

採用新鮮、均衡、有營養的飲食,並維持適當體重。

增加高纖維食物:

多攝取高纖維食物,如水果、蔬菜和全穀類,有助促進腸道健康與代謝。

攝取抗氧化營養素:

多攝食富含維生素A、C或β-胡蘿蔔素等抗氧化性營養素食物,如深綠色、深黃色的蔬菜和水果,能幫助對抗自由基。。

控制脂肪攝取:

避免高脂肪飲食,將總熱量中的脂肪比例,控制在30%以下,特別是飽和脂肪,如豬油等動物油,不應超過10%;植物油則應避免高溫油炸及反覆多次使用。

選擇自然、低加工食物:選擇天然食物,少食用鹽醃、煙燻、碳烤,或是添加硝酸鹽製作的食物,如香腸、火腿,也要避免食用發霉食物。

避免刺激性食物與物質:

避免食用太燙或較具刺激性的食物,並養成限量飲酒、不抽菸、禁食檳榔的好習慣。

生活習慣配合: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維持適當運動、充分休息,並多攝取能抗氧化及抵抗致癌性物質的食物,減少癌症風險。

延伸閱讀:

免責聲明:肌膚保養品使用後狀況會依個人使用方法及肌膚狀況而有所不同,並請配合正確使用方法。

收藏